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石桥村是故乡

大石桥村是故乡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祥瑞之兆,大石桥村是否真有神鸟凤凰?在赵州桥修建之前,大石桥村曾经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凰村。虽然村名改了,但大石桥村的村民始终认为,那只祥瑞之鸟,也就是凤凰,依然留在了村里,保佑着一方平安。赵州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1961年,赵州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唯一能证明李春建桥的有力记载。







祥瑞之兆,大石桥村是否真有神鸟凤凰?傍桥而居,古老村落如何因石桥而繁盛?斗转星移,赵州桥如何几番修缮历久弥新?


提起天下第一桥——赵州桥,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座古老的石桥名气太大,以致桥旁边的一个村庄也更名为了大石桥村。

赵州桥距离赵县县城约五华里,又名安济桥,始建于隋大业年间。一千四百多年来,它傲然凌驾于洨河之上,引来游人无数。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对它不吝赞美。“龙卧苍江势欲飞,马冲寒雨净无泥。影沉云掩半边月,路险天横千丈霓。人世变更仙迹在,水神畏避浪头低。凭栏洒尽伤时泪,落日太行山色西。”这是文人眼中的赵州桥,而对赵州桥的终极赞美则是“苍龙俯卧,长虹横空,玉环半沉”。


凤凰古村写传说


赵州桥桥旁的小村庄就是大石桥村。时光如流水,古桥和古村相依相伴,转眼已是往事越千年。

在赵州桥修建之前,大石桥村曾经拥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凤凰村。传说中,凤凰是鸟中之王,不与燕雀为群,民间更有百鸟朝凤之说。古人还认为每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凤凰村的这个名字寄托着村民们期盼天下太平的美好寓意。

自从隋朝赵州桥修建以后,古老的凤凰村也翻开了它新的一页,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大石桥村。虽然村名改了,但大石桥村的村民始终认为,那只祥瑞之鸟,也就是凤凰,依然留在了村里,保佑着一方平安。赵州桥就是凤凰的脖子,桥北是凤凰头,桥南是凤凰身子,封家铺是尾巴。

关于大石桥边有凤凰的说法,或许只是村民们美好的遐想,但一千四百多年来,大石桥村的祖祖辈辈们却亲眼见证了桥边发生的点点滴滴。


赵州古桥书传奇


在古代中国,没有一座桥能像赵州桥一样让世人如此折服,这座桥带给人们的是意想不到的震撼和惊叹。赵州桥是当今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赵州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整个桥全部使用石块建成,共用了一千多块,每块石头都重达一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它以巧夺天工的技艺,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1961年,赵州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保存着一块在疏浚河道时挖出的赵州桥隋代石雕栏板原物,精美绝伦,是目前珍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唯一的来自石家庄的国宝。那么,这座石桥是如何修建,又是谁来修建的呢?

相传,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建造了赵州桥。大桥建成之后,人人赞美,全天下都轰动了。蓬莱阁的众神仙张果老、柴王爷等也都来凑热闹。鲁班本来一生谦恭,从不说大话,可这时候面对自己的杰作,他说了这么一句:我造的桥坚固耐用,无论多重的负担都不会出问题。这话众位神仙听了都不相信。

于是,张果老倒骑毛驴,驴背上驮着一个褡裢过来了,鲁班不以为然;柴王爷也手推一辆独轮车过来了,鲁班更是不屑一顾。谁知驴、车刚上桥,桥身就“咯叭”作响,摇摇欲坠。鲁班急身跳到桥下,托着拱腹,桥才平安无事。原来,张果老毛驴驮的褡裢里一边装着太阳,一边装着月亮。柴王爷的独轮车上载着泰、华、恒、衡四座名山。张果老说了声:“桥修得不错,就是眼力差了点。”说罢扬长而去。于是,毛驴的蹄子印和独轮车的车辙印都留在了石桥上。

⊙ 赵州桥隋代石雕栏板原物

今天,来过赵州桥的游人们,不仅要看气势恢宏的赵州桥,还都会在桥上寻找神话中的遗迹。在赵州桥桥面上,可以看到几个小坑,据说就是传说中张果老在桥上骑毛驴留下的毛驴蹄印。而柴王爷的独轮车打此经过,也留下了一段车辙印。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隋朝李春建大桥


传说中,鲁班用一个晚上就把赵州桥修完了,但实际上,赵州桥的真正修建者并不是鲁班,而是隋朝一位杰出的工匠。

隋朝的时候,赵县是南北交通必经之路,这里北可到达当时的重镇涿州,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通道却被城外的洨河阻断,洨河是滏阳河的一条支流,在古代河面宽阔,水势很大,特别是夏秋雨季,雨水和山泉常常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了几条河水,形成汹涌的洪流,阻碍了南北交通。

