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者不惑的头脑

知者不惑的头脑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日 知者不惑的头脑 知命知礼的君子《论语》这部书旨在教育人们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仁爱他人、仁爱友人、仁爱亲人、仁爱大人、仁爱众人、仁爱自己的不忧的仁爱之人。先生所至授徒,其教人,无他术,但以《论语》朝夕讨究。及其终,发箧以视,乃《论语》一部。[1]作为政治家的赵普,晚年手不释卷,闭门阅读《论语》,读之竟日。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神奇传说也就并不神奇。

第六日 知者不惑的头脑 知命知礼的君子

论语》这部书旨在教育人们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为仁爱他人、仁爱友人、仁爱亲人、仁爱大人、仁爱众人、仁爱自己的不忧的仁爱之人。怎样才能真正仁爱他人、仁爱友人、仁爱亲人、仁爱大人、仁爱众人、仁爱自己,将自己培养成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杰出人才呢?这就进一步要求人们不仅要立志成为志士仁人,而且要努力将自己培养成为懂得他人、懂得友人、懂得亲人、懂得大人、懂得众人、懂得自己,理解他人、理解友人、理解大人、理解众人、理解亲人、理解自己,认识他人、认识友人、认识大人、认识亲人、认识自己的不惑的智慧之人。

《学而》第十六章记载了孔子说的这样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句话也可以看作是《学而》的总结语。不害怕别人不懂得、不理解、不认识自己,害怕的是自己不懂得、不理解、不认识别人。自己不懂得、不理解、不认识别人,就无法与别人沟通,就无法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爱护他人、仁爱他人。尤其是领导人,一定要认真仔细了解人认识他人,才能够真正地懂得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体贴他人、爱护他人,才能够真正造福于他人。“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是夸张的传说,但这夸张的传说却道出了《论语》这部书教人为学、为政、为人、为事、为官的秘诀与无穷魅力。这秘诀就是真正地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仁爱人、理解人、体贴人、了解人。这无穷魅力来源于《论语》这部书为阅读者提供了治理天下的情绪智力,提高了人们取得成功的情商。《论语》这部书包含了情商的主要内涵:一方面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妥善管理自身情绪,并且善于自我激励;另一方面能够正确认识他人情绪并善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就是要求人们要善于了解认识他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传说告诫我们,学习研究《论语》关键要学习《论语》中提倡的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原则和方法,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达到和谐幸福快乐相处的目的。

据洪业《半部论语治天下辨》,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源自李衡的学生龚昱编辑《乐庵语录》之附录中。

先生所至授徒,其教人,无他术,但以《论语》朝夕讨究。能参其一言一句者,莫不有得。或曰:“李先生教学且三十年,只是一部《论语》。”先生闻之曰:此真知我者。太宗欲相赵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太宗释然,卒相之。又有一前辈,平生蓄一异书,虽子弟莫得见。及其终,发箧以视,乃《论语》一部。此书诚不可不读,既读之,又须行之。[1]

作为政治家的赵普,晚年手不释卷,闭门阅读《论语》,读之竟日。从中吸取知人的智慧,从中寻找决策的智慧,及到次日(第二天)临政,处理决断犹如流水之痛快轻松。这大概就是政治家阅读《论语》的功效与典范。所以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神奇传说也就并不神奇。真正能够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体贴他人、同情他人,才能够更加有效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栽培他人,就能够理解他人需要什么,就能够懂得他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只有真正地认识他人才不至于误解他人,才能够实施人性化管理、人性化决策,才能够真正达到临政、临事、临难而不惑,才能处理决断如同流水之快哉。因而《学而》将孔子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2]置于《学而》的最后一章,作为《学而》的总结,作为《为政》的承上启下之章。

皇侃《论语义疏》卷一《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世人多言己有才而不为人所知,故孔子解抑之也。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不知人耳。故李充云: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怨人之不知己。故抑引之教,兴于此矣。[3]

唐写本《论语集解》: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王曰:徒患己之无能。[4]

朱熹《论语集注》卷一: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5]

纵观古往今来这些对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不知人也”的注解诠释,虽然颇佳,但是大都停留在字面上的解读,而并未深入到孔子仁爱学说的精髓。孔子教育人们不要太在意于自己的荣辱得失利害吉凶祸福休咎,要特别关注他人的荣辱得失利害吉凶祸福休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仁爱之人,才能真正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因此,《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篇《学而》的第一章便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而不愠,就是人不知己而己不愠人,也就是说君子不患人之不知己也。有朋自远方来,也就是说有志同道合的仁爱的朋友从远方来,你要真正地认识他,热忱地高兴地欢迎他,这不就是能知人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这不就是爱人吗?所以学而时习之,学的是知人的艺术,学的是乐友好朋好客的情怀,学的是爱人的美德;习的是知人的艺术,习的是乐友好朋好客的情怀,习的是爱人的美德。孔子教人安贫乐道,孔子教人富而好礼,乐的是爱人之道、知人之道,好的是爱人之礼,好的是知人之礼。追求仁爱、追求礼让、追求完美、追求尽善尽美是孔子教人的宗旨。

