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奉献无悔人生

奉献无悔人生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奉献无悔人生_记榆树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榆树市博物馆馆长崔玉国_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与各地实践探索在榆树市有这样一位人,有人叫他“小平头”,有人叫他“崔三哥”,有人叫他“崔破烂”,还有人叫他“三张罗”。他就是榆树市博物馆馆长崔玉国。多次被评为榆树市文体系统先进工作者,榆树市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榆树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长春市文物安全保卫先进个人等荣誉。

榆树市委政策研究室 曹凤吉 张文强

在榆树市有这样一位人,有人叫他“小平头”,有人叫他“崔三哥”,有人叫他“崔破烂”,还有人叫他“三张罗”。这些称呼,从字面上看似有不恭,内涵却是人们对他多年来从事文博工作的褒扬。他就是榆树市博物馆馆长崔玉国。

崔玉国同志,中共党员,军人出身。多年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对文博事业,倾注了大量汗水,无怨无悔地把青春献给了基层文物事业,赢得了赞誉。多次被评为榆树市文体系统先进工作者,榆树市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榆树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长春市文物保护工作先进工作者,长春市文物安全保卫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文物卫士硬脊梁

崔玉国同志从军队干部岗位转业到地方,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气质,一抹军人式的平头和利落的着装,透着刚毅、干练和一丝不苟的作风。在榆树市各乡镇和文物爱好者中,一提起“小平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这人煞实、硬气、能干、敬业。人们所以这样评价他,这还得从九下青山、三上长春追缴文物和几次打击文物犯罪说起。

2003年春,崔玉国接到文体局局长的一纸批文,榆树市青山农民拉土发现文物,速去调查。崔玉国立即与榆树市公安局内保科取得了联系并组成调查组,赶往青山乡岳家村前太平屯。当时正值“非典”时期,也是水田大棚育苗春耕整地、播种大忙季节,走访群众非常难找人。崔玉国就带领调查组人员冒着“非典”传染的危险,起早贪黑到农家、进育苗大棚、串横垅地、上坡下岭地跑。见人就问,见人就拿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念上一段。乡下田间小路车不能通行,就步行。有时从南地跑到北地,从东地跑到西地,一上午在野地里跑了三、四十里地,也找不到几个知情人。累了就在田间沟边坐下边休息边研究,饿了就到附近小卖店买瓶水啃面包。在当地乡政府和派出所的密切配合下,经过6天的艰苦调查。一下青山探宝,终于摸清了两位农民拉土挖到文物的事实,并收缴金代平底铁锅一只。为了趁热打铁,收回国宝,调查组决定二下青山智取国宝。崔玉国顾不及休息,就带领调查组二下青山。崔玉国兵分两路,一路把已摸清的当事人带到派出所进行询问,一路到心存疑虑的当事人家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宣传攻心。经过科学布置、耐心宣传和攻心教育,历时半个月斗智斗法,崔玉国二下青山取得了可喜成果,收缴八百多年前窖藏金代文物17件。并且还了解到,有四件文物已经转移到了长春。5月26日得到这个情况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此时,崔玉国他们已经整整一天没吃饭,早晨出发时喝的那点稀粥,早已随尿道流失殆尽了,个个是饥肠辘辘。为了不贻误战机,崔玉国当即在路边小卖部买了水和面包扔到车上,就带领调查组迎着落日的余晖从青山向长春进发。揭开了三上长春的序幕。

从青山乡到长春有六百来里路,崔玉国他们一路疾驶,到长春已经是夜里十点来钟了。他们根据当事人提供的地址,在长春进行搜索。然而,偌大的长春要找到仅凭当事人提供的姓而名不详,又是深夜,谈何容易。由于当事人提供的地址不明确,一直到次日凌晨,毫无结果。找当地派出所协查,又无准确名字。只好连夜返回榆树,一上长春一无所获。崔玉国带领调查组,马不停蹄,三下青山追缴国宝。通过智斗,得到国宝在长春的确切位置及具体人的姓名,当即二上长春追宝。由于当事人拒不承认,又不配合,二下长春又告无功而返。当即又马不停蹄返回青山乡,进一步顺线索挖掘情况后,又返往长春。三下长春,在确凿的证据面前和长春公安局、街道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终于取回了4件八百年前的金代国宝。崔玉国带领专案组九下青山三上长春,经过四十多天的昼夜奋战,行程四五千公里,终于追回了22件文物。经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全部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其中一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9年秋,崔玉国接到案情,一伙文物盗窃分子利用金属探测仪器探测盗挖文物。崔玉国立即带领公安局内保科干警赶赴现场。当时文物盗窃分子六七个人,有的手持铁锹,有的手拿探测仪,匪气嚣张。当执法人员收缴作案工具时,两个盗窃分子竟然与执法人员撕扯起来。崔玉国见状,大喝“住手”! 有的开始向崔玉国使威,有的窃问:那个小平头是干啥的,崔玉国明知有可能被报复的危险,大声说,我叫崔玉国,是博物馆馆长,家就住榆树街里,咋的,想整事呀?盗窃分子得知崔玉国是特种兵出身,又见他干练豪气十足,吓得都退了回去。老老实实地接受处理。这次打击文物犯罪,收缴非法盗窃金代珍贵文物45件。

