首页 理论教育 茶与器,虚己待人

茶与器,虚己待人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茶之间发生的关系,在茶叶饮用上虽然一直有人强调,但是很少有人往深里去探究。茶叶大国没有显赫茶学,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洛阳的鸿胪寺,接待了最初访华的印度僧人。火神虐夏,大地患有炎症,茶免于玉石俱焚之惨烈,乃是其为“山谷之英”。驯化茶,并赋予其言语,纳入待客接物的礼仪之道,是茶之始。由物及人,情感便有了归属。茶瓢由葫芦制成,“员外”暗示“外圆”。

人有人格,茶有茶格。

人与茶之间发生的关系,在茶叶饮用上虽然一直有人强调,但是很少有人往深里去探究。茶叶大国没有显赫茶学,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也有人告诉我说,他们喜欢茶,完全因为受到器皿的诱惑,总想往那些漂亮的物什里装点什么。

宋代的审安老人有图文并茂的《茶具图赞》(1269年),看那些画与文,不用多介绍,是爱到骨髓里去了。他把宋代饮茶的常用工具,通过命名、封号、礼赞方式,为茶器注入人格,共得12件,后人也称之为十二先生。

昆明有家茶叶公司就干脆叫“十二先生”,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那是12个股东。不过,这样一来,喝茶也会很愉快,你不必担心自己是一个人。

陆羽时代,饮茶需要24件工具,有人戏称为“二十四将军”。从将军到先生,喝茶越来越普及,所用的工具也越来越少,为什么?

随便到一户看看,烧水的壶都有吧?饮茶的杯子、碗都有吧?毛巾都有吧?喝茶变得越来越简单,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必到专业的茶馆,在办公室、客厅,都可以在方寸之间摆出一个茶席,我称为茶空间。

以前我在主编的一本茶刊物上,努力尝试让更多的人进入自己的茶空间。现在有一些人,随身带着茶和茶杯,这个空间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品饮的所在。当下毕竟是一个讲究方便的年代。

只是,《茶具图赞》里,茶事与人事,茶格与人格,纠结得太紧。审安老人为茶具分别赐以姓、名、字、号,并授以职衔,展示了一幅文化长卷,这点与《叶嘉传》有着相同的取向。

看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的十二茶器吧:

【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闲叟。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韦鸿胪,就是用植物或者动物皮毛编织的茶焙、茶篓,这里象征着礼仪之道。

古人把柔软的、动物皮毛称之为韦,成语“韦编三绝”说孔子勤奋得把编竹简的皮带子都翻断了。

文鼎,刻镂花纹的鼎。景旸,太阳刚刚升起。陆羽在《茶经》中说:“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

鸿胪,官署名。汉代就有太常寺、太仆寺、鸿胪寺。鸿胪寺专门负责外交事务,唐舒元舆《鄂州永兴县重岩寺碑铭》中说:“官寺有九,而鸿胪居其一,取其实而往来也。胪者,传也,传异方之宾礼仪与其言语也。”洛阳的鸿胪寺,接待了最初访华的印度僧人。

成书于南宋的《茶具图赞》,当时并无鸿胪一职。苏轼写《叶嘉传》也多古制,历代都有说话不方便的时候。但任何时代,都需要能与天地鬼神先贤沟通之人,南宋既无,可叹。

火神虐夏,大地患有炎症,茶免于玉石俱焚之惨烈,乃是其为“山谷之英”。茶有不堕山英之志,人有免于炽热需求,茶与人都在寻找归属,茶不再是山中孤魂野鬼,它有了明确的指向。对人来说,寻找茶的过程,亦是寻找归属感的过程。驯化茶,并赋予其言语,纳入待客接物的礼仪之道,是茶之始。

【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赞曰:上应列宿,万民以济,禀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曹、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木待制是捣茶用的茶臼,即茶槌(椎),木(竹)制品。利济,施恩之意。因为宋代喝茶风尚是把散茶擂成茶末,所以茶槌显得很重要。现在喝茶风俗完全变了,茶槌也就很难见到了。

只有在一些特有的喝茶风俗中,还可以看到茶槌的影子,比如广东海陆丰咸茶,有一个工序就需要用茶槌把茶擂成茶末。

待制这个官职是唐代设立的,京官中五品以上的进驻中书、门下两省,随时以备访问。永徽年间,由弘文馆指派学士一人,待制于武德殿西门。宋代沿袭唐制,在各殿、阁都设有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包拯和陆游都做过待制官。辽、金、元、明均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

喝茶有阻力,受泡茶方式以及茶叶形态的影响,茶需要碎身成粉方能入盏,茶不“保身”,是为了成就人之“保身”,昔日之茶粉(物质),与今日之茶粉(人),语境截然不同,但对茶的爱,是不变的。由物及人,情感便有了归属。

【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铿,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赞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有法,使强梗者不得殊轨乱辙,岂不韪欤?

