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悔人生路

无悔人生路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军南下到达该地区,实际上像是钻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大小战斗不断,红军伤亡严重。会宁会师后,李成发所在红四军被一分为二,主力2万多人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向河西走廊地区进军。在这次战役中,有34名红军战士长眠在了同心大地。韦州镇战役后不久,李成发亲自参加了豫海回族自治县的成立大会,成为这一历史事件宁夏现健在的几名见证人之一。

在西吉县城东北角一间普通的民房中,生活着一位头发花白、腰板硬朗、川音浓重的老人,他就是曾经历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李成发。

报名参军

四川省东北角的川陕交界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通江。1913年,李成发就出生在通江河畔的瓦石镇。3岁时,母亲得病去世。贫病交加的煎熬中,李成发与父亲相依为命,在一位远房姑姑的不时接济下,李成发慢慢长大。

19岁时,家乡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件事:说这里来了一支共产党的部队,“打土豪,分田地”,专为老百姓谋生计,许多年轻人都参了军。受好奇心的驱使,李成发瞒着家人,跑到部队报了名,成了红四方面军警务营一名小号兵。

两过草地

参军前两年,部队主要活动在川东北通江、达川、巴中一带,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春节刚过,首长忽然命令部队打点行装,准备干粮,开始向川西方向转移。后来,李成发才知道这就是红四军长征的开始。

背着简单的行装,依靠简陋的武器和人均少量的弹药,战士们风里来雨里去,忍着饥寒交迫的折磨,边打仗,边行军,长途跋涉3个多月,初夏时来到了懋功(今小金),与红二军会合,然后一同北上。

北上途中,部队的处境极其危险。东西南三面都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等于是敌人把红军往草地里逼,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里。部队不但缺衣少药,更缺粮草。进入草地,一步走错,就有生命危险。没有粮食吃,战士们就啃草根,吃累死、饿死的战马。靠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李成发终于随部队走出了草地,于1935年盛夏到达川北巴西地区。

北上过草地,部队伤亡极大,光是李成发所在的警务营就有将近一半的战士或在战斗中牺牲,或被草地夺去了生命。李成发为自己能够走出草地而深感欣慰,也为牺牲的战友深切哀悼。

经过3个多月的休整,战士们的情绪恢复了稳定,健康状况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个个信心百倍,决心随主力部队北上,一同完成民族解放大业。

但就在这时,警务营和其他部队一样,接到了沿原路返回,向川南进军的命令。也就是说,部队不得不再过一次草地。

面对命令,李成发和他的战友们实在想不通。但军令如山,谁又能改变得了呢!

部队开拔的那天早晨,天空灰暗阴沉。李成发和战友们默默地收拾行装,默默地集合整队、出发,谁也说不清楚前面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

第一次过草地毕竟是盛夏,雨虽多,但阳光充足,淋湿的衣裤过不了多久就会被烤干。而再过草地已是深秋,淫雨绵绵。衣裤沾在身上,十天半月不见干,阴冷潮湿,寒气砭骨。幸好李成发身体素质好,一路挺了过来。

转战川西

天泉、芦山地区,是川中富庶之地,川军兵力集中。红军南下到达该地区,实际上像是钻进了敌人的包围圈,大小战斗不断,红军伤亡严重。红四军各营团虽有几次大的胜利,但仍然无力扭转处处被动的局面。经过4个多月的苦苦挣扎,最后只得撤离天泉、芦山地区,向川西甘孜地区进军。

在进军途中,李成发被提拔为司号长。

出发前,部队首长深入连队反复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要求大家要有经受住各种考验的决心。李成发和战友们私下还嘀咕:草地我们都过来了,还怕什么困难。但当他们踏上西去路时,才真正体会到了前进途中的困难之多、之大。

向西进军要跨过的第一道天堑就是大渡河。大渡河两岸峭壁万仞,水流湍急。当年石达开的部队欲过大渡河西进,就因河窄水急,无法渡过导致全军覆没。李成发和战友们来到河边时,还能看到当年石达开部队人马的尸骸及锈迹斑斑的刀枪。面对湍急的河流和铁索桥头敌人碉堡中喷射出的火舌,红军勇士奋力冲杀,用生命开出了一条血路,保证了大部队的顺利通过。

横亘在部队面前的还有大雪山。大雪山主峰七千余米,山上常年积雪不化。上山时,正是三四月份,天上雪花纷飞,地上无路可寻,稍不留神,就会滑下万丈深渊。更可怕的是爬山时,谁也不敢停留片刻,只要停下,就有被酷寒夺去生命的危险。克服了难以言说的困难,李成发遍体冻伤,爬过了大雪山,随部队来到了川西北人迹罕至的甘孜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第二方面军会合,沿雅砻江北岸西行,到达青海玉树地区后折而往东,又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于1936年10月,终于在甘肃会宁与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一进同心

会宁会师后,李成发所在红四军被一分为二,主力2万多人组成西路军西渡黄河,向河西走廊地区进军。最后,只有800多人幸存并回到了陕北。而李成发等人则留了下来,随部队东进,翻过六盘山,第一次来到了同心。

初到同心,有两件事给李成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韦州镇是当时同心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是通往延边地区的必经之地。1936年9月,红一方面军15路军78师223团为攻占韦州镇,在韦州镇北上甘沟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李成发随增援部队参加了这次战役。经过几天几夜的拼杀,终于打下了韦州镇。在这次战役中,有34名红军战士长眠在了同心大地。

韦州镇战役后不久,李成发亲自参加了豫海回族自治县的成立大会,成为这一历史事件宁夏现健在的几名见证人之一。

1936年年底,李成发随部队正准备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时,“西安事变”发生。李成发随部队经定边、庆阳,奔赴潼关,担负了协助张学良、杨虎城部队转运武器、加强西安防务的任务。

从1936年到1949年,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李成发仍以司号长的身份,随部队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转战南北,浴血沙场,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1949年10月,在共和国诞生的喜庆锣鼓声中,李成发夙愿得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再进同心

1952年,受组织选派,李成发来到宁夏(当时属甘肃管辖)军区军干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官。1956年年底,李成发从军干校转业,第二次来到了同心,成为了同心建设大军中的一员。

再次踏上同心的土地,李成发经受住了又一次严峻的考验。

干旱缺水是同心最大的困难。当时的同心,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摆着几口大缸,期盼天降甘霖,以备生活生产用水。同来的许多人经受不住“在家乡只知道缺衣穿,缺粮吃,哪还听说缺水喝”这一严酷现实的折磨,相继离开了同心。而李成发却留了下来。

起初,李成发在同心县民政科、组织部工作,后担任过同心县监察委员会书记。

在同心工作的几十年中,李成发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处处为群众着想。每次下乡工作,他都坚持到群众家中吃派饭,付现钱,别人求他办事送来的礼物他都一律拒收,还曾多次将调资指标让给了别人,表现出了一位老红军、老党员的高风亮节。

离休后,李成发与老伴相濡以沫,愉快地安度晚年。

采访结束时,这位已88岁高龄的老红军意味深长地说:“现实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相信党和人民一定能够解决好,一定能够把国家治理好。”

(原载于《党风建设》2001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