唐写本《论语集解》学而第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足多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郑曰:乐,谓至于道,不以贫贱为忧苦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孔曰: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曰:诸,之也。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美,故然之。往告之以贫而乐道,来答以切磋琢磨也。)[6]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这是子贡处贫穷、居富贵的境界。子贡将自己的追求向老师孔子予以陈述,并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孔子认为子贡所倡导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好是好,但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境界完美。子贡听了之后,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深深感到,美好无瑕的道德境界,完美闪亮的人格,洁白无瑕的品德,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人生,需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完善,一步一步地提高升华。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出《诗经·卫风·淇奥》。意思是说,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都要经过严格工序,一步一步完善,无论是骨质艺术品、角质艺术品、象牙质地艺术品,还是玉石做成的艺术品,都需要先开料,再糙锉,细刻,然后抛光这样的工序。同时古人将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称之为切磋琢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郭璞注:“皆治器之名也。”汉王充《论衡·量知》:“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清叶燮《原诗·内篇上》:“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淇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赞美武公之德,道其学问而成,听其规谏以自修,如骨象牙之见切磋,如玉石之琢磨也。子贡引此诗来比喻人的知识学问道德境界既需要互相研讨勉励,又需要努力实践,不懈追求,精益求精。所以孔子赞美子贡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你就能够充分发挥,举一反三,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说,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人生境界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严格洗礼才能够达到,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涅槃才能够达到。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教育自己的学生追求知识,启迪智慧,修养美德,追求尽善尽美的品德和人格,塑造无愧于先圣,无愧于后人的完美人生。因此,他教育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包曰:言行当常然也。危邦不入,谓始往也。乱邦不居,今欲去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也。危者,将乱之兆也。)邦有道,贫且贱也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7]

郑玄注:“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行当然也。危邦不入,始欲往也。乱邦不居,今欲去。”[8]

朱熹集注:笃,厚而力也。不笃信,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则所信或非其正。不守死,则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善道者,好学之功。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可入也。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也。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碌碌庸人不足以为士矣,可耻之甚也。晁氏曰:有学有守,而去就之义洁,出处之分明,然后为君子之全德也。[9]皇侃《论语义疏》卷第四谓:“此章教人立身法也。令笃厚于诚信,而好学先王之道也。宁为善而死,不为恶而生。故云,守死善道也。”[10]

何晏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第四:正义曰:此章劝人守道也。子曰笃信好学者,言厚于诚信而好乐问也。守死善道者,守节至死,不离善道也。[11]

这些解释大都将孔子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割裂开来理解,而没有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命题。若将“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作为一个完整的命题来解读,则可作如下的诠释:笃厚诚实相信仁爱美善之道,努力刻苦学习仁爱美善之道,坚定不移守护保全仁爱美善之道。抱定如此的信念,才能达到仁爱智慧的人生,才能够做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教人好学深思,将自己造就成完美的人。孔子对仲由讲述的六言六弊深刻揭示出要成为一位完美的人,既要有良好的愿望,又要有好学的精神去完美地实现良好的愿望。