多年来,崔玉国先后带领公安、文物执法人员打击文物犯罪十几次,收缴文物80余件。经权威专家鉴定,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件,三级以上文物25件。在文物执法中崔玉国做出了突出贡献,“崔小平头”的绰号也传开了。

二、干起工作拼三郎

崔玉国在榆树,熟悉他的人,无论年龄比他大小,无论职位比他高低,都称他“崔三哥”。其实,这个称呼是缘于一次领导说,崔玉国干啥都像拼命三郎,有人就称他拼命三郎。后来,人们感觉有些不恭,就把“郎”改为“哥”了。“崔三哥”,是人们对他干工作劲头的褒扬和肯定。

榆树市共有田野不可移动文物240多处。其中,省级重点保护文物5处,长春市重点保护文物15处,榆树市重点保护文物22处,上报待批省、长春市、榆树市重点文物78处。管理这些野外文物,崔玉国可是费了不少心、吃了不少苦。这些文物分布在榆树市28个乡(镇、街),388个行政村的4722平方公里土地上。每年春秋两季,崔玉国都带领博物馆的业务人员深入保护现场进行详细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一年秋季,崔玉国带领博物馆业务人员在榆树市原双井乡城子村,更换辽金古城保护标牌。在卸车时,三千多斤重的石质标牌,把雇来的民工手指砸断了。崔玉国当即把自己兜里的6800多元钱掏了出来,组织车辆和护送人员把伤员送往榆树市医院抢救。然后带领余下人员,冒着秋雨亲自挖坑、灌砂浆。再卸车时,崔玉国就先布置分工,自己亲自抬有挤手碰腿危险的地方。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收工时崔玉国一行人满身泥巴像灌汤鸡。不知情人问,那个浑身是泥,大伙叫“三哥”的人是干啥的。得知是博物馆长,那个人说,我还以为是包这个活领头的呢。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每次分组下乡田野踏察。行前崔玉国都精心安排,向普查队员交代安全等事项。每次都是把交通不便等困难最大的普查任务留给自己带领的普查小组。2008年春,正值桃花汛期间,崔玉国与两名同志去榆树市周家油坊古人类遗址,崔玉国不慎掉进了沟里,顿时雪水湿透了下半身。崔玉国索性就站在雪水里,把另两名同志抱过沟,上岸后,雪水顺着裤腿哗哗的淌。看到崔玉国湿成这样,两名随行人员都建议返回,改天再去。崔玉国眼珠子一瞪说,裤子湿了算啥,当兵打仗腿要受伤就擎等着当俘虏呀。他们找个背风向阳处,帮助崔玉国脱下裤子,拧巴拧巴穿上,又继续向文物点走去。崔玉国硬是穿着湿漉漉沉甸甸的裤子走完了十来里田间小道和横垄地,完成了这个点的实地踏查任务。在返回的车上,他冻得嘴唇青紫。连日劳累加上这一冻,当天夜里发了高烧。第二天,他早早去诊所打个“吊瓶”,上班后兜里揣着感冒退烧药,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在榆树,就连六十多岁的老农,也叫崔玉国三哥。2009年秋天,在下乡调查一口古井时,崔玉国打听到一位老农可能对古井知情。几经周折,找到老农时,老农拉水稻的马车翻在地里。倔强的老农正在急气头上,没好气地扔出一句话,哪有闲工夫搭理你们,崔玉国并不生气。带领调查人员帮助老农把稻子卸下车,捆好又帮老农装上车,马车拉着水稻走后,崔玉国又帮助老农修路,边修路边套近乎。二十几米路修好后快近中午时分。为了不误农活,崔玉国自掏腰包打发人到屯里小卖店买了简单的熟食和小烧酒,到老农家边喝边唠,老农非常感动。老农见随行人员都叫他三哥,也一口一个三哥地叫了起来。仅仅利用一个午休时间,就了解到很多关于古井的情况。行前一盘问,老农已经57岁了,大崔玉国三岁。由此可见,崔玉国在工作、在事业中的人格魅力

