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唐风云古战场

汉唐风云古战场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年之后,赵国遭受特大旱灾,举国惶惶。最终,赵王迁派心腹到土门关,于是,一代名将李牧在这里被残酷杀害。赵王歇与赵相陈馀在井陉口聚兵二十万,堵截汉军。在陈馀看来,汉军背水作战,没有退路,而且汉军与赵军的兵力悬殊,纯粹是布置了一个死阵。于是他下令赵军倾巢出动,对汉军进行包围,聚而歼之。正在双方酣战之时,韩信却命令士兵丢弃旗鼓,佯装败退。韩信令绵河上的汉军两面夹击,追歼赵军。







遭遇谗言,赵将李牧怎样被斩土门?滹沱河畔,韩信如何摆下背水战阵?国仇家恨,颜真卿怎样写下祭侄文?


鹿泉市土门关,是一座古代的千年关隘,这里曾是扼守井陉秦皇古驿道的东门,它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在中国历史上,这里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无数次惊心动魄、改写历史的战争都发生在这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鹿泉市土门关。


千年古塞土门关


土门关,位于鹿泉市区的西面,古时候又被称为井陉口,这里地势险要,壁陡沟深,是扼守太行山东出的门户,也是连接晋冀的咽喉要道。因关口两侧有土岸陡立如削,故称“土门关”。

土门关历来享有“三省通衢”、“山辉川媚”的美誉。这里现存三座关楼,一线排开,遥相呼应。苏轼诗句“千峰石卷矗牙帐,崩崖凿断开土门”中的土门,指的就是土门关。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军防要地。

下图就是土门关的一处关楼。斑驳的关门,磨光的青石板路,记录了岁月的蹉跎与沧桑,恍惚间,又听见了久远年代传来的厮杀声。历史上,土门关一带曾发生过许多战事,这些战事都在关键时刻决定了历史的走向。

土门关碑刻中有这样的记载:“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戍,几与潼关蒲坂等。”

⊙ 关楼


名将李牧留悲歌


翻阅历史,土门关这个名字也总和战争联系在一起,而在这些战争中,我们也总能和一些历史名人不期而遇。首先,我们来说说一位赵国名将的故事。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派出大军,兵分两路进攻赵国。一军从南面进攻,一军从北部越过太行山,出井陉,进攻今天石家庄黄壁庄水库中的番吾。让嬴政没想到的是,大军在进攻中遇到一位赵国名将的顽强抵抗。

他就是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李牧在番吾利用滹沱河布阵,大破秦兵,使秦军退往井陉以西。

李牧的顽强抵抗,让秦王嬴政一举灭掉赵国的梦想破灭了。两年之后,赵国遭受特大旱灾,举国惶惶。秦始皇乘机再次南北夹击,进攻赵国。

这次,李牧和他的副将在土门关坚守太行山关隘,再次力挫秦军,进一步显示了李牧杰出的军事才干。

就这样,又过了五年,秦始皇集结秦国最精锐的军队,再次把李牧固守的赵国北线作为重点进攻目标。

秦军再次强势进攻土门关。经过前几年的交战,李牧进一步认识到,土门关是太行咽喉,只有阻断此处天险,才能拒敌于太行以西。于是,李牧率领将士固守土门,沿山筑垒,力克秦军,使秦军的进攻屡遭惨败。

多次的失败,让秦始皇终于认清了一个事实:自己手下的所有名将,都无法战胜智勇双全的李牧,只要李牧在,灭赵就没有指望。看来,必须以李牧为突破口,才能成功灭掉赵国。

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离间计开始实施了。

秦国以重金贿赂赵王迁身边的宠臣郭开,利用郭开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谋反。这是一个决定国家命运的危险时刻,但昏庸的赵王竟然真的听信了郭开的谗言,下令罢李牧兵权。

