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扎根于学生时代的商业头脑

扎根于学生时代的商业头脑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天后,李书福放弃了这门生意,同时跟父亲提出了退学的要求。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李书福随着父母在地里刨地、种地。当时,整个石曲中学只有前三名可以参加,李书福就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李书福加紧和父亲的谈判。或许,人的际遇就是这样,就在拍毕业照那天,后来被证明天生就有商业远见和头脑的李书福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商机。李书福毕业这年也不例外。

1972年的浙江省台州路桥区李家村,崎岖不平的土路上,一辆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上,一个戴着草帽,十岁左右的男孩艰难的骑着,后座坐着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因为身材不高,跨在大梁上的孩子只能卖力的左右晃动,以期用身体的重量踩动自行车前行。

这个男孩就是刚刚上小学三年级的李书福。两年前,他叫李胥福,因为“胥”字难写,在台州地方话里与“书”同音,他自作主张的把名字改成了李书福,取义书生。

提到浙江,人们的印象是全民皆商。到2007年底,浙江在全国25个商会,会员400万名商人,对中国投资18000个亿,不是会员的商人单体还没完全统计。

这种迹象在1972年的台州就开始了。刚刚上学两年多的李书福已经淡化了早期做书生的远大理想,这时候他的宏伟目标想就是挣钱。

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李书福却不愿意坐在教室里死读书,满脑子都在想着挣钱的事情。一天,在学校门口,他无意中听到两个大人的对话。其中一个人抱怨回家得走十多里路,很累,另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打趣的说,“行啊,你出钱,我骑车载你。五毛钱十里地。”

在当时,有辆自行车绝对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姑娘出嫁的时候,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有了这三大件,姑娘出嫁才算有面子。

后面的话李书福已经听不进去了,因为他家恰好有一辆老旧的“二八式”自行车,父亲偶尔出去的时候骑,他也是用那辆自行车学会的骑车。

李书福一路小跑回家,到家就恳求父亲把自行车给他骑。一开始父亲是不同意的,后来鉴于李书福骑车的技术还算放心,而且上学的路途的确有些远,勉强同意他偶尔骑车上学。

但李书福有自己的想法,每到中午、晚上放学,他都在最繁华的那条路上吆喝,“自行车送人,五毛钱十里地。”一开始,人们看他年龄小,没有人光顾他的“生意”。后来,他开始吆喝“保证安全送到家,三毛钱十里地。”

渐渐地,在这样“有保障、便宜”口号的诱惑下,李书福有了客人。开始,他有意的克制着生意,每天他都会跑上几趟,路远的送一两个客人,路近的则可以多送几趟。因为他不能太晚回家,以免被父亲发现。后来,在很多邻居的汇报下,父亲还是知道了,但也没有责怪,于是李书福开始放心大胆的“干起生意”。一开始,他还只能跨在大梁上,后来长高一点的时候,他能够坐在自行车大梁上。这样的坏处是,经常会磨坏裤子。

有一天骑车送的这个四十多岁客人是个“大活”,要去的地方有二十里地左右。刚载上客人不久,对面就突然出现了一个满载的逆行三轮车。

“靠边,靠边。”几句大喊无效后,来不及刹车的李书福撞到了路边的石头堆上,连人带车的摔了下来。赶忙站起来,拍着身上土的李书福一回头,傻眼了。客人的被摔得头破血流。

焦急的李书福赶紧跟客人赔不是,主动提出赶紧送其去医院。客人犹豫了一下,继续坐上了他的自行车。到了医院,李书福跑前忙后的帮着办手续。这个客人真的很善良,他知道这么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没钱,自己掏钱看病,只让李书福跑腿。

忙完之后,胆子不大的李书福才开始害怕了,没有钱的他担心客人让他赔钱。

“你说这怎么办?”客人严肃的问。

“把我的帽子给你戴头上吧。”看着满头包着纱布的客人,李书福战战兢兢的拿出了父亲最新的草帽。

“就这么算了?”客人拿过了草帽带上,还是难消气。

“我真没钱,你说怎么办?”李书福没底气的回答,连他自己都几乎听不到声音。

“送我回家吧。”

