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新形势下引智工作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论新形势下引智工作与高校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智工作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发展,随着外籍教师聘请市场化程度提高,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外国人在华“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情况突出的现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势在必行。出入境法将外国人入境后的管理,划分为停留管理和居留管理,并以180天作为停留和居留的界限。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不得从事与

于欣力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重要谈话,至今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平同志把引进国外智力确定为“一个战略问题”,掀开了我国引智事业的新篇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2]

在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育、配置、利用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有了竞争优势。引进国外智力,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能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在省政府、省教育厅、省外国专家局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校引智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服务于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工作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抓管理、抓重点、抓成果”和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以落实国家引智“十二五”规划为主线,按照我校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来聘请外籍教师,贯彻“以我为主,按需聘请,择优选聘,保证质量,用其所长,讲求实效”的原则,以实施高端外国专家项目为突破,扎实推进外国专家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举措,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外国专家管理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引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2014年、2015年是引智“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阶段,我们的引智工作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给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引智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一)以云南“桥头堡”发展战略为契机,打造国际国内引智平台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挥沿边地缘优势,制定和实行特殊开放政策,加快重点口岸、边境城市、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强基础设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不断提升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3] 。云南省具有向西南开放的独特优势,是我国重要的边疆省份和多民族聚居区,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东南亚、南亚多国邻近,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陆上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务院在《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中指出:应提升我国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互利合作,共赢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外区域合作,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实现共同发展。加强对云南省外事工作的指导和协调,为其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政策便利,加大对云南省人才和智力支持力度,并设立云南大湄公河次区域教育联盟秘书处。

在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和国家进一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在实施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战略中,我校正面临着国际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云南大学已身兼教育部“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中方秘书处单位、教育部“与周边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专家组”秘书处、省教育厅“云南高校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以及国际区域性教育合作组织GMSTEC(大湄公河次区域高等教育联合会)、GMSARN(大湄公河次区域学术与科研网络)的董事单位等职能。借助这一系列职能所搭建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云南大学与国内外,尤其是周边国家院校机构建立了一批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我校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开展各类长短期项目14 个,其中一年以下短期项目8个,一年以上长期项目6个。短期项目如:与泰国清迈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的师生短期交流项目;与台湾元智大学、义守大学的暑期交换项目等。长期项目如:韩国岭南大学交换生项目、人文学院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2合作办学项目、1+2+1中美人才培养项目、中加(加拿大)嵌入式人才培养合作项目以及亚洲理工大学的“3+2”本硕联读项目等。

在国家加大沿边开放、加强区域合作的政策扶持下,我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点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人才资源,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引进利用好国际人才智力资源,又要培育、推进国内人才,多渠道、多层次引进外国专家和有计划地实施公派出国培训,实现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这对于加快推进我校国际化战略,对于提升我校的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出入境法的实施为契机,努力提升引智管理服务水平

2013年7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以下简称《出入境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人才引进的行政程序;增设“引进人才”签证类别,制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指导目录、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法规使我们的引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优化了国外智力引进政策环境、强化了外国专家管理职能。

引智工作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发展,随着外籍教师聘请市场化程度提高,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外国人在华“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情况突出的现象,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势在必行。外国人“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解决“三非”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外国人停留居留的管理,更需要规范其就业。《出入境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工作,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外国人居留证件。首先是规范外国人在华就业。出入境法将外国人入境后的管理,划分为停留管理和居留管理,并以180天作为停留和居留的界限。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不得从事与停留居留事由不相符的活动,并应当在规定的停留居留期限届满前离境。《出入境法》还规定了永久居留制度。永久居留制度对于引智引资具有积极作用,是国际通行做法。《出入境法》规定,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或者符合其他在中国永久居留条件的外国人,经本人申请和公安部批准,取得永久居留资格。具体办法由公安部、外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

在全球化趋势的驱动下,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外籍教师需求快速增长,聘请规模将不断扩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这给我们的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引智工作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跟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极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引智工作无论是引进国外智力,还是开展人才培训,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因此,如何严格依照《出入境法》的要求履行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应科学地将引智和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做好新时期的外国专家管理工作,既要依法管理,又要以人为本,切实把外国专家管理服务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优化引智结构,提高引智效益,全方位推进引智工作

引智工作的总体目标就是通过“引进来、派出去”为我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服务。为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在目标导向上,引智工作必须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我校的整体发展目标相一致,在提升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新的作为;在工作重点上,应紧贴我校重点领域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引智成果;在引智方式上,构建“项目—引智—基地”三位一体、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引进国外智力新模式。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引智工作既重“量”又重“质”