三、恪尽职守穷无悔

在榆树市文学艺术界,有人给崔玉国题了两副对联。其一:拥破砖碎瓦锈铜皆举国倾城之宝,操秦皇汉武古今凡历朝千年之心;其二:伯都小城邑藏真国宝名国宝胜似秦砖汉瓦,舍内大管家操管宝心护宝心堪比楚人卞和。这事传到崔玉国爱人那里,其妻嗔说,大伙也抬高他了,要我说,他就是个“崔破烂”,他见到破烂就捡。现时,人们都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包”,以备装手机、通讯录之用。崔玉国也有个包,内装之物却决然不同。装的都是随时捡到的破瓦片、碎瓷片。一次在调查榆树市团山子日伪时期铁路遗址时,他在一处日伪遗留火车站水塔里捡到的破螺丝、破铁钉、破瓦片,还有路上捡到的布纹瓦片,就装满了鼓鼓一包。

在人们眼里,崔玉国关注的都是些人们看不上眼的破烂。一次下乡,在荒野的路边,崔玉国突然叫停车。下车后,崔玉国直奔路边水沟的一块大石头而去,连鞋子都没脱,跳进水沟在大石头周围比划起来,众人愕然。他比划完了,对众人说,这是古人榨油用的石碾子,并记下了地址以备日后收集留下资料,依依不舍离开了石碾。随行人员在,车里奚落说,一块破石头,就让你这样? 崔玉国认真地说,这些破玩意可不好找,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

人们聚会临别或见面分手,都习惯说一句,以后有事吱声。每当友人这样寒暄时,他都会认真地说,我还真有事需要你帮忙,留点意,那块有过去的破大铁车、破花轱辘车、石碾子,告诉我一声。友人多半回答是,上哪给你找那些破玩意去。崔玉国却极为严肃地说,那可不是破玩意,我的农业博物馆里就是缺这些宝贝。崔玉国下乡或有空闲时,经常往废品收购站跑,以图发现点有价值的文物。通过类似的方式,崔玉国收集好几件极有价值的文物。

榆树市博物馆是榆树市属事业单位,经费十分有限,每年当地财政拨付的经费扣去人员工资就所剩无几了,连取暖用煤都无法保障,办公经费就更是寥寥无几。在当前市场经济时代,缺钱万事难。然而,崔玉国在博物馆岗位上“守着国宝没饭吃”却无怨无悔。有时遇到紧急任务,就自掏腰包垫付或者托关系求朋友赊欠,再难也想办法把事情办了。2008年春,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安排,急需下乡进行田野勘察。可是财政下拨的文物普查经费迟迟没到位,崔玉国心急如焚。一天,两天,崔玉国终于熬不住了。在朋友处借来5000元钱,又打电话找到劳保商店的朋友帮忙,连借带赊,为下乡普查队员购买了普查工具和野外作业劳保用品,确保按方案安排时间及时进行野外普查作业,完成了当年野外普查任务。

榆树市博物馆没迁址重建前,为了节约经费,自烧小锅炉取暖。每年财政拨付的取暖费,连设备检修、锅炉工工资都不够。每到取暖期,崔玉国为了取暖经费急的直搓搓脚。跑燃料公司、求煤炭销售业户,磕头作揖求亲讨友借钱赊煤,七拼八凑地解决取暖问题。

2010年夏天,榆树市区街道施工,发现了日本昭和十八年(1943年),在榆树修的建国神社石质神门巨柱。当时挖掘没经费,雇吊车没钱。崔玉国万般无奈,硬着头皮,找到本单位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陆广仁。在崔玉国精神感召下,陆广仁表示,我虽然在博物馆下岗,但是单位有困难我不能袖手旁观。陆广仁帮助联系、讲价租用吊车和运输车辆,借给发掘经费,帮助雇农民工挖掘,圆满完成了现场抢救挖掘工作,使具有日本鬼子侵华罪证意义,直径55公分粗6米长两根大石柱运到博物馆指定地点保护起来。

