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武工商业者民间组织

灵武工商业者民间组织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翻阅文献资料,自215年秦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在此驻军屯田,直到今天来灵武生活工作定居的外籍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实事求是地讲,灵武的人口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移民史。灵武毗邻陕西、甘肃、内蒙,被人们称做膏腴之地,物产丰富,地下有丰富的煤炭矿藏,地上盛产各种农副产品,自古贸易集散渊源,商业贸易兴旺发达,是一个商品集散地,有黄河水运和陆地川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20世纪50年代前,来灵武定居的大多为山、陕商人。

灵武工商业者民间组织

20世纪50年代前,灵武地区移民数额巨大,应了那两句经常被老年人挂在嘴边上的俗话:“树挪死,人挪活”,“哪里的黄土都埋人”。由于清末民初,战乱频繁和天灾人祸的变故,特别是陕西连续大旱十几年,很多山陕百姓,背井离乡和当时山东人“闯关东”一样,“走西口”寻求地理条件好的地方生存。

灵武地处西北,枕黄河,凭贺兰,世代得黄河水滋润,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春种秋收旱涝无虞,“谷稼殷积,塞上江南”。很多“走西口”的外籍人便在此定居。翻阅文献资料,自215年秦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在此驻军屯田,直到今天来灵武生活工作定居的外籍人数每年都在递增。实事求是地讲,灵武的人口历史是一部活生生的移民史。灵武毗邻陕西、甘肃、内蒙,被人们称做膏腴之地,物产丰富,地下有丰富的煤炭矿藏,地上盛产各种农副产品,自古贸易集散渊源,商业贸易兴旺发达,是一个商品集散地,有黄河水运和陆地川输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20世纪50年代前,来灵武定居的大多为山、陕商人。清末民初年间,灵武的贸易布局如车轮一般,车轮中心是县城,由里向外辐射到崇兴镇、吴忠堡、横城、磁窑堡等车轮外廓。形成了由中心向外廓的销售网点。商品繁多,行当多样。人常说“五行八作”,也有这样形容:“三十六行”翻倍是“七十二行”,每个行当都不简单,都有自己行当的特殊性。

商人们在经商的漫长岁月里,为保护同行业及自己和同乡的共同利益,在发展中谋求一种互帮互敬、同步发展的氛围,逐渐出现了以行业组成的团体。这种团体被人们称作“行会”“行帮”。如“斗行、茶帮、盐帮”等等。在做生意中,往往出现一些生意中的不良现象,也正如人们形容的“卖面见不得卖石灰的”这种现象。由于经营共同一种货物,一些生意人唯利是图,难免出现欺诈、拆台等弊病,由于“行帮”的成立,有人出面制止这些不良作为,维持了市场秩序,因此做生意的人,在当时还是很喜欢这种机构,也应了那句俗话“人不亲行亲”,这些“行会”“行帮”的会首和帮主是大家推选出来的,一般由财大气粗讲义气,明事理和官府交往很深的商人担任。“行会”“行帮”在成立后便制定了“帮规”,同行们都很畏惧这些规矩,违犯了“帮规”,后果是很严重的,一是被同行瞧不起,生意将受到严重影响;二是如果违犯“帮规”的情节严重,说不定会严重影响生意,甚至倾家荡产,被驱出同行的。“行规”的内容有“严禁物品掺假作伪;严禁囤积居奇行为;严禁赚利不择手段;严禁货品以次充好;严禁欺行霸市”等等条文。“行帮”“行会”除制定了“行规”“帮规”,还有很多行当中的暗语手势,有些暗语隐语是一些“江湖”上的“黑话”。那时说暗语的原因是在经营贸易物品时中间有商业秘密,是不能让外行当时听后就明白过来,而讲暗语的作用同行当时就明白就能听懂。这是做生意的需要,是让同行人交流思想,让生人难以察觉的一种需要,如古玩行中的暗语“行货”是指“大路货”,是应付市场批量生产的不精美的艺术品。“漏儿”是指卖主是个不懂行的人,好东西被人低价买走,捡了便宜。高价的好东西被人买走,叫做“卖漏了”。买主低价买了好货精品,则叫做“拣漏”。“活拿”指甲商买乙商的物品,当时不付款,货卖后再算账付款,叫“活拿”。“跑道儿”指买卖古玩中间的介绍人。不出资合作,只是从中间拉线介绍。实际是拉纤经纪人。“爬桅”指古玩商人在交易中,突然变卦反复,对讲好的条件价格反悔,讲话不算数的行为。“乌秃”是指很含糊的货物。“窝子”指古玩存货较多,藏品丰富的人家。“绷”指货主准备放长线实现自己的交易计划,叫“绷”着卖。“戴帽儿”甲商代替乙商收购或出卖商品时,甲商从中加价,多加的部分归自己叫“戴帽儿”。饮食行业“行帮”中的暗语也很多,如“一堂二灶三墩子”这是开饭馆必备的三个条件,也是关系到饭馆生意红火兴旺的关键。“一堂”是指“堂倌”,用今天的话叫“服务员”。如果服务员态度和蔼,手脚麻利,服务态度好,客人才会满意,否则的话,服务员态度蛮横哭丧着脸接待顾客,那回头客肯定少。“二灶”指厨师,饭馆厨师的手艺非常好,顾客吃得满意,饭馆生意会兴旺,反之手艺粗糙,烹调技术低下,肯定影响饭馆生意。“三墩子”泛指饭馆前堂后厨的服务人员,是采购、面案、厨师帮手等人,这些工作人员作用也非常大,采购菜蔬的员工如不精心采购,买来劣质变腐食品,会给饭馆带来麻烦。面案及切菜当厨师下手的人不精心,也影响饭馆生意。每个行当在经营中,按照自己的需要,都有自己特殊的用语,被人们称为“暗语”“隐语”甚至被叫做“黑活”,也就像曲波先生著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片断中,匪首座山雕问杨子荣:“天王盖地虎!”杨子荣回答道:“宝塔镇河妖。”内容是“你好大胆,敢来气你祖宗!”“要是那样的话,让我上山摔死,下河淹死。”这些黑话外人、外行是听不懂、弄不明白的。

