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乡是桃源

故乡是桃源

时间:2022-04-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1 故乡是桃源1998年4月的那个黑夜,魏文彬在“黄土岭会议”[1]上讲完这辈子最难讲也讲得最漂亮的一席话,在上百名现任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夹道目送下强忍酸楚匆匆上车,对司机简单说了句“我想回桃源”。他当然骄傲于自己的故乡叫做桃花源,但是也曾自问:假若故乡不叫桃源,却叫“梨园”或是“杏花村”,难道我就不爱它了么?恰如家乡俗语所言:桃花源里好耕田。

9.1 故乡是桃源

1998年4月的那个黑夜,魏文彬在“黄土岭会议[1]上讲完这辈子最难讲也讲得最漂亮的一席话,在上百名现任干部和离退休老同志的夹道目送下强忍酸楚匆匆上车,对司机简单说了句“我想回桃源”。司机点点头,无须多问,径直往常德方向驶去。

第二天早上,他站在桃源双溪口老家门前着了繁花的泡桐树下,一朵淡淡紫色的泡桐花飘落到他脸上,旁边的黄狗冲着调皮的花朵汪汪叫了两声,屋子里飘出母亲炒蚌壳肉的香味,他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2006年11月,魏文彬参选省委委员落选后,他的副手、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姜欣问道:“老板,你后悔吗?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还会选择这样的生活吗?”魏文彬没有做出美国总统富兰克林那样爽利的回答:“我决不反对把从前的生活再过一遍!”他出神地望了别处一会儿,回过头来说了一句和8年前一模一样的话:“姜欣,我想回桃源。”

魏文彬在1996年的春天和2006年的秋天那两个特殊的时刻所说的同样一句话,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关于归隐的隐喻,事实上归隐也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此时极易产生的心态和下意识的姿态。何况,魏文彬所说的桃源不是别处,正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述的武陵异土: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无从知晓当时在柴桑(今江西九江)生活的陶渊明何以记述了一片他从未去过的武陵异土。有一种说法是友人高吾来访,闲谈间提起武陵风土,激起了陶渊明的美好想象,于是写下了《桃花源记》,寄托自己对乱世的厌倦和对一个宁静家园的向往,就这样有意无意间以一个“世外桃源”为中国文人缔造了一个永恒的梦境。魏文彬恰巧生长在这样一个千古梦境之中,自小就对陶渊明耳熟能详。

难以测量一个地方的文化遗存对于一个人的心灵究竟会有多大的影响。这个问题魏文彬自己也无法回答。他当然骄傲于自己的故乡叫做桃花源,但是也曾自问:假若故乡不叫桃源,却叫“梨园”或是“杏花村”,难道我就不爱它了么?不,当然不是。

魏文彬1969年参加工作,但从未远离过他的故乡。他年少的时候和所有山里的孩子一样渴望外面的世界,并且幸运地找到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不过对他来说,离家的路同样也是归家的路。由于不断的回归,他的出走看起来仿佛正是为着回归。迄今为止40载,没有哪一年不回乡挂青,没有哪一年不回家过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交通不便,只能一截一截地换车,最后还要走很长一段山路,每一次回家,都是天亮出发,天黑才能到家。严冬深寒,冰雪满途,都不能阻挡他回家的脚步。后来“升官”,地位和条件都发生变化,他回去的次数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也许现时的人们会以休闲度假或是衣锦还乡的观念来揣度他后来的归乡,不过他在乡间的家,跟普通的农家实在并无多大区别。尽管后来交通条件有所改善,车终于可以开到村口,但终究仍是山里一个偏远的所在。而家中所有,只是小小一幢房子、寥寥几个心思单纯的人和一条黄狗、一口鱼塘、几只鸡鸭、几畦青菜和几树繁花。

他并不刻意强调故乡的文化遗存,却喜欢以一种更加质朴的方式忆及自己的家园。他说:“一个人好像一只漂泊的风筝,无论你飞多远,总有一根线紧紧地拽着你,这根线就拴在你的家里。我的这个老家,这个老屋,这个山,就像电影里面的特技一样,经常在我的脑子里面闪回。嗯,经常闪回。一闪闪到一蔸树上面,一蔸枇杷树,沉甸甸的枇杷,还带着些露珠,一弯一弯;一闪闪到我那个菜园子里,园子里有好大一树栀子花,香得要死。”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桃花源的梦境终归还是强化了他的田园情结和故园意识。我们会看到他身上始终存在着一对矛盾,他一面执著于对故乡的怀想并且真真切切地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迷恋,一面在都市红尘中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姿态。或许也可以说,归隐文化的熏陶使得他的心灵有所归依因而更加无所畏惧地进取——即使失败,结果会是什么呢?恰如家乡俗语所言:桃花源里好耕田。陶渊明早已为那些疲惫的灵魂准备好一个桃花源,早已写下《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那些“觉今是而昨非”的迷途知返者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咏叹调,为他们提供着精神的慰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