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云巾子山

风云巾子山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巾子山位于镇海古城东北,因“山形卓立如巾帻”而得名。自南宋以来,风云变幻。席间,卞彪劝世杰投降元朝,世杰听后大怒,断其舌于巾子山。巾子山巅为城之东北守口,置戍所,称“暸贼嘴”。如今,石台阶一直筑到巾子山顶,山顶上已建有飞檐翘角的仿古八角亭,称“沧桑亭”,内置宋太傅越国公张世杰纪念碑,石碑上刻有全祖望《宋太傅越国张公祠堂碑记》,巾子山已成为镇海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巾子山位于镇海古城东北,因“山形卓立如巾帻”而得名。据县志记载:“巾子山与候涛山(招宝山)形势相控,为潮水出入之障蔽,邑无水患者,两山之力。非两山障蔽,不可为邑矣。”这座不起眼的小山,是历代屯兵之处。

巾子山下原有洗马池,元《延祐志》载:“南宋时,高宗幸海道,侍卫军赴舟不及,多死于此,骸骨聚埋在洗马池,后池为丛冢。”

自南宋以来,风云变幻。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宗弼(金兀术)率金兵南犯,宋高宗赵构自临安府(杭州)出逃,是日至余姚。十二月初五日,赵构逃至明州驻州衙,提领海舶张公裕报称,已结集海船千艘备用。初八日,廷议航海避金兵,每船限载60人。十五日,赵构乘马出东渡门登御舟。十七日,泊定海(今镇海),发随从诸军“雪寒钱”。

金兵攻定海(今镇海),高宗皇帝叫侍卫军抵抗,自己乘御舟仓皇出逃昌国县。金人烧杀抢掠,百姓遭殃,满城腥风血雨。建炎四年(1130)二月,金兵自临安退兵,三月,宋高宗御舟从温州途经定海(今镇海),看到县城被金人所焚,恻然曰:“朕为民父母,不能保民,使至于此。”宰相赵鼎奏曰:“宜优恤。”故有免商役及租役之诏,并支钱数万以济贫民。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军迫近临安,宋将张世杰军驻定海(今镇海),巾子山处处都是刀光剑影。元石国英派都统卞彪来说降张世杰,世杰以为卞彪来投降自己,摆宴盛情款待。席间,卞彪劝世杰投降元朝,世杰听后大怒,断其舌于巾子山。后军饷告急,张世杰倾家资为军费,率军转战于福州、广东一带继续抗元。再与元军决战海上,寡不敌众,率10余舰突围,不幸遭遇飓风,舰覆溺死。

镇海历代官员,对这位宋末抗元英雄张世杰十分崇敬。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为纪念张世杰,时任定海(今镇海)县学训导的曹一和请于巡道张一厚筑“张越国公祠”于巾子山上。万历年间,因台风影响庙圮,知县朱一鹗将张世杰神位迁至“表功庙”,明末“表功庙”圮,清初县令郑元成奉主祀张仙祠内,康熙二十七年(1688),县令周家齐构造三楹,额曰“忠勋祠”,将宋越国公张世杰与明信国公汤和合祀,春秋致祭。明林时耀《登山吊越公》诗曰:“孤臣一旅捍危城,巾子山前白浪盈。今日田张昔日卞,越公遗恨定难平!”

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抗倭寇,信国公汤和建定海卫,城塘合一,以巾子山之基以固城,城高二丈四尺,广一丈,面八尺,周围一千二百八十八丈。辟有六门,除小南门外,其余五门均筑有月城,小南门月城后由刘澄增建。永乐十三年(1415),都指挥余成,因城北濒海,堵封北门,留下另外五座城门,东曰“镇远”,南曰“南薰”,更南曰“清川”,西曰“武宁”,次西曰“向辰”。各门外都有吊桥;城上有敌楼10座,雉堞2185个,警铺39所。巾子山巅为城之东北守口,置戍所,称“暸贼嘴”。城外有濠河,固若金汤。

在定海(今镇海)任职的吴文企,在巾子山上作有《登山望海》诗:“壮阔有如此,苍茫天汉浮,疑将空作岸,真有芥作舟。波撼鱼盐国,云蒸蛟蜃楼,何须问身世,泡影在中流。高楼万里色,轻衫三月时,凭阑一送目,郁岛如识眉。龙女波间隐,鲛入石上窥,三山明更灭,仿佛见安期。城下大瀛海,城头姑射山,乾坤烟影外,日月浪沤间。久坐成佳聚,忙来得暂闲,王乔频送酒,此兴未应删。酌酒临沧海,论兵到武城,龙旗高日月,犀炬骇鲵鲸。飓色惊随定,岚烟黯复明,当年送方士,飘泊向东瀛。便欲乘潮去,登临小白华,凭谁辨灰劫,算数等河沙。开土厚居海,仙姬旧姓麻,蓬莱几清浅,何处觅浮槎。”在20世纪60年代,登上巾子山向北眺望,就能看到海天合一、波涛壮观的大海。

如今,石台阶一直筑到巾子山顶,山顶上已建有飞檐翘角的仿古八角亭,称“沧桑亭”,内置宋太傅越国公张世杰纪念碑,石碑上刻有全祖望《宋太傅越国张公祠堂碑记》,巾子山已成为镇海旅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