“行帮”“行会”中还制定了一些手势,用以在货物交易中使用,如用手指比划数目,在衣襟下或衣服袖筒中使用。灵武人把这种方式叫做“掏麻雀子”。如今在一些市场交易中,我们仍然能看到。一、二、三、四,四个数目,分别伸出一个、二个、三个、四个手指表示。将大拇指和小指伸出,其余三指合拢,这个手势为六,将大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尖撮合在一起为七。八是将大拇指和食指伸出,其余三指合拢。将食指伸出,弯曲成钩状为九。这种方式沿袭至今。

“行帮”和“行会”中除过手势和暗语,还有一些文字上的隐秘,一些年逾古稀的老人和一些商人的后辈,还记得灵武“福成源”“福庆成”“天泽林”“永盛德”“振兴昌”“长生利”等一些商号店铺的库房上用红纸黑字分别写着斗大的“夏、天、春、罗、吾、交、化、分、旭”九个字,外人不明白每个库房分别写着九个字其中一字的奥秘,不明白这九个字表示什么意思。其实说穿后内容非常简单,这九个字分别代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每个字按照上部式偏旁依次表示了数字。

自古以来,商人重利,他们为了自己经营的生意兴隆,企盼着发达,每逢春节有一副对联长久不衰地年年张贴在自己的店铺门上,即“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不是“日进斗金”,便为“信合利市”。除此之外,商人脑海深处迷信意识特别浓厚,为了发达发财,便奉祭鬼神,祷佑平安,企求神灵佑护,谋盼自己经营的生意兴旺发达。在清代灵武地界的商贾组成“行帮”后,和其他省会一样,也开始对传说中本行的祖师爷及保护本行当的神道进行膜拜。每逢本行当祖师爷及神道的诞辰,便自动歇业,在“行帮”“帮会”的会首帮主带领下,到供奉祖师及神道的庙宇里,进行聚众叩拜,杀猪献羊,请戏班子唱戏,企求祖师仙道佑护,行当兴旺发达,生利发财。灵武是古州,历史文化悠久,新中国成立前,县城仅庙宇达百座之多,供奉着佛道神像众多,为各行帮每年举行膜拜活动提供了极大方便。综合各行当拜崇的祖师及神道情况,大致是这样的。面食业崇拜的神是雷祖,时间为6月25日。香烛纸活印刷业是蔡伦,9月23日。理发业的神是罗祖,时间为8月15日。制鞋业崇拜的是孙膑,诞辰是10月1日。轩辕黄帝是缝纫业崇拜的神,时间是清明节这一天。推米磨面的碾磨行当的神道是玉皇大帝,叩拜时间是6月6日。2月5日是五金锻造业崇拜太上老君的日子。木工瓦匠行当在12月20日,是上庙叩拜祖师鲁班的时间。船航业在6月6日叩拜李冰。9月9日,酿酒作醋行当的人们上庙叩拜祖师爷杜康。从事厨师行当的匠人在8月13日叩拜人们称作张爷的恒候。从事中医及中草药买卖行当的人们在4月28日给药王孙思邈烧香叩首。开店铺从事商贸业的掌柜老板在5月13日给财神爷关公大帝上香上供。在20世纪50年代前,商业界人氏对公历不重视,这些日期全部以农历计算。