金法曹,是茶碾,金属钝器。与茶槌的功能类似,都是把捣好的茶碾成细末,才进行煎茶。选择茶碾还是茶槌,视个人喜好而定。但这二者都是喝茶必备其一的,故上文才说茶槌“佐以法曹”。

研,磨。轹,碾。元锴、仲铿有守信、鉴别之意,结合起来就是法有制,人需明察秋毫。

法曹是古代司法官署,亦指掌司法的官吏。这个称谓在日本得到保留,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总称为“法曹”,被誉为“法制建设上的三根支柱”。

依法治国,法是支柱,但历代都是有法可依但执行不力,令人感慨。

【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赞曰:抱坚质,怀直心,啖嚅英华,周行不怠,斡摘山之利,操漕权之重,循环自常,不舍正而适他,虽没齿无怨言。

石转运,即茶磨,宋代用来磨碎茶的专用工具,常用青石制之。今天喝茶已经不用茶磨了,民间用来碾玉米的石磨也相继消失,可叹。

凿齿,这里指石头被打磨成型;遄行,速度快。

转运使是官名,唐代设立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宋初为了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

从审安的赞词来看,茶磨在煎茶中的地位,就好比转运使之于中央政府一般。

摘山之利,今天依旧是大部分茶区的现状。

【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赞曰: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闲,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郁结之患悉能破之,虽中无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

胡员外,说的是茶瓢。茶瓢由葫芦制成,“员外”暗示“外圆”。今天的泡茶工具中少有茶瓢,其他器皿代替了瓢舀水的功能。

员外郎,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

腹中空空如也,但用途却非常广泛,超脱于是非,不为外物拘牵。

【罗枢密】名若药,字传师,号思隐寮长。

赞曰:几事不密则害成,今高者抑之,下者扬之,使精粗不致于混淆,人其难诸!奈何矜细行而事喧哗,惜之。

罗枢密即茶罗合,也叫茶筛,罗绢做成网,固定在木制品上。茶末擂碾后,用茶筛来回筛,粗的在上面,细的漏下。今天依旧有茶筛,不过是用在初制的工序,筛泥巴杂物用的。

枢密,中枢官署的统称,有枢密院和枢密使,自宋代开始代天子掌控天下兵马。

鱼目混珠、粗细不分,轻重不识、高下难辨,若无规则、无秩序则凡事必败。

【宗从事】名子弗,字不遗,号扫云溪友。

赞曰:孔门高弟,当洒扫应对事之末者,亦所不弃,又况能萃其既散、拾其已遗,运寸毫而使边尘不飞,功亦善哉。

宗从事即茶刷,清理茶具用的。碾茶、捣茶环节都需要茶刷。

从事这样的官员,是郡长官的僚属,专事琐碎杂务。

宗,就是棕,现代也有许多茶刷是用棕毛制成的。

茶刷是喝茶前后所用之物,往往在人未至或茶尽人散后才可以发挥作用。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通常,干大事的时候都是人声鼎沸,又有几个人会注意到谢幕后那些寂寥的收场者?

【漆雕秘阁】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赞曰: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

漆雕既是复姓,也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但这里,茶界解释不一。丁以寿认为这里仅指茶盏,他解释说,宋代盏托多木制,大概取其隔热与轻便。从辽墓壁画来看,茶托施漆,且常以红黑二色。“漆雕”是一种工艺。南宋时期,漆雕中有一种工艺称为“剔犀”,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上有规律地逐层积累起来,至相当厚度,趁漆未干时用刀剔刻出云钩、香草等图案花纹,在刀口断面上可以看见不同的色层。从《茶具图赞》中的盏托图来看,布满黑白相间的云纹,是一件漆雕盏托[1]。