在大敌当前、国家危难之时,李牧深知一旦交出兵权,赵国将面临灭顶之灾,所以在强敌进攻之时,他拒不受命。

李牧的爱国壮举,恰恰给郭开以口实,他借机诬告李牧拥兵反叛。最终,赵王迁派心腹到土门关,于是,一代名将李牧在这里被残酷杀害。

赵王迁此举,正是自毁长城,为秦军灭赵扫平了障碍

公元前228年,秦始皇再派大将大举攻赵,迅速突破井陉防线,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很快攻克邯郸。昏庸无能的赵王迁被俘,成为秦始皇的阶下囚,赵国就这样灭亡了。

现在的石家庄市这一带,从此就纳入了秦国的版图。随后,秦始皇为了开辟驰道,对井陉道路进行了修整。至今土门关下仍存有一段古驿路,向人们诉说着两千多年来的风雨沧桑。

⊙ 李牧像

土门关下面,古老的基岩上留下了两千多年前古驿道的车辙痕迹。这条古驿道从土门村穿过,一直延伸到滹沱河边。

土门关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蜿蜒的古驿道在古代曾经喧闹无比,无数商人的马车、驮队都从这里经过。


韩信背水战陈馀


两千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古驿道上早已没有了马帮和驼铃声,关楼下,只是偶尔有村民三三两两地从此经过,一切仿佛都已归于平静。

但多少年来,土门关发生过的那些战争故事,却始终在村民嘴里津津乐道,口口相传。

尽管有那么多的历史事件都和土门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真正让土门关名扬天下的,还是历史上著名的韩信背水之战,这场战争也与土门关有关。

西汉开国功臣韩信一生兴兵打仗,而唯有土门关之战最为精彩。

《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土门关韩信破赵王背水阵处。”

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西到今天井陉微水、东到获鹿县城,其间约十五公里的范围之内。

公元前204年,韩信、张耳统兵数万,东下井陉。赵王歇与赵相陈馀在井陉口聚兵二十万,堵截汉军。赵军的营垒就设在土门关到井陉县白皮关一线。

赵国的谋士李左车向陈馀献计说:“韩信东渡黄河,连战连胜。如今是乘胜攻赵,锐不可当。但我们面对的井陉口谷险路窄,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汉军)在这条狭窄的井陉古道中,东行数百里,他们的粮草必定在其后。愿足下拨给我骑兵三万人,从间道绕到汉军的后面,截获他们的辎重粮草。而足下利用这里的深沟高垒,坚守营寨,不要出兵与之交战。到那时韩信、张耳进退不得,我们派兵绝其后路,让他没吃没喝,不到十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

这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在当时天时地利的作战方案。

然而刚愎自用的陈馀却拘泥于“义兵不用诈谋奇计”的教条,他声称:“兵法上说,十倍于敌,就该围而歼之,一倍于敌就必战。如今韩信号称有兵数万,其实不过数千,他从千里之外进攻我们,早已兵困马乏。如果在这种形势下我还要避而不击,日后有更强大的军队,我如何打仗?各路诸侯也要耻笑我胆怯。”

就这样,陈馀拒绝了李左车的建议。

当韩信得知李左车对陈馀所献的计策没有被采纳时,大喜,于是率兵向井陉进军,一条妙计也由此展开。

韩信先选派轻骑两千,每人各持一面红旗,在半夜抄小路赶到赵营背后,到抱犊寨附近隐蔽起来,并告诫这些士兵:“明日两军交战时,赵军看见我们军队退败,必定会倾巢出动。到时候你们迅速攻入赵军营寨,拔下赵国旗帜,立下我们汉朝的大旗。”

第二天,韩信命令一万多名将士渡过绵曼河,背水布阵。韩信竖起大将旗帜,战鼓擂动,号角齐鸣,直攻赵军营垒。

赵将陈馀站在井陉县的白石岭上,俯瞰绵曼河,见韩信背水布阵,连声讥讽韩信不懂兵法。在陈馀看来,汉军背水作战,没有退路,而且汉军与赵军的兵力悬殊,纯粹是布置了一个死阵。于是他下令赵军倾巢出动,对汉军进行包围,聚而歼之。

