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秋金鉴留盛名

千秋金鉴留盛名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徵真正能够成为一代名臣,仅凭一身才学和铮铮铁骨,显然是不够的。魏徵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众疾苦,后世的史学家们把他赞誉为“千秋金鉴”。庞表这个低调的名字和这个低调的小村庄也异常般配。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晋州市还没有庞表这个村名。有学者认为,表业二字意为:表彰魏徵千秋伟业。魏徵去世后,唐太宗为表彰魏徵的功业,要在魏徵的家乡建祠堂,修过街牌坊,埋衣冠墓。







身世坎坷,魏徵如何成为盖世之才?默默无闻,庞表村名究竟由何而来?出乎意料,村中怎样惊现魏家老宅?


庞表村位于晋州市主城区的西南部,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整个村庄规模不大,仅有二百多户,七百五十多人,如果除去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则更少了。村庄虽然不大,但却格外安静祥和,特别是村民们脸上那种淳朴至真的笑容,更是让初次来到这里的人们倍感亲切。


庞表村魏徵


晋州市庞表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们在此世代平淡地生活着,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直到一千四百年前的隋朝后期,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离开村庄,踏上不平凡的征程,走进了气势磅礴的大唐,最终成为千古名相。而自打出了这位名相以后,庞表村这个平淡无奇的小村,也开始以一种新的气质走进史书,进而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生前,在朝堂之上,他常常是一点儿也不给皇帝留面子,屡次冒犯龙颜,险遭杀身之祸。而他死后,皇帝却如失珍宝,痛哭于灵堂之上,同时,还给了这位诤臣一个极高的评价。皇帝是这么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你的死,让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这位名相就是以敢于犯颜直谏闻名的唐代名相魏徵。

⊙ 魏徵像

魏徵生于隋末,他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在晋州庞表村度过的。按史料记载,魏徵生于公元580年。那时候,在庞表村的乡亲们眼里,魏徵是个苦孩子,自幼丧父失母,家境贫寒。很多年以后,当魏徵官居相位、身穿紫袍的时候,也没有对自己的困苦童年加以粉饰加工。《旧唐书·魏徵列传》记载:“魏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有所涉。”

这寥寥二十余字,就把魏徵的幼年、童年、青年、中年三十八年的人生经历概括了。从中我们大概能了解,魏徵虽然家贫孤苦,但他勤奋好学,读书涉猎面很广。三十三岁时,为了躲避隋末战乱,魏徵到庞表村附近的汉京官出家当了五年道士。五年后,三十八岁的魏徵投奔了父亲生前的好友元宝藏,投入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流,也由此踏入仕途。

都说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此言不假。魏徵真正能够成为一代名臣,仅凭一身才学和铮铮铁骨,显然是不够的。这从他先后跟随瓦岗军首领李密,大夏国首领窦建德以及太子李建成的结局,就能看出一二。

直到魏徵有幸遇到了自己的金牌搭档,也就是杰出的皇帝李世民时,他才真正成为千里马。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夺下皇位。事后,因为早已了解魏徵的胆识和才华,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魏徵,还给他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这一年,魏徵已经四十六岁。

从这以后,唐太宗和魏徵这对金牌组合,倾尽各自的才华,联袂谱写了一曲大唐盛世的华美乐章。而君臣二人之间,也发生了无数让人感慨回味的故事。


魏徵传奇


为了纪念魏徵这位晋州老乡,1994年,家乡的人民在此修建了魏徵公园,整个公园里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一派怡人景象。

⊙ 魏徵公园

而细腻的晋州人,更是为公园的各个景点起了许多有意思的名字。比如,这里有千秋金鉴殿、鉴听阁、载舟湖、金镜山,还有民本、国宁双桥、思危双亭等等。游览这些独特的景点,倾听不同的故事,仿佛让我们又回到了那个让国人无比荣耀的盛世大唐。

魏徵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众疾苦,后世的史学家们把他赞誉为“千秋金鉴”。来到公园的千秋金鉴殿,我们似乎还能隐约地听到,唐太宗正在向魏徵征询意见,而魏徵则针砭时弊,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那么,魏徵和唐太宗都有哪些精彩对话,让后世人争相传诵呢?