子曰:“由!汝闻六言六弊矣乎?”对曰:“未也。”曰:“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智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告诫子路追求喜欢仁爱、智慧、诚实、直率、勇敢、刚强这六种美德是好的,但是只顾盲目的追求仁爱之言、智慧之言、诚实之言、直率之言、勇敢之言、刚强之言而不好好学习实践完善仁爱之德、智慧之德、诚实之德、直率之德、勇敢之德、刚强之德,那就会出现六种弊病:愚昧、放荡、戕害自己、伤害他人、犯上作乱、触犯他人。孔子教育人们在追求美德的过程中,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努力完善自我,既要好仁又要好学,以求达到真正的仁爱而不是愚昧的仁爱;既要好智又要好学,以求达到真正的智慧,克服那些放荡的无所适守的小聪明;既要好信又要好学,以求达到真正的诚信,克服那些不合时宜的刻板不度信的危害;既要好直又要好学,以达到真正的直率,克服那些喜欢讽刺他人伤害他人的毛病;既要好勇又要好学,以达到真正的勇敢,克服那些作乱的弊病;既要好刚又要好学,以求达到真正的刚强,克服那些胆大妄为的弊病。只有通过艰苦努力的学习磨炼,千锤百炼,才能将六言六弊转化为六言六善六美。孔子就是这样循循然善于诱导启发学生好学深思追求完美,这是因为他自己以极大毅力和饱满的热忱好学深思。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是好学,是孔子追求知识、追求真理、追求智慧的境界,“诲人不倦”是仁爱,是孔子追求仁爱教书育人的境界。孟子曰:“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学而不厌,是孔子一生追求真理、追求仁爱的好学精神的写照。孔子的一生可以说是学而不厌与诲人不倦的仁且智的一生。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因好学而立,因好学而不惑,因好学而知天命,因好学而耳顺,因好学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因好学而智,孔子因好学而诲人不倦仁爱不已,孔子因好学而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因好学而能贯彻将心比心的仁爱方法,孔子因好学而能实施忠恕之道,孔子因好学而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因好学而能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因好学而能循循善诱,赢得学生和后人的景仰。颜渊十分感激地说:老师的美德、老师的品格、老师的气节、老师的气质、老师的风度,越抬头看,越觉得高尚;越刻苦钻研,越觉得伟大。老师的道德学问高深莫及,看看似乎在前面,忽然又到后面去了。尽管如此,老师却非常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们向仁爱之道迈进,他老人家用各种文献来教导我们、丰富我们的知识,用各种礼节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使我们想停止学习都停不下来。我已经用尽我的精力和才能,虽然有所建树,但又卓然不可及。虽然蒙老师之教诲开示,终不能达到老师的建树,虽欲从之,却又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一部《论语》既记载了孔子一生中孜孜不倦追求知识、追求智慧、追求知者不惑的好学精神,又记载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仁爱精神。孔子教导人们不仅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且要认识他人、了解他人。在《尧曰》的第三章,也就是《论语》的最后一章中,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这里的命,前人认为是指“穷达之分”,或释为命运,或释为天命。朱熹说:“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12]

皇侃《论语义疏》卷第十: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此章第三,明不知命无所为君子。所以更明孔子知命,故不为政也。命,谓穷通夭寿也。人生而有命,受之由天,故不可不知也。若不知而强求,则不成为君子之德,故云无以为君子也。孔安国曰:“命,谓穷达之分也。”穷,谓贫贱。达,谓富贵。并禀之于天,如天之见命为之者也。)不知礼,无以立也。(礼主恭俭庄敬,为立身之本。人若不知礼者,无以得立其身于世也。故《礼运》云:“得之者生,失之者死。”《诗》云:“人而无礼,不死何俟。”)是也。不知言,何以知人也。”(江熙云:“不知言则不能赏言,不能赏言则不能量彼。犹短绠不可测于深井,故无以知人。”)马融曰:“听言则别其是非也。”[13]

我认为,知命,可以理解为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自己的智商、认识自己的情商。如果说知命是认识自己的生命价值、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认识自己的智商、认识自己的情商,就能够妥善管理自己并善于激励自己成为君子的话,那么,知礼,就可以理解为认识做人、做事、做官、做买卖、做学问的规矩、规则。因为在古人看来,礼是为了体天地、法四时、则阴阳、顺人情而制订出来的规章制度和民风民俗。知言,我们可以理解为认识懂得理解他人的语言所表达的形式与内容。知言,可以帮助人们知人。知人,就是认识他人、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价值、了解他人的需求、理解他人的情绪,以便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讲,《论语》中孔子关于知命、知礼、知言、知人的思想有利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建立和谐世界。

【注释】

[1]龚昱:《乐庵语录》卷五《遗事附》,商务印书馆出版《文津阁四库全书》,第280册,第540页,2005年12月第1版。

[2]唐写本《论语集解》多一己字。

[3]《儒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7页。

[4]《儒藏》精华编二八一出土文献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第15页。

[5]朱熹:《论语集注》卷一,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第495页。

[6]何晏:《论语集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儒藏》,第518—519页。

[7]唐写本《论语集解》太伯第八,第129—1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儒藏》精华编二八一册,第633—634页。

[8]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太伯第八,第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儒藏》精华编二八一册,第441页。

[9]朱熹:《论语集注》卷四,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第567页。

[10]《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38页。

[11]《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120页。

[12]朱熹:《论语集注》卷十,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四部要籍注疏丛刊·论语》,第689页。

[13]《儒藏》精华编,四书类论语属。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第35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