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呼告与反复

呼告与反复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反复就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以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修辞手法。呼告与反复在增加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有着强化情感的作用,且呼告有时是和反复结合起来使用的,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可见,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被呼告的对象并不在眼前。综上,呼告与反复还是比较好区分的。

同学们,反复这种修辞大家并不陌生,呼告却总是有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呼告这种修辞,同时探究一下呼告与反复的区别。请同学们先看两则故事。

甲:苏轼有一次游莫干山,走进一座古庙,打算歇一会儿。庙里的老道士看见苏轼穿着简朴,冷淡地指指椅子,说:“坐。”回头对道童喊道:“茶。”苏轼坐下来同老道士闲聊,老道士发觉来客知识丰富,不像一般的读书人,就把苏轼请到大殿,客气地说:“请坐。”又对道童喊道:“敬茶。”两人谈了一会儿,老道士越发感到客人才华出众,不禁问起客人的姓名来,这才知道客人是名扬四海的大文学家苏轼,于是连忙起来作揖,恭恭敬敬地把客人请进客厅,说:“请上坐!”又对小道童叫道:“敬香茶!”苏轼告别时,老道士恳求给他写字留念。苏轼一笑,挥笔题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乙:然后宝玉忙忙来至怡红院中,向袭人、麝月、晴雯等人笑道:“你们还不快看人去!谁知宝姐姐的亲哥哥是那个样子,他这叔伯兄弟形容举止另是一样了,倒像是宝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更有大嫂嫂这两个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一面说,一面自笑自叹。(曹雪芹《红楼梦》)

语段甲,重复“坐”“茶”,是反复。

语段乙,写贾宝玉初看到薛蝌、李纹和李绮时那种惊奇、欢喜、赞叹的情形,给了他们极高的评价,笑自己是井底之蛙,不知世界之大,人外有人,说到最后,竟情难自禁,抛开袭人、晴雯等人不理,忍不住仰首向天发问、呼告,将情感提到极点,高度地赞美了这些人的聪慧、可人。这是典型的呼告。

可见,反复就是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以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修辞手法。而呼告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直接呼唤所关涉的人或物,以倾诉情感的一种修辞格。

呼告与反复在增加表达情感的强烈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有着强化情感的作用,且呼告有时是和反复结合起来使用的,但它们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呼告是为了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人们往往在叙述一件事情,且当感情达到最高峰时,就把想象中的人事物,都当作就在眼前,直接向他呼唤、倾诉。可见,它最大的特征就是被呼告的对象并不在眼前。例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诗人明知道周总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却还在整首诗中执着地充满深情地呼唤周总理,寻找着周总理,“你在哪里?”那感人肺腑的呼唤,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造成了一种新颖壮阔的意境,增强了感染力。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或分清结构层次,或加强节奏感,或增强旋律美,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反复咏叹,来表达强烈的情感。而它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则往往在那些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出现某些字、词、句或段的重复,且没有至少三个的限制。例如:“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

综上,呼告与反复还是比较好区分的。两者的表现形式和修辞作用不一样:当你在讲话或文章中,想加强节奏感时,可以多用反复;当你想增强抒情和感染力时,呼告则是不错的选择。运用反复要恰当,一般而言,不反复不足以增强语言的节奏,表达深刻的思想,抒发强烈的感情时才用反复。运用呼告时也要注意,必须是在情绪激动,而且不吐不快时才适合运用,否则就会啰嗦得令人掉一地鸡皮疙瘩,或无病呻吟得令人作呕。

(葛月月 徐玉荃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