“好好好”李书福态度谦恭的载上了客人,心里说:“你还敢坐我的车”。一路上,他骑得格外小心翼翼,恐怕再度生变。

李书福也不知道用了多长时间,反正就是觉得这个客人的家可真远啊,应该远不止二十里路,到地方时,他早已经满头大汗。

下了车,李书福望着客人。客人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态度,没好气的说,“怎么,还要钱啊,没有,赶紧走吧。”

听到这句话,李书福像得了大赦一样,一溜烟的骑回了家。

第二天,李书福依旧接待了两个客人,但昨天的事情对他影响很大。他也意识到,载客送人的事情的确不适合一个孩子去做。

几天后,李书福放弃了这门生意,同时跟父亲提出了退学的要求。父亲大怒,不同意,可是李书福坚持,他的心思早就已经不在学习上了,他想早点回家挣钱。

最后,虽然父亲不同意,李书福还是以不上学的应抵抗实现了退学的要求,开始在家考虑挣钱之道。毕竟年龄太小,李书福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挣钱门道。

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李书福随着父母在地里刨地、种地。期间,在农忙的时候,他学会了牵牛,即耕地的时候,他在前面牵牛,使牛能沿着既定路线快速行驶。于是,在帮父母干活之余,开始给人家牵牛挣钱。因为他牵牛的技术很好,在农忙的时候生意很多。

整整一年的时间,李书福都在田地里摸爬滚打。但他很快厌倦了这种生活,因为这不是他想要开创的商业世界。于是他又回到了学校。

虽然耽误了一年的学习,但李书福仍然像退学之前一样,学习成绩突出,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升入了石曲中学。初二的时候,整个台州地区选取了一个班的学生提前高考,也就是现在说的跨级。当时,整个石曲中学只有前三名可以参加,李书福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凭借优秀的成绩,李书福考上了全台州最好的中学路桥中学。

李书福是班上的体育委员,与其他班体育文员一起,每天轮流在主席台上带着全校的学生做操。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威风的令人羡慕的事情。

但李书福却并不觉得特别,而且老毛病又犯了,再度萌生了退学之意。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是个十几岁孩子的李书福,整天听新闻广播,总觉得大时代来了,得趁早出去创业。

这个时候的李书福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但学习很好的他就是不想读书,好学但是不读死书这一个特点,在后来的岁月里始终伴随着李书福。为了退学的事情,他与父母的矛盾很深,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一方面,他与学校说生病,不去上课。老师同学们对这个好学生格外关照,买了水果去看他。李书福心里过意不去,可仍旧无法抵消他退学的念头。

另一方面,李书福加紧和父亲的谈判。他想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诉父亲,说路桥中学上课讲的都是普通话,一直说地方话的他听不懂。父亲也明白,天天听标准普通话广播的他怎么能听不懂,纯粹就是找理由。

于是,父亲给李书福来了一个狠招,托人把他转学到了台州新桥中学——一所地道的地方话高中。无奈之下,李书福只能人在、心不在的状态里完成了高中学业。

或许,人的际遇就是这样,就在拍毕业照那天,后来被证明天生就有商业远见和头脑的李书福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商机。他总是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很快看到商机。

新桥中学门口有一个国营的照相馆,每年学生毕业,都要在这里排队等着拍毕业照。李书福毕业这年也不例外。排在长队中的李书福听到别人抱怨“排队太长”的时候,嗅出了另一番味道。

轮到李书福拍照的时候,他冲向前去,跟照相馆的老板说想学习拍照。老板听了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李书福到处找这样的照相馆,申请跟人家学徒,学习拍照的技术。本来当时的照相馆就不多,有的那几家或者学费太高,或者干脆不要人。

无奈之下,李书福只能托人送礼,最终获得了到新桥中学门口这间照相馆当学徒的机会。按照当时的习惯,学徒一般就住在师傅家里,免费干活的同时学习技术。但这个老板收下李书福,却不同意他住在家里。

