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轻机精神”激励工厂崛起

“轻机精神”激励工厂崛起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山大地震距今已将近四十年了。受伤转外治疗128人,因伤致残413名,重度伤残55人,截瘫4人。铆焊车间青年工人王玉池被地震倒塌的3层楼板压住左臂,工厂组织十几名职工下到废墟中解救,均因楼板移动引起大面积坍塌,威胁其本人和救援人员生命安全而忍痛放弃。全厂22.4%的设备遭到严重毁坏。在工房区的伤残职工边国顺拖着淌血的断腿连续救出十几名职工和家属。

文/李九燕

唐山大地震距今已将近四十年了。虽然当年的很多事情已经记忆模糊,但地震后我所在的唐山轻工业机械厂(简称“唐山轻机厂”)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事迹却深刻脑髓,记忆犹新。尤其在抗震复产斗争中孕育和发扬光大的“苦干、实干、争先、奉献”的“轻机精神”,成为激励我奋斗至今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我虽然调出唐山轻机厂23年了,但对工厂的感情却与日俱增。我曾无数次故地重游,徜徉于路南区胜利路老厂旧址;也曾无数次和人们谈起当年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往事;更无数次在梦中回到轻机,和工友们一起清墟、扒砖、盖简易房、建简易厂房……

地震骤起损失惨重

唐山轻工业机械厂为中央直属企业,是国家机械工业骨干企业之一,为国务院首批确定的国家大型二档企业。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前,全厂共有固定职工1274人,地震震亡275人,占职工总数的21.6%;在劫后余生的999名职工中,有8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119人,占职工总数的15.6%。受伤转外治疗128人,因伤致残413名,重度伤残55人,截瘫4人。

技术力量损失惨重。技术人员震亡了36.4%, 44名技术人员中有26人死亡,全厂仅有的三名工程师全部震亡,四级工以上的老工人有30%遇难。

震亡人员中,党员和干部的比例更高。233名党员中,震亡54人;181名干部中,震亡57人;64名中层以上干部中,震亡24名;厂党委9名成员中,有4人震亡。

全厂4000多名职工和家属中,有1200多人震亡,其中47户绝户、151名职工子女成为孤儿。需要抚恤照顾的家属有122户。

铆焊车间青年工人王玉池被地震倒塌的3层楼板压住左臂,工厂组织十几名职工下到废墟中解救,均因楼板移动引起大面积坍塌,威胁其本人和救援人员生命安全而忍痛放弃。王玉池要求锯掉臂膀,由于缺少医疗救护条件而不能执行。此后工友们守在附近供给其饮食,3天后王玉池死去。铸工车间民兵连长王雄,地震初起时从3层阳台跳楼,被楼板压住双腿,倒悬在半空,由于无法施救,于3天后死去。木工王双林被房梁将肾脏砸坏,膀胱涨满不能排泄,为了导尿,他叫人找来一节电线,抽去中间铝丝, 自己将电线管插入尿道排尿,虽当时幸免于难,终因肾脏重伤多年不愈,于1984年病故。

地震使全厂97%的生产生活设施遭到极其严重的损坏。其中,倒塌房屋41963平方米,占全部建筑的78%,裂缝和严重损坏的10048平方米,占全部建筑的19%。

全厂24跨厂房中,有18跨完全倒塌;没有倒塌的6跨厂房均房山开裂,墙体全部或部分倒塌;120根厂房水泥柱大多从根部至中上端开裂、挤酥,柱间支撑严重变形。其中金工车间、锻工车间的房山自中部圈梁以上塌落,钳工车间和铸工潮模组一侧房山全部塌落。竣工不久尚未使用的总面积7500平方米的自缝车间厂房全部倒塌。

全厂所有仓库计7000多平方米全部震毁,价值600多万元的物资被埋压。

全厂22.4%的设备遭到严重毁坏。389台设备中,有87台设备报废,设备极度损坏的占设备总数的12%; 214台金属切削机床中,有45台严重损坏。全厂31部天车中有7部严重损坏,其余的也需要修复,天车轨道严重扭曲变形。

地震给工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原材物料、成品、半成品砸毁,损失资金近600万元,约占全部资金的1/4,固定资产净值损失256万元,流动资金损失80万元。