为保护本行业的实际利益,“行帮”在清代和民国期间,发展很快,在“行帮”的发展中,还出现了以籍贯同乡人组成的“帮会”,被人们俗称为“乡亲”帮,如“陕帮”“晋帮”“豫帮”“广帮”等。陕西人和山西人做生意非常精明,他们到灵武后,生意越做越大,在灵武地区站稳了脚跟,组成的“陕帮”“晋帮”势力很大。在解放前的灵武,县城和崇兴镇有坐商68户,拥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1000元银元的商号达到了51家。1949年解放后,县政府有关部门对商业者普查登记时,工商贸易有20多个行业,其中大的坐商店铺“福成源”“永盛德”“振兴昌”“天泽林”“发盛永”“长生利”“德义名”“春顺魁”“德义隆”“福庆成”“永兴东”“正顺永”“同兴成”“德仁隆”“同泰昌”“广兴和”“福兴奎”“万盛瑞”“德义和”等商号都是陕西、山西籍人在灵武创办的。灵武县是西北一隅,经济和工业落后,在陆续到灵的外籍人和灵武本地商人的共同努力下,地方经济逐年上升,这些外籍商人精明能干,也许是岁月中的闯荡,使他们开了眼界,增长了胆识和才干。他们做事干练,大胆创新,把灵武地区所产的甘草、发菜、枸杞大麻、皮毛这些农副产品统一收购,用驼队和船只从水陆两条运输线运出,再将瓷器、棉花、布匹、绸缎、火柴、洋油等物品从天津包头等地运回,一反一复,从批发零售多种方式购销、流通了城乡贸易途径,拉动了车船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灵武地方经济的上涨。他们的资金和固定资产也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随后便在灵武买地买房,娶妻生子,成为了灵武的绅士和老板。他们在多年的经商中,形成了一种势力,这种势力很大,甚至起到了操纵灵武工商贸易市场的杠杆作用,令官府刮目相看。这些山陕商人,资金雄厚进货渠道畅通,基本垄断了灵武地区的工商业。特别是山西、陕西籍商人清代中期到灵经商,形成了一帮子势力后,财大气粗,在灵武商贸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后,生意越做越大,为了加强自己的同籍势力,便于康熙年间,在灵武募捐集资,于县城高庙前,现人武部旧址,建起了“陕山会馆”。坐落在县城的“陕山会馆”占地十亩多,建有大殿、厢房、厨房、议事厅、戏楼。面南坐北的大殿里,神案上供奉着财神爷关公大帝的神像,每逢古历五月十三关圣帝君的诞辰时,“陕帮”“晋帮”的商人们便全聚在“陕山会馆”设宴团聚,并请来戏班子连唱三天大戏。每逢这个时间,“陕山会馆”里人头攒动,山陕口音的商人们作揖道好,显得人气和睦,热闹异常。“陕山会馆”在当时的作用是:一是方便到灵武寻亲谋生的陕山籍人无偿休息住宿及搭伙做饭提供方便。二是为陕山两省同行到会馆谈生意提供房屋。三是为互通商业信息及节日聚餐活动提供场地。四是为陕山同籍人办理婚丧红白事用地方便。五是商议出现重大事件需会首向官府交涉事宜的场所。六是处理本籍商人因出现商业债务纠纷的场所。七是暂时寄存因病因事暴亡同乡人尸骸的暂寄之地。“陕山会馆”是灵武县城内一所很具特色的古建筑,会馆青砖雕花,石刻栩栩如生,大殿飞檐起脊,建筑古色古香。自1949年9月,灵武解放后,成立了灵武工商业联合会,“晋帮”“陕帮”再不存在,会馆变得冷落空寂。1950年,会馆成为灵武驻军的军营,进入60年代后,经灵武县人民政府批准,“陕山会馆”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灵武县粮油加工厂和县人民武装部