⊙ 绵曼河及背水一战古战场

他万万没有想到,面对赵军的进攻,汉军个个英勇拼杀。正在双方酣战之时,韩信却命令士兵丢弃旗鼓,佯装败退。陈馀马上命令所有赵军一齐出动,纷纷冲向韩信的汉军,抢夺鼓旗,韩信、张耳已经退守水边,将士们个个殊死拼杀。

就在此时,埋伏在赵营背后的两千骑兵按照韩信的命令,迅速从抱犊寨冲向赵营,攻入赵军营寨,拔掉赵旗,竖起两千面汉军红旗,并欢呼胜利。赵军久战不能胜,忽然间,又看到赵营遍插汉军红旗,顿时大乱。赵军自知赵军营垒已经被汉军攻占,纷纷逃散,陈馀连斩数人仍无法制止住溃逃之众。

韩信令绵河上的汉军两面夹击,追歼赵军。赵军大败,自相践踏,溃不成军。陈馀率领残兵十余人沿太行山东麓南逃,后被韩信斩杀于元氏、临城一带的泜水河畔。

如今,在河北省临城县还有一条泜河,历经千年仍然流淌。这里就是韩信背水之战最后的胜利之地。

韩信巧设背水阵,以少胜多,消灭赵军,这其中的玄机究竟何在呢?

背水之战结束之后,有人问韩信:“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右面和背后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今将军让我们背水布阵,还告诉我们,等破赵之后一起会餐。当时我们都不相信。结果果真很快取得了胜利,这是一种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说:“这在兵法上就有,只是你们没看到。兵法上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这次战役中,我的这些汉军大都是新招募的市井之人,没有经过严格训练,因而只有将他们置之死地,方能拼命厮杀,死里求生。否则,在数倍强敌进击下,定会不战而逃。”众将听韩信此言,都十分佩服,赞颂韩信用兵如神。

在中国古代史上,韩信井陉背水之战,成为出其不意、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背水之战后,韩信乘势平定了燕、齐,为刘邦免除北顾之忧,加快了刘邦统一全国的进程,为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不久,刘邦和韩信等会师,歼灭了项羽军队。项羽逃到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即帝位,定国号为汉。

⊙ 韩信像

土门关,留下了精彩一役,韩信也为土门村世代的老百姓所敬佩。

自此以后,有人在土门关西口建了一座韩信庙,这处庙宇历来香火不断,历代的官宦绅士、文人墨客、黎民百姓都不断在庙前竖碑立传,日积月累,石碑成林,数不胜数。随着长年日晒雨淋,古碑渐渐残缺不全。

旧获鹿八景诗中的“残碑剥落遗韩庙”指的就是这里。土门村当地也曾有“韩信庙碑数不清”的民谣。

据当地老人回忆,解放初期,这里大约存碑一百多块,其中不乏书法名家之作,真、草、篆、隶应有尽有,堪称珍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部分已经被毁,令人遗憾不已。

曾几何时,远处背水之战的厮杀声和附近太平河水的轰鸣声,震天撼地。当年,韩信摆背水阵的井陉渡口水面很宽,水流很急,但现在,土门关旁的河道早已干涸,只有浅浅的河床上裸露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泛着白色的光。

历史的沧桑深深地镌刻在故关城楼之下的岩石上,更显示出这座古代关城的雄伟和险要。


大唐忠烈举义旗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也曾两次提到土门关。

唐朝时候,土门关一带成为控制太行山东西交通的重要关隘。

公元755年,被唐玄宗授为范阳、卢龙等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伙同朋党史思明等人,统兵二十万发动了“安史之乱”。

颜杲卿是颜真卿的从兄。当时,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正一起驻守常山。很快,安禄山挟持了颜杲卿的幼子幼孙,并派了安禄山的一个干儿子率五千精兵驻守土门关。而后,他们率领叛军渡河南下,进攻东都洛阳。