地震以后,劫后余生的999名职工在一片废墟上展开了抗震救灾恢复生产的斗争,仅用一年就将生产能力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

公而忘私舍己救人

大地震将全厂1000余名职工和3000多名家属埋压在废墟之下。强震稍停,群众自发地有组织的抢险救灾即在厂区和工房区迅速展开。全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广大职工发扬了先人后己、公而忘私、舍己救人的高尚精神。家住警备区的厂党委书记王荣国从废墟中脱险后,带伤赤脚奔跑十多里,赶到工房区组织抢险救人。出差在外的厂领导刘振林、孟佑国在交通断绝,余震不断,人们惊慌外逃的情况下,分别从北京和秦皇岛迅速赶回唐山,组织抗震救灾。

在厂区内,有组织的救人工作主要集中在机修车间西侧的平房、厂前区的单身宿舍、 自缝车间民工驻地、铸工车间小楼和铆焊车间小楼;在厂区外,主要是1775职工宿舍区、胜利桥东工房、老地道桥一厂工房、乔屯工房、机铁工房等处。在市内其他零散户住处,主要是自救互救。地震发生的7月28日中午,厂区内和1775职工宿舍的抢险救人工作基本结束;厂外胜利桥东工房、老地道桥一厂工房、乔屯工房、机铁工房等处的抢险救人工作 一直延续到28日晚间。救出的伤员都被安置在住宅附近临时搭起的三角窝棚里, 由亲属和职工为他们送水、送饭;不能活动的重伤员于地震后第三天被人们抬到复兴路、胜利路、唐古路等道路两侧, 由路过的汽车和本厂汽车拉往外地治疗。厂党委副书记阎志军在转外途中因伤重去世。厂革委会副主任、轻工业部派来的老干部史伟及全家震亡。

地震时在厂值班的共产党员、厂总务科长张瑞武,脱险后不顾家庭安危,迅速组织人员抢险救人,待下午赶回家时,发现全家已震亡。老工人韩汝生、共青团员王建忠,脱险后面对埋在废墟中的亲人和邻居同时呼救的情况,毅然先救出多名邻居,待扒出亲人时,发现均已震亡。地震发生时,全厂有20多名共产党员脱险后都首先向邻居伸出了救援之手,由于时间延误造成自家伤亡惨重。在工房区的伤残职工边国顺拖着淌血的断腿连续救出十几名职工和家属。

距离工厂10多公里的丰南县也是地震重灾区,钳工车间主任王守华、厂财务科长王庆昭等十几名在厂宿舍居住的丰南籍党员干部,在家中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坚持在厂内抢险救人,地震一周后才回到老家。他们草草料理完亲人伤亡的善后事宜,很快又回到厂里参加抗震救灾。

党团员和干部的模范作用感染和带动了群众。地震发生时,在工厂上夜班和住宿舍的212名职工,无一人临阵脱逃私自跑回家,都积极参加了厂内和附近工房区的抢险救人,从废墟中救出300多人。有30多人因参加厂区和工房区抢险救人耽误了救家人的时间,致使亲人震亡。钳工车间共产党员李凤云,脱险后抢险救人直至中午,在奔回家途经大红桥生产队,听到呼救声, 冒着生命危险钻入倒塌的废墟4米多深,与工友王会林一起救出大红桥生产队的两名社员,待赶到家时,发现父母均已震亡。

地震的当天下午,抢险救人中奋战了10多个小时的职工们,精疲力竭地躺在厂区的空场上。几个民兵钻进食堂的废墟中,扒出来半袋土豆,煮给大家吃。面对煮熟的一锅热气腾腾的土豆,谁都想先吃一口,在人多饭少的情况下,供销科长王俊营对在场的几十人说:“这里没有厂领导,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大家组织好,现在人多饭少,这锅土豆要先尽着伤员和老弱病残吃,党团员和干部先不要吃。”于是,人们自觉地将土豆让给了重伤员和老弱病残的工友。

