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浦古镇寻踪

浦古镇寻踪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港的北面是由西向东的凤凰山,南面是息云山和岚山,澥浦古镇被凤凰和息云二山隐藏,船只进港,看不见古镇的面貌。澥浦,在宋宝庆《四明志》里被称作“澥浦镇”“澥浦港”。据明《宁波府简要志》载:“澥浦,即古渤澥,西有昆仑山,东有渤澥岛,外大海,旧有镇。”澥浦是明州府最早的建镇之地。千年历史古镇,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不少古迹,引发后人遐思。澥浦是甬北重镇,旧时有古城。如今,月洞门已被镇海区列为保护文物。

翻开宝庆《四明志》里的县志图,在镇海城的东北角赫然注着澥浦港,由此可见,澥浦在宋代即是天然良港。港的北面是由西向东的凤凰山,南面是息云山和岚山,澥浦古镇被凤凰和息云二山隐藏,船只进港,看不见古镇的面貌。

澥浦,在宋宝庆《四明志》里被称作“澥浦镇”“澥浦港”。唐宋时代,澥浦是著名古港和渔港。它是宁波早期对外交往的港口,在唐代就开始与海外通航经商,是宁波的启碇港之一。据明《宁波府简要志》载:“澥浦,即古渤澥,西有昆仑山,东有渤澥岛,外大海,旧有镇。”澥浦是明州府最早的建镇之地。千年历史古镇,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不少古迹,引发后人遐思。

澥浦是甬北重镇,旧时有古城。据史料记载,宋嘉祐八年(1063)原建在镇海县东南100步的旧水陆管界巡检寨移置澥浦,改为水陆管界检巡厅(北宋初置,后移置澥浦,设军士120名)。澥浦古城“高一丈八尺,广二丈,周围二百二十七丈四尺,初设二门,后塞其北,惟南面一门,旧建年月不可考,全城多圮”。古城坐落在凤凰山南坡,沿山坡筑城,北门在山顶上,可以瞭望到东面的大海和北面行人动静。

在明代,浙江沿海倭患不断,为抵御倭患,明朝政府在浙江沿海设立卫所。洪武二十年(1387)由信国公汤和,利用宋城南城门,在原基础上进行缩小。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水陆管界检巡城在澥浦,周围一百四十丈,洪武二十年(1387)建,南开一门,上建谯楼。”南城门为条石砌成,四周城墙则是用泥石砌筑,东西北三面城墙一直沿山坡砌筑到凤凰山顶。凤凰山北是白沙湖,湖的西北是连绵不断的四明山脉。南城墙前留有护城河遗址,东城墙旁原有一条石级铺筑的大岭岗墩,是南北行人的主要通道、入古镇必经之路。

古渔港在现月洞门外,古称行门口。有史料证实,古时,在凤凰山与息云山二山之间有个隘口,是古泄洪道,建有澥浦闸,即现在的月洞门。澥浦月洞门原是江水入海闸门,始建于元明之间。西面的香山江水(起源于横溪香山),蜿蜒十余里,经过叫天港、乱涨蓬港,过永年大桥至澥浦闸(现月洞门),流入东海。港口呈喇叭形,外大里小,南面是岚山海边的“风尖兜”,北面凤凰山向东延伸到海边的地方叫“太横头”,中间有个很大的凹度,约2平方公里大小,能容纳千只渔船停泊。渔船停泊的锚地上方为高潮区海涂。外有金塘岛和海中的“澥浦山(泥螺山)、巴子山、棋盘山、走马堂四岛礁”作屏风,是天然的避风良港。月洞门变成通向大海的道口,是外海上岸入镇的必经之路。如今,月洞门已被镇海区列为保护文物。

据元延祐《四明志》载:“澥浦渔舟聚集之地,外通大洋,有巡检及税务焉。”宋明清时期,盐税乃是朝廷财政的重要来源。澥浦是渔镇,清嘉庆年间,有大流网船300艘。由于港口海涂淤泥堵塞,光绪晚期只有渔船180艘,商船40多艘。出海捕鱼需要大量用盐,官方也对渔民所用渔盐征税,为此而建税场,又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设立官盐分所。紧靠月洞门南面的一幢两层民宅,是清代的“渔业公所”。每逢渔汛季节或风暴期间,各地渔船云集渔港,海货集散,维修补给,避风歇息。据上辈相传,渔港风景优美,尤其港口船归,桅樯如林,帆影蔽日,渔火通红。叶叶渔舟,装饰千姿百态;片片帆篷,点缀五彩缤纷。场景热闹非凡。

小镇内有好多庙宇,有近千年的古刹息云寺,于宋治平年间建在镇东南息云山中,现已毁。都神殿,在北城门后50米,坐落在凤凰山麓,是明代古建筑。都神殿供奉的神像与众不同。传说,殿中原供奉着抗倭五位无名英雄塑像,系澥浦义民(渔民)。五位义民配合戚家军杀敌,屡建奇功,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戚继光为纪念这五位英雄,报请朝廷,明皇帝特敕圣旨一道,在澥浦建都神殿,并塑红、黄、蓝、白、黑五尊神像,他们分别代表阴阳五行,皇帝亲笔御书“五都神殿”匾额一方。

依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载:五都神殿主要是为祭祀五方治瘟之神而得名,这五方之神分别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钟七秀、史文业,可保城民驱逐五方瘟疫。乾隆四十九年(1784),澥浦首事监生陈彩三、金仁则等,因旧基狭隘,从旁隙地,扩展重建,在凤凰山麓旁筑流芳厅。光绪元年(1875),里人陈大宁募捐重修,进一步扩大规模,增置流芳会田70亩。

都神殿旧有中军殿、前殿、戏台、看楼、大殿、流芳厅、角亭等建筑。现存戏台、看楼保存完好。戏台坐南朝北,高两层,三面凌空。戏台顶部正中,穹隆形的圆形藻井虽历经数百年,看上去依旧流光溢彩,辉煌夺目。新阜庙在澥浦闸(月洞门)北侧。太平庵和雨化庵,在北城墙东西二侧。庙宇建在城墙旁,其目的是请求神灵保护城池、保护百姓。

早在元朝,澥浦就形成了街市,天天开市,贾商云集,市井繁荣。曾有“市肆骈列,海物错杂,贩客麇至”的记载。无数条纵横交叉的小巷构成了古镇,它们多以姓氏命名,有陈家弄、金家弄、邵家弄、何家弄、蔡家弄等。镇内的富商巨贾建造的连片宅院,坐落在街的四周。北街与老街形成十字交叉,相传“老街留有永年桥,北街建在河两旁”,两条老街都留有昔日痕迹,至今古风犹存。老街南北走向,南起南巷口,北止城门口,全长数百米,路宽4米左右,原均用青赭色的大块板石铺成,雨后纹理清晰,洁净如画,现改为水泥路。街两旁都是二层木结构楼屋,密集紧凑,商铺林立,古朴典雅。每当早市,人群熙攘。如今长长的老街虽然冷冷清清,但仍残留着昔日的繁荣。北街是渔市,又称行门口。过月洞门往东走就到海边,这里自古就有“十鱼行、百鱼店”之称,百米长街可谓鱼山虾海,几十里外商民都要到这里集市,行人摩肩接踵,车载肩挑,把一条小街挤得水泄不通。随着大海的东移,渔市也随之东移,移到月洞门下。站在月洞门上,向东眺望,只觉海面空灵悠远,俨然回到古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