新桥中学离李书福家很远,每天跑很不现实。没办法,李书福找到了离学校近的一个同学,住在同学家。因为同学家的地方并不大,李书福拿了一个折叠床,睡在过道上。白天把床收起来,以便过人,晚上很晚再放下睡觉。

两个月后,聪明的李书福就已经学会了人物、艺术等摄影,以及灯光、布景等技巧。他跟父亲借了125元钱,委托照相馆专业拍照人员帮他从上海买一架海鸥照相机回来,准备自己拍照。

结果,李书福的第一笔投资血本无归。帮他买相机的朋友好不容易坐火车回来,却发现相机被偷了,只剩下一个硬硬的相机壳。后来,在李书福的恳求下,父亲又借给了他90元钱,李书福花了83元买了一台便宜点的虎丘相机。

有了相机,李书福骑着自行车开始到处拍照。一开始,对于这样一个拿着相机主动上来推销的人,客人并不接受,他们已经习惯了到照相馆,在布景下照相。

李书福本能的判断,自己这样的实景拍照占有优势,应该会有市场。于是他大胆的做出了一种尝试,开始了最初的客户满意度雏形。他主动跟顾客们表示,拍照不要钱,让大家看到照片后,如果喜欢再买走。

这样的效果果然很好,人们发现李书福照相的技术颇佳,几乎每张都喜欢,所以把拍好的照片全部买下。而李书福的生意也很快打开局面,走乡串户的开始了拍照生涯。

在攒到1000元的时候,李书福决定自己开一个照相馆,地点就在新桥中学对面人流较多的地方,他以低价租了一间房子。虽然当时的1000元钱跟现在相比,真的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但对于开创一个事业来说,它却显得少得可怜,甚至买不下一个专业的座式照相机。

为了把没钱变有钱,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李书福亲自上阵,花了200多元买了一个专业镜头、皮老虎、爱盒(?),又从废旧市场买来齿轮,自己硬生生做出了一台达到专业级标准的座式相机。

没有布景,他自己买来纸张亲自动手画;没有沙发,从废旧市场买来弹簧、布匹,找来木头,自己做。而且都做的像模像样,显得很有档次。

然而,直到李书福想开业前几天,他才知道,当时是不允许私人开照相馆的。经过多方努力,他才从熟人处了解到,他必须“挂靠”一个单位。于是他花了很少一笔费用挂靠在了文化站下面。

这时的李书福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挂靠,后来,这种方式几乎伴随了他每一个创业阶段,冰箱厂挂靠,摩托车厂挂靠,甚至连早期的汽车都是挂靠。

自从李书福开起了自己的照相馆,生意便红火起来。后来,当初他曾经学徒的那家照相馆因为经营不善,被他以很低的价格盘了过来。

不到一年的时间,李书福已经在台州小有名气,被浙江"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浙江省十大青少年英才,成为当地青少年创业才俊。

在开照相馆期间,天生商业嗅觉灵敏的他又发现了新生意。他先是发现照相用的定影液很赚钱,开始做定影液生意。在做定影液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溴化银是个值钱的东西,他去找高中化学老师,研究出了从溴化银中提取银来卖,这个远比他定影液的生意更赚钱。再之后,他又研究出了从一种混合金属中把铜和银分离出的技术。这种金融在废旧市场比比皆是,李书福分离出来的银也越来越多,后来都用麻袋去装,可谓“发了大财”。

透视李书福学生时代的前前后后,三年级略带盲目的辍学让他明白农民辛苦的同时,知道了做事情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高中毕业之后的创业让他明白,商机隐于各个角落,需要做的是创新和努力。

人们多年后试图总结李书福倒底是何许人时,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远见,天生具有商业头脑的战略企业家。他不惧怕失败或者被拒绝,主动出击,总是能很快甄别环境,发现商机。一旦设定目标之后,李书福总是不屈不挠,即使历经磨难,也绝不放弃。凭借一次次在基层摸爬滚打,他既磨练了自己的意志,也为了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事业越做越大的李书福还学会了倾听,敢于否定自己,对人才有着饥渴般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