赵县亟须修建一座大石桥来改变这种情况,经过隋王朝决策者的规划,那座构想中的石桥就要动工了。担当修桥重任的就是隋代造桥的赵州匠师李春。

虽然没有更多的记载,但看今天依然完好的赵州桥,我们就能想象得出,李春的建桥技艺是多么高超。在修桥过程中,李春和其他工匠一起,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细致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而李春等人在设计和施工中创下许多技术成就,把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

由于李春既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更没有赢得官阶,而封建社会普遍存在官本位观念,所以古代的正史和传说中,都对李春着墨不多。人们只知道赵州桥之精美,却无法了解到它的建造者更多的细节。但唐代中书令张嘉贞为李春留下了一笔记录。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记载:“赵郡蟤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是唯一能证明李春建桥的有力记载。除此之外,从史书上,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资料,难以对李春的生平有进一步的判断。虽然李春修桥的资料甚少,但赵州桥的存在,却足以让他名垂千古。

⊙ 李春像

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重而有力的一笔。

赵州桥利用天然地基,在河床两岸的粗砂岩层上,铺设了五层石板为桥台,桥身就架在桥台上,下面既未打桩,也无其他石料。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专家曾经测算,这座桥台的“反应力”每平方厘米5~6公斤,而一般粗砂地基的“许可耐压力”为每平方厘米4.5~6.5公斤,证明了这里的地基正好能承担桥身的重量。这说明李春对水文、地质、结构力学已经有较深的认识,能够综合掌握运用。在没有精密仪器的一千多年前,能计算得如此准确,实在不可思议。

赵州桥主拱的两端各有两个小拱,这样的设计构造,既满足了荷载要求,又增大了泄洪能力。主拱采用“切弧”原理,扩大了通水面积,降低了桥面坡度。桥体由二十八道并列券拱砌筑并用勾石、收分、蜂腰、伏石“腰铁”联结加固,提高了整体性。桥面两侧有四十二块栏板和望柱,雕刻极为精美,是隋代石雕之精品。

赵州桥不仅设计精巧,选材精良,结构合理,在选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两岸地层必须承担拱券的水平推力。据1955年修缮时测量,桥基沉降仅5厘米左右。

在建成后的一千四百年里,赵州桥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八次大地震摇撼,以及无数车辆重压,但它依然战胜了时间的无情,千载如一日,巍然挺立在洨河之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上的巨大成就。


千年古桥美名传


历代名人也都对赵州桥叹为观止。唐武德年间,玄奘法师东游赵州寻道深法师求法,对赵州桥赞叹不已;北宋皇帝宋哲宗北巡时,途径赵州桥,赐名“安济桥”,意为安渡济民;清代慈禧太后出逃前,回銮进京时,也专门观赏了赵州桥。历代帝王将相的莅临让赵州桥的身份更加尊贵,而现在的赵州桥和以前的一样吗?

现在观光游览赵州桥的不少小朋友,常会向大人问这样的问题:“大石桥上的车马道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常常难倒了家长们。

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课本语文第六册第三课是《赵州桥》,书中说,赵州桥桥面上有三条路,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所以三年级以上的小朋友,都希望在桥面上验证学到的知识,寻找赵州桥面上的车马道和人行道,但却怎么也找不到。

原来,古代的赵州桥面,中间部分宽约3.5米,是车马道,两旁是人行道,各宽约2.5米。车马道边栽筑有约20厘米的石梁叫拦马石,以确保人和车马各行其道。但这种格局在近代出现了变化。1931年大石桥村民重修赵州桥时,将车马道和拦马石垫平。这种改造方法是修桥者根据实践经验,采取的一项维护赵州桥的有效措施,是为了避免车马直接践踏大桥拱券上的护拱石,从而危及支撑大桥的拱券石,导致桥梁破坏。

现在平坦宽敞的桥面,是20世纪50年代重修赵州桥时留下的,当时工程技术人员可能是考虑到修缮后的赵州桥,由以前的实用型变为以后的观赏型,再保留中间垫高加固的车行道已经没有实用价值,因而改变了桥面形象。

因为国人视赵州桥为珍宝,赵州桥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修缮,在今天赵州桥景区的陈列馆里,可以看到不同朝代替换下来的建筑构件,历朝历代的建筑构件见证了大石桥边的风风雨雨,而祖祖辈辈居住在大石桥村的村民们,更是对石桥爱护有加。