茶托传说是唐代一位四川女子发明的(尽管法门寺出土的器皿已经否认了这种观点),而现在茶托这个词语演化成了女性骗子的代名词,足以说明智慧长存民间啊。好的一面是,正是这样的一种对应关系,当苏轼说“从来品茗似佳人”的时候,不仅没有人反对,反而觉得很贴切。贴切到什么程度呢?现在还没有其他句子可以超越佳人佳茗。

秘阁,是中国宫廷藏书之处,自晋、南朝至隋、唐,皆设有秘阁藏书,宋沿唐制设三馆,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职管理秘阁事务。

茶托的要义是“扶”,扶持则不倒,以免踩空跌倒,也去除了烫伤之患。扶而稳,稳而庄,庄则不失。故,茶能近,近则亲,亲滋爱。

【陶宝文】名去越,字自厚,号兔园上客。

赞曰:出河滨而无苦窳,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绷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位高秘阁,宜无愧焉。

陶宝文说的是茶碗,陶是陶瓷。

宝文阁原名寿昌阁,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改名。阁内收藏了仁宗御书,御制文集和英宗御书。宋代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即位,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官职,负责管理宝文阁,待遇同龙图阁。

“虚己待物”一语道破器皿之功用。《庄子》里说:“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先虚空自己,然后才能包含万物,排除杂念,找到精神修行之法。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周易》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汤提点】名发新,字一鸣,号温谷遗老。

赞曰: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斟酌宾主间,功迈仲叔圉,然未免外烁之忧,复有内热之患,奈何?

汤提点,泡茶用的热水瓶。没有水,喝茶便无从谈起。在与茶有关的著作中,关于水的价值,年代越近,讨论得越多。

提点是宋代官职,宋各路有提点刑狱公事,京畿地区有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掌司法与刑狱等事,工部军器所有提点官。有个电视剧叫《大宋提刑官》,主角宋慈就是此类官员。

仲叔圉,指卫国大夫孔圉,他是聪明好学之人,孔子赞叹他有应对宾主的外交才能,著名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说他。孔圉死后,被授予“孔文子”的谥号。卫灵公无道,卫国却没有因之灭亡,季康子不解,孔子释疑说,这是因为卫灵公有三大治国之才,孔圉治理外交,祝鮀辅助内政,加上王孙贾统率军队,又怎么会亡?

孔圉的宾客之道是什么?没有私心。

器德是“虚己待物”,汤德则是“三无私”,也就是孔子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想这汤瓶,纵有浩然之气、沸腾之声,但外有火烤,内有热熨,怎么能不受煎熬?若其不无私,也不能成人之美。

【竺副帅】名善调,号希点,号雪涛公子。

赞曰:首阳饿夫,毅谏于兵沸之时,方金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稀。子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竺副师即茶筅,点茶击拂之用。

丁以寿说,如果不是有此图,我们很难设想茶筅的形状。在江苏武进村前乡蒋塘南宋墓中发现了一只茶筅,世之所存,仅此一件。它是用一小片竹子,一端劈出细长条,另一端作柄,还刷上朱漆,与此图一致。

首阳饿夫是指伯夷、叔齐,周王打败纣王,两位老臣不事周朝,而饿死在首阳,后世用来指人的忠贞,不事二主。

茶筅在人声鼎沸后,勇而赴汤蹈水、以身试汤,置生死危难于不顾,是谓真君子。

【司职方】名成式,字如素,号洁斋居士。

赞曰:互乡之子,圣人犹且与其进,况瑞方质素,经纬有理,终身涅而不缁者,此孔子之所以洁也。

司职方说的是茶巾。职方是掌天下地图与四方职贡的官员,司职是“丝织”的谐音,方是形状。与茶刷一道,是喝茶生活中的清道夫

互乡这个地方,民风不好,但孔子还是接待了一个少年,面对弟子们的疑惑,孔子解释说,要肯定人的进步,不能老想着以前的事情。他肯来找我,说明其有洁身上进之心,我们也要如此。

涅而不缁,即出污泥而不染。涅,古代用作染料的黑色矿物;缁,黑色。也就说即便是用涅,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孔子在鲁国政坛遭到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先后在卫、宋等国没受到重视。在赴晋的途中,子路劝他不要去投奔佛肸这种小人,孔子相信自己是君子,会“磨而不磷,涅而不缁”,不会玷污自己的名声。

[1]丁以寿.茶具图赞疏解[J]. 农业考古.2009(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