在唐太宗眼里,魏徵是一面镜子,在魏徵眼里,唐太宗则是一位明君。两人珠联璧合,共同成就了贞观盛世。他们共理国事,相互协作的故事自然不少,比如魏徵提出的良臣忠臣之说,又比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理论,都成为古代治国的经典理论。而真正让魏徵赢得盛名的,还是他那种敢于触动皇帝利益,直接指出皇帝错误,犯颜直谏的品格。

比如,唐太宗曾下令招一个绝色美人入宫当妃子。当魏徵听说此女早已许配人家后,直指皇帝不该拆散鸳鸯,请求唐太宗收回成命,几经周折后,皇帝终于收回诏令。此外,当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以炫耀功德时,只有魏徵坚决反对,魏徵直言,此种行为劳民伤财,大不可为,太宗最终也被打动,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而由于魏徵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行动。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说:“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向他走来时,赶紧把鸟藏在怀中。而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太宗怀中。

类似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魏徵虽然知道自己坚持直言,常常触及朝廷皇族以及唐太宗本人的利益,但为了百姓的安危,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风格,令人钦佩。

虽然唐太宗也经常被魏徵气得怒火于心,也曾对长孙皇后说过,早晚要杀了魏徵这个乡巴佬,但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磨合协作,越来越默契。所以,当魏徵去世以后,唐太宗才会痛哭失声,感叹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庞表村名的由来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一方人,魏徵的道德文章和他在晋州市庞表村的经历不无关系,那么,庞表村的这方水土是如何滋养魏徵,魏徵在庞表村又留下过哪些遗迹和传说故事呢?

庞表这个低调的名字和这个低调的小村庄也异常般配。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晋州市还没有庞表这个村名。20世纪30年代,北边的表业村和南边的庞召村合并,两个旧村各取一个字,庞表的名字由此而来。

而魏徵当年生活在北边的表业村。那么,表业村名又有什么含义呢?有学者认为,表业二字意为:表彰魏徵千秋伟业。村民们也都说,表业村得名背后和魏徵家族有关。

魏徵原本出身于北朝魏氏名门世族的书香门第。据说,魏徵的祖父魏彦在外地做官告老还乡后,被住宅旁的马嘶牛叫鸡鸣狗吠吵得心神不宁。于是就在表业村北另建宅院,俗称“别业”。宅内高堂大厦,绿树成荫,鱼塘花草,优雅宜人,魏彦曾在此地教孙儿魏徵读书。

魏徵去世后,唐太宗为表彰魏徵的功业,要在魏徵的家乡建祠堂,修过街牌坊,埋衣冠墓。皇上又听说魏徵故里没正式村名,唐太宗灵机一动,干脆就叫“表业”吧。于是表业村名就应运而生,一直沿用到1934年两村合并。

如果你问一个离家在外的晋州人,你是哪里人啊?晋州人都会这样介绍说:老家在晋州,魏徵的老家。作为这里的一张名片,魏徵,足以让当地老百姓引以为豪。那么,既然魏徵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庞表村度过,那么,他的祖宅在哪里,有没有留下什么遗迹呢?


魏徵故居


2008年,在庞表村北边的一片荒土堆上,老家人为魏徵修建了故居。新建的魏徵故居是按照史书记载和传说中的风格进行设计的。

那么,当年魏徵生活的地方是否和如今新建的魏徵故居是同一个地方呢?村民们都说,以前,这里是片荒地,荒地上有一座背面低,南面高的大沙土岗,土岗上杂草灌木丛生。村里人都把这块地叫作“魏家庄伙”,也就是魏家的房基地的意思。相传,这里就是当年魏徵家的宅基。后来,因为滹沱河发水,把魏徵祖宅淤没了。

2008年,魏徵故居在原来的土岗上重建。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也似乎印证了村民们从前的说法。在故居施工时,当推土机推开这块土丘时,人们发现了一口老井、一扇大碾以及仅存一角的石臼。

在今天魏徵故居里,依然能看到这口井,据说这就是魏徵儿时饮用的水井。水井用青砖砌成。根据专家考察,这些砖烧制于一千三百多年前,就是魏徵生活的时代。同时,这里还挖出了魏徵后人用过的碾子。石碾很大,直径要比乡间常见的碾子多出40多厘米。