严守纪律圈猪护猪

地震使唐山轻机厂与东面邻居唐山市冷冻厂的隔墙一塌到底,在冷冻厂一侧圈养待宰杀的1000多头猪全部跑进了轻机厂,霎时厂区成了猪的世界。冷冻厂20多米高的冷库的西半部全部倒塌成了陡坡状,里面被冷冻的数千扇生猪倾泻而下,在烈日的暴晒下闪着白色的油光。在那个副食品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猪肉可是稀罕物,城市居民一年都吃不到几斤肉。

地震当天下午,脱险出来的职工和家属约100多人,都集中到厂办公楼前的小空场上,人们在这里搭起三角窝棚躲避酷晒。饥肠辘辘的人们看着不远处冷库那悬挂着的生猪,盯着一群群在面前游走的活猪咽着口水。有人说:“地震得有今儿没明儿的,大活人还要饿死吗?弄它两扇猪,大家不就有吃的了。”几个小青年于是起身向冷库走去。“站住,不能去!”这是几个人同时喊出的同一句话。一位躺在地上的重伤员喘息着说:“同志们,猪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我们不能动啊!”“说得对呀!我们是工人阶级,最大公无私,现在正是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厂财务科长王庆昭响应道。他和十几个家在丰南县的老师傅从夜里脱险救人,到现在8个多小时滴水未进了。面对地震,他们没有跑回20多公里外的老家救自己的亲人,而是在坚守岗位一周后才回的老家。厂党委委员、厂武装部长王占岚对大家说:“同志们,这些猪我们不仅不能吃,而且还要把它们保护起来。”王部长的妻子孩子都震亡了,他脱险后立即跑到厂里组织民兵救灾护厂。此时,不知是谁轻声哼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随之,现场的人们都接唱起来:“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第二不拿群众一针线,群众对我拥护又喜欢……”

随后的20多天里,厂党委组织职工展开了圈猪、护猪和扒猪行动。

地震的当天下午,工厂派出40多名基干民兵,用了5天时间,在13万平方米的厂区里展开圈猪行动,将1000多头猪驱赶到4个大的倒塌车间内圈起来。并派出民兵帮助冷冻厂修好猪圈,最后将猪安全移交给了冷冻厂。

地震的当天下午,工厂派出10名基干民兵,持枪保卫冷冻厂的冷库,不准闲杂人员进入库区偷拿冷库倒塌甩出来的生猪和其他肉类。直到半个月后,才将哨位移交给市食品公司的民兵。

地震10天后,暴露在冷库外面的猪肉经过暴晒已经腐烂变质,如不及时处理会成为疫情暴发的策源地。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组织民兵抢扒冷库的肉类,将外面已腐烂变质的猪肉拉到郊外深埋处理;将废墟中间已融化的肉类扒出来分发到全市各大单位食堂高温消毒后食用;将废墟最里面还未完全融化的肉类扒出后,运入邻县没有震毁的冷库冷冻起来。

我有幸参与了圈猪、护猪、扒猪的全过程。震后第四天,当我拄着棍子拖着骨裂变形的左腿,艰难地走了3个多小时来到工厂的大红桥后门,渴得伏在陡河边喝水时,蓦然回首,发现一只硕大的兔子正看着我。我欣喜若狂地扑上去,将它抓在了手里。进厂后才得知这不是野兔,而是冷冻厂跑出来的待宰家兔。于是将兔子交到一个库工手里后,就投入了圈猪的行动。随后的十几天里,我曾在冷库边值过勤。震后第15天,我冒着被传染瘟疫的风险,第一个报名参加抢扒冷库的防疫突击队,带领车间的15名基干民兵,在频繁的余震中钻入倒塌的冷库内,连续7天抢扒腐烂变质的臭鱼烂肉,清除腐肉数万公斤。废墟中的那种尸臭气几乎将我呛昏,以致完成任务后一个多月里都头脑眩晕, 口吐臭气。

自力更生简易复产

从1976年8月至12月底,为唐山轻机的简易复产时期。简易复产即是修复未倒塌的厂房、清理被掩埋的物资,局部恢复生产。

1976年8月10日,唐山轻机厂党委召开抗震复产誓师大会,要求全厂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创造一切条件,尽快恢复生产,不向国家要补助,不靠救济过日子,战胜震灾多贡献”,明确了实现简易复产的工作目标。全厂职工提出“先治坡(恢复生产) ,后置窝(盖自家简易房) ,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除重伤转外地治疗人员以外,剩下的800多人不计时间、不计报酬,有近半数人员连续几个月不回家,在工厂坚持清墟和生产。

