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我们离新闻现场再近些

让我们离新闻现场再近些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所以说,正是记者拉近了观众和新闻现场的距离,让观众能够离新闻现场近些、再近些。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落实“三贴近”,我们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南平电视台 吴淑媛

吴淑媛

2006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进入南平电视台新闻部工作至今。先后参与南平市各种大型活动的现场报道,采写的多篇报道多次获得省、市各级电视新闻奖,曾获“2008年福建省抗御雨雪冰冻灾害”先进个人称号。

60年,伴随一个城市的成长,在每一个历史年轮上,都有它独特的印记,我们新闻工作者便是这独特印记的见证者。万千观众透过我们的镜头了解到这个城市每一天发生的变化,了解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艰辛与危险,收获与喜悦,在得到观众肯定的一瞬间,都化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收藏。

2006年,大学刚毕业的我,如愿加入了新闻记者的队伍,成为南平广播电视台新闻部的一名出镜记者,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出镜记者的身份让我离新闻现场越来越近,也让我更明白了新闻报道中贴近现场的重要性。

时效——新闻的价值体现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赢得高收视率的关键,失去了时效性,就会失去新闻的价值,更谈不上现场感。这就要求我们记者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新闻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用记者的眼、耳、脑记录下第一手资料,并播报给观众,这样才能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让新闻的价值最大化。

记得我刚从事新闻工作不久,一次车祸的采访,让我感受深刻。那天晚上大约8点,我和同事正在延平公安分局110巡警大队值班,我们栏目的热线电话响起,热心观众曝料称中医院门口发生一起车祸,一辆黑色轿车冲上人行横道撞人之后逃逸。我当时便感到事态严重,110民警也立即准备出警,由于巡警大队距离中医院不到五分钟的路程,我和同事拿上摄像机一路狂奔到了现场,随后民警也赶到现场。一到现场,我们拍摄到路边店铺被撞碎的玻璃门,肇事车辆留下的十几米的车痕,两位市民受伤严重,被送往医院救治,我当即决定进行现场播报,把我在现场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一五一十地描述给观众,配合上现场的镜头,让这起车祸的严重性完全展现。我又发现现场围观的群众很多,我便开始寻找目击者,对他们进行采访,并在医院找到受伤人员听他们的讲述,以还原刚才的事发经过,让报道更具可信度。整个报道进行了近1个小时,事后有群众走上前来问了我一句话,让我颇受启发,他问我:“记者同志,你们怎么那么快就到现场了? 警察还没来,你们就来了。”听完,我明白,观众期望通过我们媒体看到的是第一手的现场资料,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事情真相。于是第二天,我们又进行了事件的追踪,从交警那里我们了解到,肇事逃逸的司机已被抓获,系酒后驾车,而肇事车辆也在一家汽车修理厂被找出。这些及时的后续报道,让观众大呼过瘾,也让我感受到新闻时效性带来的新闻价值。

新闻中的“你、我、他”

从业三年来,我在不断思考,如何才能通过我们的镜头让观众离新闻现场更近些呢? 通过总结,我有了些许尚不成熟的想法。我想先解释一下这里所说的“你、我、他”,这里的“你”指的是观众,“我”指的就是记者,“他”指的是新闻现场或是新闻现场的当事人,而这其中记者正是连接观众与新闻现场的桥梁。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电视记者还可以在事件现场直接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充分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能够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

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相信大家都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南平地区的四个县市受灾严重,我们第一时间派出四组记者奔赴灾区,我被派往了偏远的光泽县。一到那里,灾区的那一片白色震惊了我,我想起临行时,主任交待我说:“现在全市人民都很关注灾情,你们到了灾区要第一时间发回消息,让大家了解灾区的情况,让灾区人民在外的亲属可以放心。”是啊,灾区人民的情况时刻牵动着全市人民的心,大家想知道什么,我就应该在现场及时报道什么。在电力工人抢修一线,我现场报道了工人的抢修情况,在316国道上,我报道了道路的抢修情况和封闭情况,每一篇报道,每一个现场,我们都及时播出,让观众感受到了灾区受灾的程度。在采访中,我又想,很多观众一定很想知道现在灾区人民的生活情况和他们的精神状况,于是我又奔赴受灾严重乡镇,我们的镜头记录下这些群众家中因为受灾断水断电的情况,因为房屋漏水、棉被被浸湿而无法安睡的情况,也记录下了当地政府为抢险救灾所作的不懈努力,这些深入现场的报道让很多观众不禁为灾区人民的艰难生活流泪,更为他们默默鼓劲加油。

记得在光泽采访的第四天,我们接到电话,说光泽与江西连接的国道出省口处因为大雪再次封闭了,很多车辆被困在路上。我们立即驱车前往,虽然车辆多次打滑,我们的司机也没有把握继续前行,但想到还有那么多车辆困在里面,还有那么多观众期待着这里的消息,我们还是赶到了现场,我们发现有七八辆车被困在了这里,车上人员都很平安,于是我再一次进行现场播报,把这里的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采访了车上的人员,让他们来告诉观众当时的感受。这时,一辆面包车想要靠边停靠,但车轮陷在雪里不断打滑,其他司机都主动上前来帮忙推车,我们的镜头记录下了这个感人的画面,我也忍不住上前帮忙,正是这个画面,让很多观众感动了,不少观众事后都说,“看到记者也在推车,我们当时看了都很想来帮忙推一把”。这也让我感受到记者在现场所带给观众的强烈现场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而作为一名深入灾区的记者,我在每一个采访地点都眼、耳、口、脑并用,把第一现场呈现给观众,而从我握着话筒被冻得又红又肿的手,被冻得苍白的嘴唇和因为受冻而颤抖的声音,都可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那种雨雪冰冻。所以说,正是记者拉近了观众和新闻现场的距离,让观众能够离新闻现场近些、再近些。

贴近——新闻的活力源泉

2003年,党中央提出了新闻宣传“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坚持这一基本原则,不断与时俱进,发扬创新精神,不断改进内容,使宣传内容与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相一致,与形势的变化相同步,与群众的需求相适应。

要落实“三贴近”,我们就必须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记者深入到群众中去感受、去发现、去倾听,新闻便生动起来。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挖掘生动、鲜活的新闻线索,反映时代精神。

记得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为了营造氛围,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主题节目,我也有幸参与其中的报道。在《新农村 新发现》系列节目的采写过程中,我和同事奔走了十县市区的十多个乡镇,在那里我们亲身感受了新农村的生活,我们走访群众,了解多年来农村的新变化、农民们的新生活,采写了7集系列节目,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打来电话,他们都说节目报道得好,报道的都是他们身边发生的事,说了他们想说的话,看了很亲切。而我们采写的系列节目还获得了第十四届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曾说过,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这正是告诉我们,记者应该离新闻现场近些,更近些,让我们的现场报道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更加地贴近群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