自从隋朝赵州桥修建以后,古老的凤凰村也翻开了它新的一页,石桥的修建,使得水陆交通得以更好发展,桥头两岸便逐步发展为货运物流的水陆码头,大石桥村的街道正好处于九省通衢、南北孔道之上,可谓是河朔之咽喉,交通之要冲,必然会成为商家往来之地。

特别是水路运输方面,洨河上游通栾城,获鹿各县,下游经滏阳河入海。沧州、天津一带的日用杂货及水产品均可经此地与上下游互通有无,交通枢纽地位自然天成

⊙ 赵州桥

大石桥边南北商贾宾客往来频繁,人群熙来攘往,对于这种交易的活跃。明代鲍捷作诗曰:洨河之水清且弥,来往征人急如蚁。

而临桥而居的大石桥村也因为赵州桥独特地理优势而受益,直到晚清时候,大石桥依然是个南北商贾云集的商贸中心。晚清时候,大石桥的交通优势更加明显,南北货船都云集于赵州桥。这里集市兴旺,店铺繁多,商品的品种不断扩大。南方的丝绸、竹器,西北的皮货、猎物,以及赵州本地所产的棉花、粮油等相互转运交流,从而使其形成了商贸集散中心的格局。

赵州桥旁的店铺越来越多,各类商贾摊贩云集于此,一派繁荣兴旺之像。民国时候和解放初,这里更是出现了一些富有名气和经营特色的店铺。


石桥村民爱古桥


大石桥边做生意的主力,自然是大石桥本村人,而生意的兴隆也带动了大石桥村的小小移民潮。

首先是本村的村民有许多自发迁移。在大石桥修建以后,许多村民看中了桥两岸独特的地理优势,纷纷向离石桥较近的地方迁移。最终,村庄就逐渐迁至桥头南北现在的位置。

而除了本村的村民以外,精明的外来生意人自然也看好这里的潜力,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干脆举家落户大石桥村。比如,村里的杜姓始祖,本是河南的生意人,他感叹于大石桥村是繁荣之乡,于是,在明代正德年间举家迁居到这里,并从此世代在此繁衍生息。

可以说,自古以来,大石桥村和赵州桥互为一体,休戚与共。村庄因古桥盛名而受益匪浅,而感恩的大石桥村民也对古桥爱护有加。古代修桥筑路是项公益事业,一般政府不会出钱,资金全靠民间自筹。多少代了,每逢大石桥整修,村民们都会倾其所能。其中父子几代修桥的事情成为一段佳话。

明代的大石桥村人张时泰是个秀才,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时,因为卖柴人不小心把桥烧坏了,张时泰就和两个儿子一起,捐出重资,率领村人,将石桥修饬一新。一年以后,张时泰金榜题名得中举人,三年后,长子张居敬也中举人,二十一年后,次子张居仁中举人,后又中进士。村民们都说,张家家门兴旺,是因为他们修建石桥的功德。

张家第一次修桥后的三十四年后,石桥的车马行人又将桥面碾压损坏,张居敬兄弟俩再次捐重金维护修缮赵州桥,并将此举载入《重修大石桥记》,详细记述了张家父子两次修桥的经过。

像张家父子兄弟这样不图名利,义务修桥的善举,为大石桥村村民所推崇。有了此先例在前,其他村民们也都自发捐募钱财,一起世代守护大石桥。

大石桥边的岁月依然如流水般静静地流逝。大石桥村的村民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里,他们见证了石桥和桥边发生的无数往事,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传给子孙后代。

今天,因大石桥而兴盛的大石桥村,正见证着千年大石桥的又一次全新的变化。近年来,赵州桥景区每年吸引中外游客上百万人。但由于洨河水质污染,长期以来,污水绕桥、未看桥先闻臭的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赵州桥景区的发展。2011年底,赵县投资六千多万元,启动了赵州桥北溢洪道改暗涵工程,使这一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通过实施这一工程,赵州桥段1600米污水河全部改为暗涵,在暗涵上方河道注入清水,与赵州桥下河道连为一体,形成可循环流动的景观水系。现在的大石桥是一个全新的大石桥。

赵州桥坐落于大石桥村,正如故宫坐落在北京城一样。古桥取村落之灵气,村落傍古桥之盛名,二者互存互补,相得益彰。

赵州桥和大石桥村,一路携手而行,共同见证了一千四百年来的世事沉浮。如今,经过改造后的赵州桥景区,犹如一颗明珠更加光彩夺目,而大石桥村也一定会继续和古桥相依相伴,迎接新的辉煌。

这正是:

安济古桥创奇迹,鲁班传说写传奇。

李春功业千秋颂,大石桥村留胜迹。

⊙ 赵州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