广大职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冒着余震的危险进入厂房生产。地震后第23天,金工车间部分机床加工出地震后第一批产品零件;钳工车间开始组装地震前遗留的产品。地震造成钳工车间北部房山和圈梁倒塌,天车轨道扭曲移位,为了早日恢复生产,车间党支部书记张祝华和天车工周玉芝,冒着天车开动随时可能坠毁的危险,在频繁的余震中爬上天车启动试运行。

1976年9月15日,铸工车间用秦皇岛轻机厂支援的 一吨化铁炉生产出地震后第一批铸件。9月底,工厂生产出地震后第一批整机。12月26日,锻工工序日产量达到地震前的水平。

对未完全倒塌的厂房进行排险加固。各车间都组织了民兵突击队对车间厂房进行排险加固。钳工车间、铸工潮模车间、锻工车间的房山倒塌,人字梁翻下,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青年民兵登危房、攀险柱,排除险情80多处。从1976年9月25日至10月底,对各车间未倒塌的厂房立柱实施钢筋混凝土包裹加固。广大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多种加固方式。如对开裂挤酥的厂房混凝土立柱采用了“穿靴子”(从立柱根部包上两米高的 一圈钢筋混凝土)、“穿裙子”(给立柱包上二分之一高度的钢筋混凝土)、“穿袍子”(将立柱的绝大部分包上钢筋混凝土)的方法;对仅有少许裂纹的立柱和天车轨道梁采用角钢和钢板焊接包裹的加固方法。这些加固方式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施工进度。全厂仅用了35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加固任务,共加固厂房立柱120多根。

对倒塌的车间房山实施封闭。房山封闭工作从1976年11月初开始,到11月下旬结束。11月4日,钳工车间率先开始封闭车间北面房山。面对冬季的来临,为加快封闭速度,车间采纳了我提出的封闭方案:对倒塌的房山采用将墙垒至5米高度,打上圈梁,圈梁以上搭起竹木框架,以石棉瓦封闭房山上部。我当时负责车间团支部的工作,带领团员青年仅用了20天就完成了四面房山的封闭。金工车间、锻工车间、铸工车间借鉴钳工车间封闭房山的经验,加快了封闭房山的进度,到12月3日,全厂倒塌的12面房山全部完成封闭任务,为冬季生产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不等不靠建设简易厂房。地震以后,根据《唐山市城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唐山市确定唐山轻机厂为搬迁至新区异地重建的单位,规定异地重建单位在原地恢复生产只能建简易厂房和办公用房。这就决定了工厂只能在因陋就简的基础上,按照恢复生产能力的需要,对未倒塌的厂房加固后使用,对不能利用的半倒塌厂房如铸工车间、铆焊车间,在清除废墟后,于原地建设简易厂房。为此,工厂的恢复生产立足于建设简易厂房,实现简易恢复生产。

所谓简易厂房是指厂房的围墙采用角钢和小方木条构成框架,框架上挂苇帘或荆条编成的笆片,外磨石灰封闭。厂房内部结构为焊接的槽钢立柱,立柱底部以螺栓固定,厂房顶部均为三角形钢屋架。天车轨道梁皆为大规格工字钢,以螺栓与立柱连接。总之,简易厂房的主体框架包括立柱、天车轨道梁、圈梁、房梁的固定均以螺栓紧固,以便于搬迁时拆卸异地重建。所谓半简易厂房的主体框架与简易厂房相同,只是厂房围墙采用砖砌和钢筋混凝土圈梁加固。搬迁时去掉围墙即可拆下框架异地安装重建。

厂党委提出“绝不坐吃搬迁饭,创造条件多贡献”的要求,全体职工提出“早上六点半(上班),带上两顿饭,晚上黑了算,星期天做贡献,关键时刻连轴转(一天24小时不停) ”的口号。

1976年10月初,只有17人的技术科,利用清扒出的废砖和竹竿、油毡、石棉瓦, 自己动手建设简易厂房,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460平方米的工具车间。1976年12月初至1977年1月10日,金工车间职工清除掉原钳工车间四组的厂房废墟,建起了1584平方米的小金工车间。

