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为个体户鼓与呼

我为个体户鼓与呼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稿件很快见报,并获得此次征文一等奖。如今改革开放已经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回想当年那次获奖,内心依然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于是,我决定选取个体户作我的新闻选题。促使我选取个体户作选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当时背景下,“个体户”是个带有贬义的称谓。

◎河南日报 张国梁

张国梁

中共党员,1976年高中毕业,返乡务农,同年担任民办教师。1980年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1984年进入河南日报社工作至今。1987年被派驻开封记者站,2000年起任开封记者站站长,2004~2005年被抽调参与河南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任活动组组长。2005年调回报社内参部任副主任。

1988年底,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10周年,《河南日报》在一版推出《我们这十年》系列征文栏目,从不同侧面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面貌所发生的沧桑巨变。当时我刚到开封驻站,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还不是很在行,但凭着对改革开放的一腔热情,我采写了《我自豪,我是个体户》一文,通过一位高中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从自卑到自豪、从被人看不起到成为社会知名人士的经历,反映出改革开放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稿件很快见报,并获得此次征文一等奖。如今改革开放已经3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回想当年那次获奖,内心依然充满了喜悦和激动。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亲自参与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是因为那次稿件的整个采写过程对我后来的新闻记者生涯产生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启发和影响。

当年到记者站,自己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因为是中文系毕业,对于新闻采访还很陌生。面对选题,首先在选材上苦苦思索而不得要领:工、农、兵、学、党、政、军、民,改革十年,哪个领域不是面貌一新、硕果累累,我该从何入手呢? 还是老站长点拨,说开封是座古城,比较工农业这些传统产业,其优势在于小商品、小商小贩、个体餐饮,这方面前任和现任站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确曾写过大量轰动一时的新闻报道,如全国最早的大相国寺小商品市场、开封“第一楼”小笼包子等老字号餐饮名吃、名店等等。当时,经过十年改革开放,举国上下面貌巨变,人们有目共睹的有两点:在农村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初步解决了温饱;在城市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个体经营者,即人们挂在嘴边的一个新词:“个体户”。两种人一个特点,就是变得比以前富有了,大量的“万元户”即出自这个阶层。于是,我决定选取个体户作我的新闻选题。

促使我选取个体户作选题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当时背景下,“个体户”是个带有贬义的称谓。那时干个体并不是一种光彩的职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人们心目中只有国营和集体,对个体往往投去一种轻蔑和鄙视的目光。虽然,人们眼羡个体户们的财富,但言谈话语间总有一种酸溜溜的感觉。古人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觉得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个体户们在当时正是这样一群敢于冲破旧的思想观念束缚、勇于带头劳动致富的改革先锋,为他们的胆识鼓与呼,呼吁社会理解、支持他们,从而形成热爱、赞赏劳动致富,而不是仇富、嫉富的大环境,就是我这篇文章的“道义”所在。

我采访的主人公名叫马孝国,是个回族小伙子,当时只有28岁,干个体已经10年。尽管富有百万家产,身为区政协委员,已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但在采访中,马孝国谈得更多的是他干个体的心路历程。他说当初干个体纯粹是一种无奈,因为学习成绩一般,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进工厂、进机关,既没关系,又没机遇。回民自古就有经商干个体的传统,父亲让他去摆羊肉摊卖羊肉,就是每天早上到早市买回整只羊,回来分割了卖给顾客,辛辛苦苦赚个手工费,实在是个小本生意。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小伙子,每天胸系白围裙站在肉摊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心里充满自卑和压抑。每遇同学或熟人路过,远远看见,他就躲到一边。真是碰上面,他脸红得连句话都说不囫囵,像干了什么不光彩的事一样。他高中毕业的母校就在他家附近,老师把他作为学习不好的例子教育学生:“不好好学习,大学考不上,工作找不来,只能像马孝国一样去摆摊卖肉。”

然而自卑归自卑,嘲讽归嘲讽,生活却像火辣的太阳一样,一天天真实地摆在面前。马孝国终于有一天摆脱了羞涩和自卑,他剔肉的技术日益成熟,服务更加亲切周到,顾客光顾他的摊位一天天比别人的多,随着收益的增加,他体味到劳动的甘甜和回报。后来他改卖过烧鸡和兔肉,不断尝试新的经营路子,终于在几年之后凭借货真价实、风味独特的自制烧鸡开了几家连锁店。生意越做越大,财富日积月累,马孝国热心公益事业,学校建图书室,幼儿园、敬老院福利事业,到处留下他义捐的名声。他得到社会的认可,被选为区政协委员。母校建校40周年庆典,他被作为成功人士邀请作报告,他演讲的题目是:《我自豪,我是个体户》。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1个年头,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户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得到极大提升,他们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分子受到社会的尊重和对待,马孝国也已在十多年前成长壮大为私企老板,拥有一家星级饭店,手下上百号员工,他当选市政协委员,在开封也成了社会名流。20年来,每当我回想起当年这次采访,心头总会思绪泉涌,感慨万千,它使我在新闻成长道路上受益匪浅,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对我的新闻实践和新闻观影响至深。

影响之一,这次采访使我意识到,党报记者必须要怀有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情,这是作为一名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试想,当年自己只是一位新手,并不具备一名新闻记者的职业素质,尚不懂新闻基本要素,哪里谈得上新闻敏感。而且,征文这种方式,完全是自选动作,记者可写可不写。我当时就是觉得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给中华民族的振兴带来了契机,造福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而且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这种巨变,作为记者,如果不参与就是失职。这种感知,我后来形成一篇业务论文,被《新闻爱好者》期刊作为一期的“每月评论”发表在扉页上,题目是《增强党报记者的情感意识》,讲的就是记者要富有对党的事业的满腔热情和激情,记者的新闻敏感和责任意识就来自于这种热情和激情。

影响之二,通过这次采访,我意识到,新闻作品写事应该见人,见人更应展现人的思想观念和人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后来,我曾多次想过,当时我如果用一些数字,概貌式地表现十年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而不是着笔于主人公和社会时代思想观念上所发生的冲突和变化,对我本人和受众恐怕不会留下什么记忆,搞不好编辑就不会采用,更不要说获奖了。记得一位文学大师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说的是通过描写一个人的眼睛可以了解和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反过来理解,眼睛是外在的,描写眼睛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然而,再传神的描写,也难以准确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新闻作品是通过采访当事人而写成的,何不直接探索笔下人物的思想观念、内心世界呢?

20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的短暂一瞬,改革开放也只是我们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一个节点。我有幸在踏入新闻门槛的那一刻,投身滚滚历史洪流之中,为改革开放高歌一曲,在我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也算一个小插曲吧,每每回忆起来,欣慰之情油然而生。值此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这点欣喜与感受,记在这里,与同仁共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