崔玉国是军人出身,既有军人的刚毅性格,又有不低头哈腰的气质。为了个人的事情,他从不求人,为了博物馆的事业,他却成了另一个人。这些年来,崔玉国为博物馆借钱、赊欠取暖费和自掏腰包垫付应急资金等达十多万元,相当于他四年没拿工资。有人问崔玉国,和你一起当兵有的已经是校级军官了,有的已经是师、旅级干部了,同龄人中有的已是腰缠万贯,有的也是处、局级领导了。你还是这么穷酸挺着,干点啥不比这强。崔玉国却认真地回答,既然深一脚浅一脚进到这行了,再穷酸也得干,当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撞钟就得撞出个响来。这就是崔玉国精神。崔玉国精神也深深感动着榆树博物馆的员工,全馆员工在工作中从不讲待遇,从不讲困难。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下乡野外作业从不讲劳保条件和补贴。馆里没钱就自己掏钱坐公共汽车下乡,全体员工多年没领过下乡补助费。2009年春末夏初,馆内主要业务干部刘建宁带领一组普查队员下乡野外勘察作业,由于出发匆忙,换衣服时忘了带钱。他带领队员一直干到下午两点多钟,还继续在横垄地来回穿行。崔玉国得知这一情况后,在电话里把刘建宁一顿“骂”。当即电话联系了当地乡政府安排吃饭。普查小组到达乡政府吃饭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了。这就是崔玉国以身作则带出来的文物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

四、开拓进取放眼亮

崔玉国干工作,不管遇到啥困难,都难不住他,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干着当前的,想着长远的,明知困难重重,也去“张罗”,也去拼,也去闯。这就是多年部队干部生涯练就的军人特征。

榆树市原博物馆,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由农业展览馆改建的,无论馆址还是馆内展厅布局都不适应现代博物馆发展。加之年久失修,五层楼层层破烂不堪。尤其是顶楼,防雨层严重损坏,年年雨季就用塑料布把文物盖起来,用脸盆接水。晴天,再打开窗子晾晒除湿。既不符合文物保管条件,也不适应文物展出利用格局。崔玉国就开始张罗起来了,他求朋友和相关人员搞调查报告,跑省、长春市文物主管部门汇报情况,不辞辛苦地为改善文物保管条件到处张罗奔走呼吁。从2003年到2007年为了榆树博物馆异地重建,先后写调查报告5篇,写汇报材料8篇,写可行性论证3篇,写呈请报告6篇,这些材料加起来长达十好几万字。崔玉国还先后邀请榆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相关领导到博物馆视察9次。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了解到博物馆情况后,深情地对崔玉国说:“没想到你们博物馆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干了这么多事情,真是愧对你们了”。并且当即批示市长:博物馆的经费问题请尽快解决。榆树市市长王立学按照李国强书记的批示,为博物馆解决了部分应急经费。而且召开市长专题会议,研究博物馆异地重建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崔玉国多方努力和张罗奔走,榆树市博物馆终于迎来了异地重建的曙光。2007年,榆树市政府决定,通过置换的方法异地重建,并纳入榆树市文体活动中心区建设。这一决定的到来,不知道凝聚了崔玉国多少心血和汗水。

有人说,崔玉国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也有人说崔玉国“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也有人说,崔玉国干啥都不知足,就是个张罗的命。这些话褒贬且不论,崔玉国对事业的发展确实有战略眼光。在博物馆通过置换异地重建的决定下来后,崔玉国又在考虑另一个问题。他广泛查阅资料,综合全国各地博物馆情况,根据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建设农业博物馆的想法。大胆提出,建设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第一座县级农业博物馆。这个构想一出台,就引起吉林省乃至东北三省一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界上下的强烈反响,多数认为,这一构想大胆超前,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性的想法。还有人怀疑,就榆树县级市的能力,能否承担这一重担。在榆树市委书记李国强的支持下,榆树农业博物馆纳入了榆树市博物馆异地重建总体规划。榆树市政府也非常关注农业博物馆建设。市长王立学多次现场办公,帮助研究具体问题、提出榆树农业博物馆设计建议,并且把建设农业博物馆预算纳入榆树市博物馆异地重建中统筹考虑。通过崔玉国的奔走张罗,榆树农业博物馆与榆树市博物馆同步建设。到2009年9月份,榆树农业博物馆终于建成,榆树农业博物馆占地900m2、建筑面积2000m2、室内3个展厅,全部落成投入使用。室外展区建有一个展廊、一个展棚列为续建工程。吉林省文物局以《吉文物字【2010】101号文件》批复命名“吉林农业博物馆”,这是全国唯一一处县(市)级农业博物馆。至此,吉林省文物保护工作又扩展到了一个新领域,农业文物保护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吉林省和长春市文物界,凡是认识崔玉国的人,都认为他能“异想天开”,都认为他有开拓眼光,也有人认为他有闯的精神。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崔玉国就整出了三个亮点。一是借助“三普”在榆树市建立了市、乡(镇)、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二是借助“三普”采取现场培训的方式,在全市培训了500多名乡、村兼职文物保护员,在普查野外作业时,把乡(镇)文体站长和村组干部带上,边普查边结合实际培训,使文物普查大众参与。三是建立了“先保后批”的文物保护办法。对“三普”中新发现的野外不可移动保护文物,先交由所在地乡(镇)保护起来,再逐级上报,待批复定级后再设立标志。长春市文物管理部门一位原领导说,崔玉国有点子能张罗,这话不假。近年来,崔玉国为使“死”文物“活”起来,得到充分利用。他先后与吉林省电视台、《吉林日报》、《长春晚报》等媒体联系,拍摄了《文物追缴》、《远古榆树人》等专题片和《千古沧桑话榆树》、《榆树人的变迁》等专题片或专题文章。今年,又联系榆树市电视台推出了系列节目《走进榆树》宣传榆树市历史,展示榆树厚重古今文化。使文物得到了有效利用,使榆树知名度得到推介。2008年,榆树被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文物局推荐为全省六个文物大市(县)榜首。

