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动战还是游击战

运动战还是游击战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所谓游击战争,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争,达到开辟敌后战场,支援正面战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独立自主游击战争这一基本战略方针,是根据全国抗日战争的客观局势和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任务,经过与国民党反复协商而确定的。毛泽东深刻阐释抗日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

抗战初期红军军事战略的转变,就是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洛川会议明确红军必须实行军事战略转变: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正规军,变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游击军;将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打运动战为主变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以打游击战为主。早在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的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就已经明确提出红军战略的转变,但当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势力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还不准备实行直接的对日作战,矛头所指不是侵入华北的日寇,而是陕北的红军。那时也曾提出发动与开展抗日战争,但这时提出的游击战是指以活动在敌后的游击队为基本队伍而开展的游击战争。至于主力红军,则仍然以打运动战为主,如红一方面军的东征和西征就是例证。[6]

毛泽东等不赞同国民党单纯防御的阵地战和死守阵地的“填空式”打法,不主张同日军展开消耗战和大兵团运动战,以尽可能避免伤亡。1938年8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1937年8月1日,张闻天、毛泽东在给周、博、林的电报中指出: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1937年8月洛川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军事报告中提出,红军的基本战略任务是: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保存与扩大自己。战略方针是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所谓独立自主,就是在整个战略部署下,我军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执行统一战略意图的灵活机动权,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尔后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通过广泛的游击战争,达到开辟敌后战场,支援正面战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根据讨论情况,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发言中,又明确提出“基本的是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独立自主游击战争这一基本战略方针,是根据全国抗日战争的客观局势和中国共产党所担负的任务,经过与国民党反复协商而确定的。

独立自主游击战争,主要包括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红军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组织义勇军自由,地方政权与邻近友军不得干涉;南京只作战略规定,红军有执行此战略一切自由;坚持依傍山地与不打硬仗的原则。因为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创建根据地、发动群众与集中打仗之间的关系;集中兵力大兵团作战与分散兵力进行游击战的关系;保存和发展自己与消灭敌人的关系。山地是红军开展游击战得心应手的用武之地,也是日军坦克等重装备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的场合,是以我之长击敌之短。

绝大多数同志对坚持独立自主没有异议,分歧集中在红军对日作战究竟是以游击战为主,还是以运动战为主这一点上。有的同志从过去革命战争的成功经验出发,又为当时国内两党合作抗战的大好形势所鼓舞,主张红军应以运动战为主,配合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寇进攻,或者干脆由红军单独开辟一条战线,独立自主地同日寇进行较正规的运动战。“最初中国共产党内的高级指挥员欲在抗日战争中一显身手,为国家为民族立功,觉得只打游击战不够轰轰烈烈,多倾向于打成团成师消灭敌人的运动战,对毛泽东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7]从作战情况看,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对日作战基本上是运动战与游击战并行,而且运动战往往占据主导位置。有关作战的方针也比较混乱,有时叫“运动游击战”或者“游击运动战”。

在确定了独立自主游击战略方针之后,为进一步提高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和统一行动,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彭德怀等相继发表文章,全面阐述了发动和开展游击战争等重大问题。1937年11月,彭德怀在《争取持久抗战胜利的几个先决问题》一文中,把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看作是达到长期消耗敌人力量的主要手段。他给游击战争下定义说,游击战争“是群众战争,是群众直接参加抗战的最高形式”。游击战争是主力军作战的有力助手,其主要作用是迷惑、袭扰、疲困、阻击、分散敌人,陷敌于我群众武装的重围之中,为我主力消灭敌人创造条件和机会,直接配合我主力军进行胜利的战斗。他还强调游击战争具有重要作用,但发展游击战争却很简单,只要有群众,就能够发展游击战争。[8]

朱德在论述抗日游击战争作用的同时,概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即:积极地行动;力争主动地位;集中自己的力量;突然袭击地向敌人进攻;高度的运动性和灵活性;出没无常,声东击西,“游”则敌人不知我所往,“击”则敌不知我突来;坚决果敢地采取行动,避免任何的动摇和犹豫不决。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方针是:破坏敌人的后方交通,破坏仓库,袭击飞机场;暴露敌人的企图;震恐敌人的军心;破坏敌人的政权,恢复自己的政权;分散敌人兵力;破坏敌人的经济、给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9]

针对抗战中一些不正确认识和幻想,毛泽东总结全面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教训,以战略家的眼光,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中国决不会亡,但也不能速胜,并勾画出了持久战必经的过程,解决了进行持久战的一系列具体方针和原则。毛泽东深刻阐释抗日游击战争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抗日战争中,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是辅助的。抗日游击战主要不是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存在,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以及与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这六项,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毛泽东把游击战起辅助作用的战争放在战略上去考察,是对军事理论的重大发展;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使人们对游击战争的伟大力量和重要历史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

平型关战役后,林彪认识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初期的重要地位,他说,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从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拉长有千多里,把他们的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在我军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运动战,是不适宜的。[10]

游击战争的特点是无后方作战。抗日战争的长期性、残酷性决定了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必须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游击战争就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民主根据地互为依存。没有游击战争,根据地无法存在和发展,但没有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游击战争就不能长期坚持下去。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战争舞台的真正主角,是打不垮的铜墙铁壁。在抗日根据地集聚的是一支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聂荣臻讲到创建根据地的经验时说,创建的根据地必须要巩固,手中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机动部队,使敌人不敢小规模地深入根据地内。既要善于分兵游击,又要随时集中,这是游击战争的一个战术原则。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决定了游击战争向运动战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游击战不能最后解决战争的命运,只有向运动战发展,大量歼灭敌人,才能最后战胜敌人。而战争的长期性与残酷性,也能够使游击队受到必要的锻炼,逐渐地变成正规部队,其作战方式也将逐渐地正规化,游击战即变成运动战。客观上要求广大的游击战争,逐步向运动战发展,以担负起决定战争命运的重担。

【注释】

[1]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第355页。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83页。

[3]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中国抗战军事史》,北京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第554页。

[4]萧泓、龚格编:《抗日战争中的元帅将军》,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75页。

[5]武月星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1931~1945),中国地图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560页。

[6]廖国良、李士顺、徐焰著:《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第172页。

[7]谢春涛主编:《抗日: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战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5页。

[8]廖国良、李士顺、徐焰著:《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第187~188页。

[9]廖国良、李士顺、徐焰著:《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解放出版社2007年6月第3版,第188~189页。

[10]谢春涛主编:《抗日:中国人一定要记住的战事》,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55~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