这些珍贵遗迹的发现,让庞表村的乡亲们一阵欣喜,而魏徵故居的一草一木,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们展现着一个多面鲜活的大唐宰相。

⊙ 魏徵故居

⊙ 魏徵梨

在魏徵故居内四合院的北面,就是魏宅的后花园了。后花园内,长有数棵健壮的梨树,这些梨树的背后就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相传,有一次魏徵的母亲受了风寒,病倒在床上,不停咳嗽、喘息、吐痰,煎好的中药味道苦不说,还十分难闻,母亲实在喝不下去。魏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焦急地在园子里走来走去。

突然,梨树上挂着的鸭梨让魏徵眼前一亮:梨有清心润肺、止咳消痰、清喉降火、除烦解渴、润燥消风等多种功效,能不能把它熬成糖膏来给母亲治病呢?于是,魏徵把中药煎成汁,加上挤出的梨汁和冰糖熬成了梨糖膏,母亲服用了几次,不久就痊愈了。在缺医少药的农村,魏徵用土法治病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被当地百姓所熟知。

《隋唐演义》中也有魏徵为秦琼、裴仁基等人医治疑难病症的故事。因此,有人说,假如魏徵后来没有从政,成为一代名相的话,说不准就成了一代良医。

魏徵的多才多艺,更是让老家人赞赏不已。千百年来,老乡们对魏徵心存敬仰,2008年复建魏徵故居时,庞表村的不少村民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力,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一个唐代建筑式样的故居建造完成。

魏徵故居的修建,为人们怀念魏徵提供了场所,如今这里已是国家级的廉政教育示范基地,更成为晋州一处知名景点。全国许多魏氏后人,也都来此凭吊。

不过,来过庞表村的人,也都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一代名相魏徵是从庞表村走出来的,那么,今天,村民中为何无一户姓魏呢?

对此,村民们解释说:魏徵曾为太子李承乾的老师。魏徵死后,李承乾谋反伤了太宗李世民的心,结果魏徵也受到牵连。消息很快传来,老家的魏姓人都吓坏了,全部逃往他乡避难。因此,魏家在今天的庞表村没留下什么后人。

至于村里的村民为何以庞、孙两姓居多,村民们说:当年,魏徵当了宰相以后,有一年春天,来故里扫墓祭祖,赵魏村的魏氏族人跟随他到长安谋生。魏家祖宅便交由孙、庞两位家仆看护,这也就是村内庞姓和孙姓的祖先了。


魏徵精神


自从出了名相魏徵,晋州庞表村的村民们也都耳濡目染,逐渐培养出了一种独特的气质。

据庞表村中的老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村中大街中央,还建有一座石牌坊,人称“宰相楼”,是为了纪念魏徵而设立的。而且每逢初一十五,还有人到石牌坊前烧香磕头。老人们说,魏徵官大,给他进香,能保佑一家大小平安。魏徵去世后,晋州境内历代都出现过跟魏徵有关的文化遗存,如汉京官遗址、魏公祠等。

正因为受到这位乡贤凛然正气的感染,仅明朝一代,晋州就出了二十余位监察御史。那么,到了经济发达的今天,魏徵精神又是如何影响这里的人们呢?

庞表村当地村民的劳动成果,也常带魏徵的风韵。1959年,赵魏村建起百亩棉田,试种新棉品种成功,籽棉朵大绒长、产量高,亩产皮棉一百五十多斤,棉农给这种高产棉起名为“魏徵棉”。似乎是受到魏徵祖宅内梨树众多的启发,庞表梨农近年来采用新技术对梨树进行培植,结出的梨果实硕大、白净,糖分高,人们也将这种优质鸭梨命名为“徵梨”。

为了纪念魏徵,庞表村唯一的主干道,也被命名为魏徵大道。现在,在魏徵故居景区的北面,一排白墙红瓦的楼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耸立,村民们把这个小区叫作魏徵小区。

不同的山水,滋养出不同品性的人,一个名人也往往能够成就一个村庄的独特气韵。庞表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因为走出了大唐名相魏徵,整个村庄也养成了不凡的气质,我们也希望小小村庄能够继续沿着老乡魏徵的足迹,迈起坚定的步伐,收获新的硕果。

这正是:

魏徵才俊出故里,欲求伯乐久难觅。

“玄武之变”风云动,贞观盛世写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