在全厂职工的艰苦努力下,到1976年底,全厂共清理生产场地10000多平方米,新建简易厂房、库房9900多平方米,各主要生产车间和各基本工序都全面恢复了生产。

地震后5个月,唐山轻机厂共完成产品110多台400余吨,全年出口产品和配件任务按计划完成,并向全国80多个单位发出机械产品120多台。大灾之年不但实现了生产自救,还上缴利润44万元。

艰苦奋斗全面复产

1976年10月16日,我在钳工车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被调任厂办公室秘书。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我叫哥哥姐姐将年近古稀的老母亲接到青海暂住,只身一人搬到厂办公室。由于白天工作,晚上值班,顾不得盖家里的简易房,直到1978年初我母亲回唐山时,我才在单位的帮助下盖上了两间简易房,从而成为唐山灾民中最晚盖简易住房的家庭。我在厂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工作,有幸用自己的笔真实地记录了工厂艰苦卓绝的抗震复产斗争。

1977年的全面复产,是分三个阶段来进行的。

从1月初至3月底为清墟建房阶段。全厂开展“向废墟要宝”活动,广大职工昼夜奋战,清扒倒塌厂房和各库房的废墟。在7500平方米的自缝车间清墟现场,劫后余生的800多名职工,同时抡起18磅大锤,创造了“800把大锤砸盖板”的清墟奇迹。那恢宏壮观的场面,使我至今想起仍热血沸腾。第一阶段共清墟2万多吨,砸水泥盖板800多块,从中回收价值451350元的钢材、木料、砖等建筑材料。到3月底,建成简易厂房4000平方米,生活辅助设施1350平方米。1977年“7·28”前恢复的所有建筑,都用的从废墟中回收的材料。1977年1月至7月,在郑州纺织机械厂、河北印染机械厂、邯郸纺织机械厂、邯郸纺织机械配件厂、石家庄第二纺织机械配件厂的支援下,唐山轻机厂相继建成了总面积达5498平方米的机修车间、清铲车间、铸工车间的6跨半简易厂房。

从4月初至7月26日为复产会战阶段。在全国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各单位的大力支援下,唐山轻机厂全面展开复产会战。秦皇岛轻工业机械厂、河北印染机械厂、邯郸纺织机械厂、邯郸纺织机械配件厂、石家庄纺织机械修配厂、石家庄纺织机械第二配件厂6个省内兄弟单位,派出300多名同志到唐山轻机参加复产会战。唐山轻机厂就地恢复了22000平方米的生产建筑,其中铸工车间3300平方米,铸工清铲车间1190平方米,机修车间924平方米。安装了86台金属切削机床,修复了159台设备,新建了部分辅助生产设施。在地震一周年前夕,全面实现了“厂房齐、天车动、场地清、道路通、铁水流、锻炉红、各道生产工序全面上水平”的目标,全厂生产能力基本恢复到地震前的水平。

从7月27日到12月底为提高生产能力阶段。全厂职工清除倒塌的铆焊车间废墟,拆除倒塌过半的铆焊车间办公楼,从中清扒出旧砖、旧钢筋等建筑材料, 自力更生在原地重新建起了面积2472平方米半简易的铆焊车间。为提高产量,全厂职工昼夜奋战,金工车间职工“守机餐、伴机眠”。钳工车间职工连续五天五夜奋战在组装现场。到9月底,全厂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国家轻工业部下达的全年产值、产量计 划。到11月底,实际产量已达到地震前水平。全年实际完成了产量计划的145%,完成利润达到计划的5.68倍。

全厂职工积极响应厂党委的号召,表现了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全体职工为尽快恢复生产,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只讲贡献。在当时一没奖金、二没补贴的情况下,仅1977年,就义务奉献工时25万多点,相当于每个人多工作了一个多月。在全厂非生产人员仅占16.15%的情况下,机关科室干部坚持半日办公半日劳动,1977年业余时间劳动17000多个工时;6名党委成员平均每人下车间劳动92.3天,9名车间党支部书记平均每人劳动170.4天。刘国刚等5名中层干部,被地震砸成多处骨折,人称“焊接件”。就是这些伤未痊愈的“焊接件”们,带领职工昼夜奋战。从1976年“7· 28”到1977年底,全厂职工共清除地震废墟5万余吨,从中回收钢材420吨,木材200余立方米,旧砖180余万块。