灵武历史上商业组织的名称,按照官府和贸易的需求,经常变换,在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为了控制工商业,制定了《公会法》开始对“行帮”“会帮”进行控制和约束。清末民国初期,灵武仍沿袭着“行帮”“会帮”的称呼,但是实际的管理权力操纵在“乡亲帮”,即以籍贯同乡人的“晋帮”“陕帮”的会首帮主手中,尤其是“会馆”的作用很大,起着操纵市场的作用。民国八年(1919年)灵武的“行帮”“会帮”全部进行改组,成立了灵武县商务会。商务会地址在灵武县城东西大街中部,即现在的商贸大厦处,会员达百余人之多。商务会的会长、副会长由会员推荐选举。商务会先后担任会长、副会长的人是山西人王则运、任登元、赵文秀,陕西人周鼎新、周应魁及山东人刘明山,灵武人苏芳等人。商务会制定了章程,主要内容是:积极参加商会举办的各种活动,并定期足额缴纳本会会费;积极参加商会召开的会议,共商工商业发展大计;积极参与研究促进灵武工商业发展办法,搜集互通工商贸易商品信息,谋求共同发展、互助互利目的;积极向官府陈述有关商业法规,陈述修改废止与商业发展有利益冲突条文的倡议;积极执行官府的命令,协助官府取缔非正式商人经营的商业行为;积极开展向各行商坐商介绍国际国内贸易、商业形势的宣传工作,并举办关于工商业贸易流通的咨询会和演讲会;积极协助官府摊派收缴捐款及协助官府训练民团和征兵事宜;积极为工商业会员追讨债务,评估证明货物产地、质量、价格,维持地方商业秩序,保障贸易供给。商会的名称也曾多次变更,在“行帮”“会帮”时,负责人被称为会长、副会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商务会改称为工商业委员会,负责人被称为主席、副主席。在民国30年(1941年)又被改为理事长,负责人成为理事长、副理事长。

光阴似箭,在漫长的岁月里,灵武工商业的民间组织商会在地方经济的提升、贸易流通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曾为灵武社会秩序的稳定、治安秩序的维护作过一些积极的工作。民国十八年(1929年)五月,政局不稳,土匪杨自福,绰号“杨老二”带领500余名土匪,在灵武地区烧杀抢掠,祸害老百姓,并率土匪攻打县城,如城破商人们的利益、老百姓的安危都将受到严重损失和创伤。灵武商会的会员在会长周自新,绰号“周老九”的带领下,积极参加到由县长胡风阁、驻军旅长刘志远组成的由驻军民团百姓组成的“护城保家”的抗匪战役中,百名会员使用浑身解数,筹备食品,支锅搭灶,为护城官兵送饭送水,在驻灵官兵、百姓、商贾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护城保家”抗匪战役打得非常漂亮,歼匪百余人,使灵武城百姓免遭涂炭。商会的义举得到了老百姓的褒奖和肯定。

在公益事业上,商会也曾做了一些积极的奉献,商会动员广大会员积极募捐集资,解决了一些公益工程因资金不足的矛盾。同时在慈善事业发展上,慷慨解囊,建学修庙,修建义冢,埋葬无名尸首,救助孤寡老幼,做了一些善事。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黑暗的旧中国,灵武工商业民间组织也曾做过一些违背劳动人民意愿的事情。特别是在民国期间,战乱频繁的年代里,国民党统治阶级为了维持统治地位,国民党中央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颁布了《商会法》《商会法实施细则》。在此同时,宁夏省政府也颁布了《宁夏省各级商会组织补充暂行法》。商会的主要性质和作用发生了实质的变化,从表面上的民间组织,实际变成了为国民党政权服务的御用工具,商会秉承着国民党统治阶层的旨意,在协助国民党收缴各类税费、征兵抓丁等活动中,干出了一些损害劳苦大众的事情,在灵武老百姓中间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在人民心中留下了很沉重的阴影。1949年9月2日,伴随着隆隆的炮声,中国人民解放军19兵团192师进军灵武,县长张国维带领政府官员,其中包括商会负责人赵文秀等人共赴灵武南郊投诚,迎接解放军进城,自此灵武旧工商联合会解散。

1952年7月13日,灵武县城工商联合会召开了为期三天的会议,花振海、刘秉义、杨连考、李德茂等人先后担任了该会主任、副主任,工商联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布置,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他们积极向广大工商业人氏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协助政府征求税收,推销公债,调解纠纷矛盾,取缔纠正欺行霸市的行为,在拥军拥属、抗灾救苦等多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66年,文革运动波及灵武,灵武县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处于瘫痪状态,工商业联合会也停止了工作。1986年工商业联合会恢复职能和工作,在积极举办技术培训班,为工商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引进科学技术,壮大民营经济多方面工作做了非常多的积极工作。很多会员是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在多次政协及人代会上,以提案建议的方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并具建设性的振兴灵武经济方方面面的提案建议,很多建议和提案被政府采纳,并付诸于实践。工商联合会的积极作用被灵武民众认可和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