近年来,在省政府、省教育厅和省外专局的关心支持下,我校引智职能部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主动向各学院推荐,积极联系海外专家,使引智规模有了新的突破。2013年,共聘用长、短期外籍教师70余人,其中,聘请长期外籍教师34人,接待短期访问学者40余人。长期外籍和境外教师为我校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正式课程60余门。外国专家和教师为我校做出了形式多样的贡献,如合作研究与专题讨论相结合、培训与研讨相结合、实验技术指导与研究生培养、学术交流与洽谈合作项目结合等。外国专家、教师的上述活动,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外国专家为我们提供了最新的信息、资料、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术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此外,在编写教材、全国性学生竞赛培训和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等方面,外籍和境外教师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聘请长期外籍教师外,我校还设立了短期访问学者项目、名师课堂和国际交流讲坛,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做访问讲学并举办讲座。2013年度,我校共邀请到了40余名国外高校学者和知名人士来我校访问交流。

(二)以高端外国专家为引领,推动引智规模的提升

我校在引进国外智力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转变思想,引智工作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在注重引智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引智质量的提高,更加注重国际化人才智力竞争力的增强。2011—2012年,我校连续两年引进美国高层次富布赖特专家到我校讲学;2012年,我校与印度驻广州领事馆文化事务部签订了《泰戈尔客座教席协议》,每年派1~2名高端印度学者到我校访学, 2012年选派了第一名泰戈尔教席访问学者——来自于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Chintamani Mahapatra教授在我校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讲学。除此之外,我校还设立了云南大学国际交流讲坛,邀请到春晖计划专家、诺贝尔奖专家、微软高管、各国政要等全球知名的各界人士到校交流访问,不仅开拓了师生的国际视野,还提高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以项目和基地为依托,大力开展特色引智

云南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所处的区位和地理位置重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生物学、民族学和国际关系研究(南亚和东南亚)等学科在国内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点,其中生态学、微生物学、民族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近年来,在国家外专局和云南省外专局的大力支持下,云南大学负责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引智项目,还建立了多个引进国外管理人才项目基地。2011年,云南大学成为首批获得国家“111计划”和“千引工程”专项资助的地方高校,是我校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大突破。2013年,我校有三个重点项目通过国家外专局2013年度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计划,云南大学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昆明)基地是国家外专局批准成立的第十一个基地。我校以“基地”和“项目”为依托,积极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校科研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拓展师生和管理干部的国际视野,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

三、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以引智为突破口,提升我校国际化水平

(一)宏观规划,全校联动,构建立体化管理服务体系

高校国际化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考验的是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常规里求突破的能力。引智管理工作既要坚持基本原则,又要把握处理具体问题时的灵活性;既要强化外事归口管理、统一指挥的观念,又要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既要加强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又要理顺平行职能部门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既要立足自身,为本校发展谋利益,又要尊重对方,负起责任

在学校党委、行政部门的支持下,专门成立了学校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任组长,主管外事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成立学校外事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推进工作,学校党委牵头,召开了学校国际化推进工作会议,制订了国际化办学战略实施方案,为开展各项交流合作项目进行宏观规划。分管领导亲自督导本单位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各学院由专人负责推进和落实本单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各部处充分发挥部门优势特色,创造性开拓对外合作。学校从战略的高度,动员广大师生树立全球眼光,积极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中,争当国际化行为主体。只有各个层面的人员都积极参与,高校国际化建设才能取得最佳成效。

筑巢引凤,引才拴心。我校将继续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让外国专家在我校工作生活更舒心、更安心。全力搭建服务平台,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引智服务和保障体系。为改善我校外籍教师的聘请待遇,加大高层次国际人才的引进力度,根据目前的物价水平和聘专形势,在对周边高校和校内其他单位的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校有必要进一步改善外籍教师的工资水平。目前,外籍教师工资水平与中国教师已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校领导的关心关注下,我校将对现有外籍教师的工资标准再次进行调整,外籍教师的月工资增加1000元,其他福利待遇也明显改善。

(二)拓宽引智渠道,完善引智机制,提高引智能力。

当我们具备了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和潜力,有了宏观规划,工作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要看人的态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动力。在学校党委、行政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国际处的全体同志在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拓创新,发挥国内和国外的渠道,构建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拓展引智渠道。