此时,颜真卿正驻守太原,随着局势的发展,他给从弟颜杲卿写了一封密信。

颜杲卿接到颜真卿的密信后,决定首举义旗,为国除奸。于是他精心策划,派人到土门关传安禄山的干儿子火速赶到郡府,假称有要事相商。

等到安禄山的干儿子带着随从亲兵赶到真定城常山郡衙门的时候,颜杲卿的部将们一拥而上,斩杀了这些乱臣贼子,并投尸于滹沱河中,然后派兵控制土门关。由此,土门关上演了一场王师东出井陉口、围剿叛军的大戏。

⊙ 颜真卿《祭侄文稿》片断

颜杲卿让将士们用战马拖着扫帚奔跑,称皇帝派出大将东出太行山,围剿河北的叛军。他传檄河北郡县,要求各地同时起兵,斩杀安禄山的叛军官吏,归顺朝廷,得到大部分郡县的响应,取得了抗击叛军的初步胜利。

但是,此举也招致了安禄山的野蛮围攻,他派出重兵围攻常山,叛军抓到了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于是,颜季明被杀死在土门关。

不久城破,颜杲卿被押往洛阳,见到安禄山,颜杲卿瞠目怒骂,最终被处死。

颜杲卿父子的死,对颜真卿是个不小的打击。颜真卿后来终于寻找到了侄子颜季明的头颅,他满怀悲愤,奋笔疾书,含泪挥毫写下了《祭侄文稿》。文稿里充满了对亲人的怀念,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一气呵成,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战争,曾是土门关岁月中的主旋律。据文献统计,从秦汉一直到民国年间,在土门关发生的战争有十七次之多。这些战争就像年轮一样,永远成了土门关历史的一部分。

如今,刀光剑影都已暗淡,鼓角争鸣也已远去,到了20世纪初,正太铁路从土门关旁通过;20世纪30年代,又修建了石太公路,土门关交通要道的地位被颠覆了。

但土门关曾经的独特地位和交通优势却促成了村庄的繁衍发展。因为土门关口长期驻军,所以这里的居民以军人后裔居多。明代以后,土门关成为著名的通商要道,居民也逐渐增多。随着村子越来越大,就以太平河为界分成两村,到民国初年,这里的村庄正式定名为东、西土门,太平河以东的称东土门,太平河以西的称西土门。


独臂将军杨大伦


一方水土一方人,土门关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耳濡目染地影响了土门人。这座古老的村庄,还有许多名人轶事为后人传颂。

在唐朝,土门村曾经出过一个文化名人,他的名字叫崔行功。

崔行功博学多才,文采斐然,贞观初年曾受到唐太宗的重视,参与了魏征编辑《四部全书》的工作,并撰写了《文思博要》等多部作品。这位才子是鹿泉人的骄傲,更是和中国历史紧密相关的土门村的骄傲。

抗日战争年代,土门关出现了一位抗日英雄,谱写了一曲壮士断臂、抵抗外侮的慷慨悲歌。他就是1921年出生的西土门村人——杨大伦。他十七岁参加八路军,抗战中隶属一二九师新九旅二十五团,参加了百团大战,战绩显赫。1945年,杨大伦被组织派往东北,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在解放康平县的一场战斗中,他右臂中两弹被截肢,被人称作“独臂将军”。解放后,参加空军工作,成为新中国首批空军干部,历任东北航校政治部主任、政委,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等职。

1988年,杨大伦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2009年3月6日,杨大伦将军在京与世长辞,《获鹿县志》记下了将军光辉的一生。

如今的土门关,早已经是人去关空,往日连绵的硝烟也早已散去,但它依然以巍然矗立的雄姿,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旧有的模样,以特有的方式来向后人讲述着历史的过往。

这正是:

千年故关土门口,秦风汉雨战马走。

英雄守关卫家国,古道关楼显风流。

⊙ 杨大伦将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