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生有哪些著作

先生有哪些著作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册《北平行》,都是潘伯鹰先生于1949年2月作为“和谈”秘书长随和谈代表团,由港飞往北平,在和谈期间忙里偷闲所写北平风情的文字,其中也有其对早年在北平生活过的风物回忆。《潘伯鹰文存》出版在即,作为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朱菁,让我写个“编者的话”在前。若说是“编者的话”,我实在惭愧难当,只能零零碎碎地写下这些文字,权作读者展读这套书前的絮话,讲讲这套书的来历罢了。

《潘伯鹰文存》(共五册)终于行将问世,这套汇集了潘伯鹰先生生前未曾结集出版以及其他散佚于昔日报刊的文字作品集的出版,对广大关心和喜爱潘伯鹰诗书艺术的读者以及中国文化学术界来说,不言而喻,无疑是一件可喜可贺的重要的文化事件。

潘伯鹰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和书画艺术鉴赏大家,其一生著述丰富,除了在70年前(1937年)民国时代出版过长篇小说《人海微澜》及《隐刑》、《生还》、《稚莹》、《残羽》和《蹇安五记》等结集的文学作品外,1949年后还出版有《南北朝文选》、《黄庭坚诗选》、《中国书法简论》及近年来出版的《玄隐庐诗》等,但潘伯鹰先生勤于笔耕,尚有大量散佚于报刊的文字,如有记人记事的,如写北平(北京)风情的;有写上海文人的,也有谈书画鉴赏的诸多文字,却未结集出版。这些文字,随着岁月的流淌,渐渐被淹没于历史深处。但很值得庆幸的是,潘伯鹰先生这些文字的剪报资料,多多少少,还是被其家人后代保存了下来。

记得大约两年前那个初秋午后,我去小潘(潘伯鹰先生嫡孙、知名旅美油画家潘仲武)在虹口那间临河的油画工作室,与他一起喝茶、聊天,谈论他的现代经典油画创作。我眺望着窗外秋阳下粼粼耀亮的河面,谈及他正着手准备创作的当代都市女性系列油画作品《海上·花事》时,说到了中国文人常常怀存的悲悯情怀,顺便又问起了他祖父潘伯鹰先生当年所留下的著作和那些可能散逸的文字的事。

其实,这些事此前我也曾问过他。我倒并不为其他所想,只因为心中对那些被潮流渐渐湮没、却实在正是有思想、有人格魅力的老辈文化人发生的兴趣和敬仰罢了。这些老辈文化人留下的著作文字,何尝不是我们在这个匆忙、慌乱时代生活的后辈们所需要的文脉承载与文化发扬呢?!潘伯鹰先生实实在在就是那些老辈文人中的佼佼者之一,作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和书画艺术鉴赏大家,因为过世较早(1966年5月在上海因病去世,终年63岁),却不太为现在的后辈们所知晓。

随着传统中国书画艺术的复兴,以及近年来开始的打捞“民国文化”现象的发生,被誉为“海派十大书法家之一的”书法集《海派代表书法家系列作品集·潘伯鹰》和潘伯鹰诗集《玄隐庐诗》先后出版了,然而当下的读者却未必真正能了解,并知晓他的许多文章和学术思想,尤其是通过他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所留下的那些性情文字,可以着实感知他们这一辈文人的文采风流与跌宕人生的事迹。

工作室的空气中,充满了油画颜料味,窗外的河水渐渐上涨了,河面反射的光芒也越来越强烈。小潘忽然说道,他胞妹潘敏那里好像还有些当年从祖父胶州路寓所获得的文本资料,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他去国数十年了,有些事大多都忘了,但有些事好像就在昨天。记忆是不是靠得住,也许冥冥中自有它的定数吧。

过了些日子,又是一个午后时分,我们在初秋的阳光下喝茶、聊天。小潘忽然跟我说,他妹妹手里的那包东西找到了,请我看看。说着,他转身走入另一个房间。不一会,他拿出一个包裹递给我。我接过,打开一看,竟是几册二十世纪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的黑色硬面抄和一厚叠剪报的复印件。展读之下,不禁欢喜莫名,这些都是发表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内报刊,以及潘伯鹰夫人张荷君收集、复印在海外报刊发表的随笔文字,大概不下数十万字。内容有记事记人,有谈文论艺以及书画欣赏等。

即刻电话联系熟悉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朱菁。朱菁听闻有这么一个出版题材,兴致甚高,当即从西郊的住处赶来虹口察看。

研究上海史出身的朱菁看到这包珍贵的文献后,职业的敏感让她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她将这包文献材料携回,仔细阅读,并向社里汇报了这个选题。得到了一向重视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著作出版,以传播文化思想为己任的出版社领导的支持。由此,朱菁开始进入这些凌乱散佚的繁体字文献的整理和编辑,不断与我和小潘商讨这套作品的出版,包括对书中文字、照片的历史核实,以及书的版式设计和书名的定位、册数等。从当初发掘这批文献,到今日终于能够成书出版的两年里,朱菁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每当我说起她为此付出的辛劳时,她似乎也很享受地与一个文化名人的对话,只是浅浅一笑,这实在是值得我们应该记下的一笔。

当然,潘伯鹰先生的散佚文字还有很多,因为种种缘由,编者尚未完全收罗,其实也不可能完全的,只是尽可能地收集起来,故而命名此套书为《潘伯鹰文存》,“文存”而非“文集”,其意在此焉。尚俟有不断发现的潘伯鹰先生佚文,待再编时收入。

《潘伯鹰文存》以论人记事的《小沧桑记》为第一册,收录了潘伯鹰先生游于艺文所交往的人物,多为当时俊彦,以文人墨客,书画家为最,四十多篇随笔,或以艺叙事,或以文道人,篇幅不大,却颇为生动。《潘伯鹰手写章行严诗翰》一文有云“所谓作别后相思之资,竟成为小桑沧。”以潘先生的知世论人,虽属当时所记,作为文化传承的“相思之资”,实在也是可以欣然的。第二册《艺海夕尝录》,是取书中篇名“艺海夕尝录”名之。本册乃潘伯鹰先生作为著名书画家的谈艺录,多有精彩之语,既有对当时书画名家之点评,也有对艺术史上名家作品的赏析,颇有可读性。因潘先生本身也是现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所以本书中论及书法,或专论者颇多。第三册《北平行》,都是潘伯鹰先生于1949年2月作为“和谈”秘书长随和谈代表团,由港飞往北平,在和谈期间忙里偷闲所写北平风情的文字,其中也有其对早年在北平生活过的风物回忆。第四册《冥行者独语》,乃是潘伯鹰先生抗战入川,四十年代客居“陪都”重庆写下的世情人生、哲理感悟短文,包括另一专栏《中边录》的文章,皆短小精悍。最后,第五册《中国书法简论》。《中国书法简论》问世后,受益者甚广,当今书坛有成就者皆受之影响,上海为最。且此书198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重版后,三十多年过去,未见新版,此次所取的是由潘伯鹰先生生前手校1962年上海初版排印本,故而弥足珍贵。

《潘伯鹰文存》出版在即,作为这套书的责任编辑朱菁,让我写个“编者的话”在前。若说是“编者的话”,我实在惭愧难当,只能零零碎碎地写下这些文字,权作读者展读这套书前的絮话,讲讲这套书的来历罢了。

朱来扣

2013年6月23日于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