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如竹,高风亮节,坚韧不拔

君如竹,高风亮节,坚韧不拔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6—1998年间任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2002—2008年间任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现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所长。截至2008年底,方征平教授已经出版专著4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SCI他引200余篇次,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现在,46岁的方教授,在高分子领域已经干了近30年。提起何曼君教授,方教授满怀敬意。

方征平:终归大海做波涛

方征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市。1983年和1986年在复旦大学分别获得化学专业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1998年间任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副主任,2002—2008年间任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现任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兼有机高分子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高档皮塑加工技术及装备”咨询专家组组长。

1979年,年仅16岁的方征平离开了生他育他的家乡,走进大城市上海,踏上了去复旦的求学之路。大学四年,对于这个从小就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少年来说,是如此宝贵。当时的他,如饥似渴地读书,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努力读书,这是当时少年的唯一意愿,而对于有关未来的设想则有点迷茫。”方教授回忆说。

然而,上帝永远是偏爱有智慧头脑的人。大学毕业后,方征平怀着对读书的热爱,在复旦获得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3—1986年,方教授师从著名高分子科学家于同隐教授,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1986年,方教授到杭州大学(1998年并入浙江大学)化学系任教,1994年12月至1995年12月间曾到比利时荷语鲁汶天主教大学高分子结构化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2002年至2008年间任浙江大学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现已经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的他,还兼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工程塑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兼有机高分子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高档皮塑加工技术及装备”咨询专家组组长,Frontiers on Materials Science in China,The Open Macromolecules Journal,Carbon-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刊物的编委。截至2008年底,方征平教授已经出版专著4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0余篇,SCI他引200余篇次,获发明专利授权5项。他主持完成了包括4项国家基金在内的多项科研课题,其中“不相容聚合物共混中增容——交联协同作用的研究”获1999年国家化工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方征平教授领导他的科研团队在环保阻燃塑料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目前,方教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膨胀型阻燃剂修饰碳纳米管及其协同阻燃作用研究”和宁波市科技攻关项目“纳米黏土/膨胀型阻燃剂复合阻燃聚丙烯的研制”等课题。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论文,还应邀在一部名为《碳纳米管:多功能材料》的英文著作中撰写了一章“基于碳纳米管的阻燃材料”。

在高分子领域,方征平教授可以说是硕果累累。而谈起他与高分子的结缘,竟是被一本书给撮合的。方教授说:“我中学时看了叶永烈写的一本名为《塑料的世界》的科幻书,马上就被里面所描绘的塑料城深深地吸引住了。”从那时开始,方征平教授逐渐对塑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毅然填报了高分子专业。而直到开学报到,他才知道原来高分子是化学专业的一部分,而化学在当时,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专业。为此,上大学时,他还曾打算转专业。

现在,46岁的方教授,在高分子领域已经干了近30年。说起当时看的这本书,他笑道,也许当初他喜欢的并不是“塑料”,而是小说里描绘的那座“城”。在被问及为什么可以在自己不太感兴趣的领域工作这么久,并且能取得这么多骄人的成绩时,方教授告诉笔者,人的兴趣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对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也是挺喜欢的。“一个人一定要有责任心,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完成。”方教授语重心长地说。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是方教授最信奉的一句话。搞科研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当中一定会碰到许多绊脚石,在遇到这些阻碍时,方教授一直坚持着,他把科研比作破茧成蝶的过程,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收获到化蝶后纷飞的喜悦。“但有时也要灵活,在一种研究思路被证明确实行不通的情况下,要注意调整研究方向,寻找新的出路,坚持加灵活,才是最佳方式。”方教授说。在科研工作中,方教授是一个严谨、细心的人。方教授经常帮学生改标点,他说:“别看小小的一个标点符号,从中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习惯。”可见,方教授是多么的细心严谨。可他也认为,过于注重细节有时会影响效率。“既圆满完成研究任务,又保持高效率,这才是最好的。”方教授总结说。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走向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在方教授的求学路途中有两个老师对他产生过很大影响。一位是《高分子物理》的主要编撰者、他的大学本科导师——何曼君教授,虽然现已瘫痪在床却仍坚持读书写作。“在何教授身边的日子,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者,在科研的路上必须永不言弃、努力奋斗!”提起何曼君教授,方教授满怀敬意。另一位则是著名的高分子科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其研究生时期的导师——于同隐教授。“作为一名声名显赫的科学家,于教授淡泊名利,放弃竞争系主任,把名誉看得极轻,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我!”而方教授自己则认为,科研最大的快乐在于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挑战,快乐并不一定来源于发表一篇高水平的论文,搞到一个高级别的项目。对于获奖,方教授也看得很淡,他表示随遇而安,不必太在意。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但看到身边环境污染随之越发严重了,我也愁得慌啊!”方教授感叹到。当提及塑料运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方教授告诉笔者,塑料袋的广泛使用是对高分子材料优良性能的肯定,“白色污染”不是塑料的错。如果单纯通过纸张来代替塑料,想避免环境破坏,这也行不通,因为不仅在造纸过程中会产生污染,而且大量的砍伐树木也会对生态造成极大破坏。“环境的保护关键还是要提高公民的素质。最好的办法是将各类废弃物分类投放、回收利用。希望有一天能研究出既环保又耐用的产品。”方教授这么提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