1977年7月26日上午,唐山轻机厂在恢复后的铸工车间召开全厂抗震复产庆功大会,庆祝全厂生产能力恢复到震前水平。国家轻工业部、省轻工业局和唐山市的领导同志到会祝贺。中共唐山市委发来慰问信,表彰唐山轻机厂职工的工作精神。

“轻机精神”铸就厂魂

唐山轻机职工的艰苦奋斗精神受到轻工业部的表彰,并升华提炼为“苦干、实干、争先、奉献”的“轻机精神”。唐山轻机厂成为全国轻工系统北方厂的样板。

“轻机精神”铸就的厂魂激励着全体职工奋斗不止。 1981年全厂开展“每人为国家贡献百元”增产节约活动,五个月多增利润54万多元。1981年8月31日 《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并为此发表编者按, 号召全省职工学习唐山轻机厂职工的精神和做法,此后,“为国家贡献百元”活动在全省掀起。

1981年10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各地电台联播节目以及第二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报道了唐山轻机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增产增收的消息。

1983年,唐山轻机厂产量达到7205吨,占当年全国陶瓷机械总产量的60% ; 1984年产量、利润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实现利润395万元,为1977年的7倍多。

1985年工厂面临着搬迁和生产的双重任务,职工思想波动较大。面对重重困难,为使职工思想统一到搬迁和生产上来,厂党委在全厂职工中开展了“热爱工厂,当好主人”活动,发动职工回顾工厂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的历史,引导职工继承和发扬前辈艰苦奋斗“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激发了职工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搬迁中装卸设备不足,职工们就人抬肩扛;交通运力紧张,就昼夜奋战,仅用5个多月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工厂整体搬迁任务。并在1986年新厂试生产中,完成产量5042吨,取得了搬迁、生产双胜利。

1987年3月1日, 《中国轻工业报》发表消息,介绍了唐山轻机厂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多做贡献的经验。

从1976年“7· 28”唐山地震到1986年底,全厂震后十年累计实现利税等于新建两个震前规模的唐山轻机厂。

唐山轻机厂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多次受到国家轻工业部的表彰。唐山大地震后,唐山轻机厂成为全国轻工业系统北方厂的样板。轻工业部副部长陈士能1985年视察唐山轻机厂时,号召全国轻工系统学习唐山轻机厂的精神——这是一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源于全体职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了这种精神,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也能使人自强不息,顽强奋战。

“轻机精神”激励我奋斗

“轻机精神”也融入我的灵魂,激励我奋斗至今。从1979年到1997年,通过18年的业余自学,我先后获得了河北电大中文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专业两个大专毕业证书,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管专业本科毕业证书以及16个高教自考单科合格证书。我自幼喜好历史,1986年主编了《唐山轻工业机械厂志》。为了实现写全市城市建设史的夙愿,1993年1月,我毅然放弃作为厂党委书记后备人选的前程和优厚待遇,借调到市建委办公室担任文字秘书。此后又两次放弃提职机会和优厚待遇,坚持搞全市城建的文字综合工作。2006年11月,我业余时间写出了《唐山轻工业机械厂抗震复产简史》。2007年以来,出版了《城市建设管理概论》《机关应用写作》《城市管理基础教程》等专著。2008年退二线后,主抓局志书编纂工作。2010年3月,在完成了向省、市上报志书资料的任务后,志书班子撤销。我主动请缨独自编纂《唐山城市建设管理志》。2015年3月,我完成了214.6万字的《唐山城市建设管理志(1878—2012) 》通志,撰写了其中2/3的文字资料。全志略述唐山城镇发展大事,详记1878年至2012年共134年的城市发展史;横陈市政建设、市政管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管执法、供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防汛、公共交通十大行业。该书的问世,填补了从1878年唐山建镇到1948年唐山解放共70年的城建历史的空白。

2015年4月,已经64岁的我真正退休回到家中。但“轻机精神”仍在激励着我,为给后人留下唐山地震后城市重建的宝贵历史,我仍在笔耕不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