1.树立开放引智的理念,跳出引智看引智

要依托市场化、社交化、团队化手段拓展海外高端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网络、宣传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尝试以“外才引外才”,鼓励团队引进,以项目带人才。要重视搭建交流平台,逐步实施外国专家休假、联谊、慰问、建言等服务工作,根据时代特点开发线上线下互动、社交等服务,搭建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畅通交流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加大外国专家奖励力度,建立健全外国专家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专家到我校服务。评选表彰为我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批专家,切实使被评选表彰的专家能在外国专家中起到激励表率的作用。在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关怀重视下,我校的聘专工作井然有序、安全稳定、成绩突出,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近年来,我校聘请的美国经济学专家Collin Starkweather、法国专家Serge Leclercq、英国人类学专家David Lewis、印度生物学专家Malliya Palanichamy分获云南省政府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云南省政府“彩云奖”表彰。我校知名古生物专家侯先光教授2008年荣获国家外专局“引智贡献奖”表彰。

2.加强高校侨务工作,发挥归国华侨智力优势

高校侨联是学校党委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纽带,是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四海归心”之家。侨务工作的主线是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云南大学地处我国面相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正面临着国际化建设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机遇下,侨务工作与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的关系密不可分。云大侨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云大侨联会员具有来源和联系广泛的特点。归侨主要来自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美国等地。二是侨联会员具有党派多样性的特点。除中共党员外,八个民主党派都有侨联会员。三是侨联会员具有职称、职务及年龄“三高”的特点。据统计,侨联成员中有副高以上职称和副处以上职务的占73%。高校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培养过程,都是以学院为主体,教授唱主角,而唱主角的教授就需要通达海内外。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搭建平台、健全制度、强化服务,使许多侨界高素质人才成为高校学科带头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引进的多名海外华侨专家荣获国家侨联颁发的2012年“侨界贡献奖”表彰。其中,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云南大学物理学院特聘教授吕正红(加拿大籍)和云南省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软件学院郑智捷教授(澳大利亚籍)入选国家侨联“创新人才奖”;另外,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物理学院徐文教授(澳大利亚籍)的科研项目“石墨烯的光电特性及其器件应用”荣获“创新成果奖”。云南省在这次评选中共有5人获得“中国侨界贡献奖”表彰,其中,我校的获奖人数达3人。

3.立足边疆,发挥“区域性”优势

作为一所地处边疆的大学,云南大学在制订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分析其区域性定位。众所周知,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接壤,又处于中华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南亚文化圈最前沿,与西亚和非洲文化圈临近。云南大学的区域性定位以我校所具备的地缘优势为基础,以便在我们所处的地理范围之内发挥我校所应当发挥的作用。但是,我校的区域化发展战略却不能局限于我们所处的地理区域。因此,我校的区域性战略发展的目标应当以中国的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十国为核心,以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孟加拉为重要支撑,辐射西亚和东部非洲等地区。通过与以上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交流,扩大云南大学在东南亚的影响,有利于稳定边疆、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4.围绕我校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两手抓

随着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引进人才工作的地位已由“自主培养是基础,引进人才是补充”提升到“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并举”的高度。广大引智干部要加强学习研究,尽快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提高应对能力。引智干部要重点加强政策法规、外语、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以及外出调研等形式提高业务能力,开拓引智视野,增强服务意识。

为了让云南大学的干部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教育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上借鉴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学校决定在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根据中央和我省干部培训的相关要求和我校实际,有计划地选送中层干部出国培训。自2009年以来,已经派出了3期管理干部出国研修学习。学校组织开展海外研修,是寄希望于管理干部从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拓展视野、学习先进、借鉴经验,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用结合、用有所成的目的,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实现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目前引智工作日益成为我们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强省、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但是我省是一个欠发达的边疆民族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我们处于相对不利的态势。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国家“985”高校相比,我校存在的巨大差距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难度和压力。迎难而上,要有化挑战为机遇的勇气。充分利用云南省作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地缘优势,及时抓住国家在开放中把云南推向前沿的机遇,积极在人才资源的交流与合作领域探索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以引进国外智力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欣力:《彰显云大特色,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载《云南大学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于欣力:《论加强高校侨务工作与推进高校国际化》,载《云南大学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王浩:《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外事部门职能转变的思考》,载《云南大学国际化探索与实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张秀琴、何天淳主编:《东亚峰会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李建宇主编:《云南大学第三期赴海外研修班英国访学记》,云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扩大教育开放”第四十八条。

[2]《十八大报告》,来自新华网,2012年11月19日。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4.htm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6.htm.

[3]《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三节“加快沿边开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