五、最后的哨音

嘀! 哨响球落。榆树市全民运动会篮球赛进入最后决赛的关键一场。只见一位小平头、运动背心边缘处偶尔露出贴在前后胸风湿膏的裁判员在开球。他就是总裁判长崔玉国,这场极其关键的篮球决赛,是崔玉国生前最后一场担任主裁判,这场赛事收金一笛,是崔玉国生前作为篮球裁判最后一场哨声。

崔玉国,长春地区为数不多的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之一。他十分热爱群众体育事业,每年榆树市篮球赛事,他都担任总裁判长一职。这次,榆树市全民运动会篮球赛的总裁判长,更是非他莫属。

这时的崔玉国,已经是一位癌症晚期的危重病人了。或许,他自己也深知自己的时日不长了。在2011年初,他就经常与家人说,前后胸闷、胀痛,也经常与友人谈起自己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流露出有很多事没做到位的遗憾之感。只是只字不透露癌症实情。

在篮球赛场上,他头顶烈日,从前场到后场,从一端到另一端来回跑着、吹着哨子、打着标准手势。只一节下来,他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顺手掏出几片去痛片扔进嘴里,继续下一节裁判。这些天,他口袋里经常装着止痛膏、去痛片等止痛药物忙碌着总裁判长的事。每天比赛结束,就当作感冒发烧,到附近诊所去打消炎针,从没耽误赛事。八十多场篮球赛事,场场都赛前召开裁判员碰头会,介绍每个球队的赛风、技术和特性等情况,叮嘱每场裁判注意事项。赛后,对每位裁判员进行细致地讲评。由于他的精心组织、公正裁判,确保了榆树市2011年度全民运动会篮球赛顺利结束。

这些年来,崔玉国为榆树市群众业余体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每年的全市篮球赛,都由他来组织实施,即当“总赛长”,又当总裁判长,每遇到关键情况,崔玉国一出头,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有一年,榆树市举办机关篮球赛,在半决赛时,场上就出现了几起不愉快的事情。崔玉国审时度势,和文体局主管赛事领导几次召集各球队领队会议。在每场裁判时,精心组织,每到关键对手相逢,新自下场裁判。赛后,深入到相关球队去勾通、讲解裁判规则,循循利导,“化干戈为玉帛”,使每年的篮球赛都能顺利、圆满进行。

2011年6月23日,榆树市全民运动会篮球赛圆满结束后,文体局主要领导要崔玉国马上去医院检查检查身体。他又照例到诊所,让医生好好给看看,医生认真检查后,感到情况不乐观,极力建议他到大医院去详细检查一下。在榆树市医院,经过X光、B超、CT检查后,医生大吃一惊,不谨脱口而出“都这样了,还能在篮球场上当裁判”。当即开出转院治疗手续,建议立即转往长春大医院治疗。第二天在家属、亲友的督促下,到吉林省肿瘤医院住院,医生全面检查后得出结论:癌症晚期,无手术意义,最长能维持两至三个月生命期,建议家属保守治疗,实际上就是等死了。住院几天,崔玉国通过家属、亲友、医护人员、病友的神态、窃语中,结合自己身体感觉,感到自己的病不一般。他乘医护人员不注意溜进医生办公室,翻看了自己的病例,虽然看不懂各类体征符号,但“腹腔肿瘤广泛性转移”这行字,崔玉国清清楚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生命期限。他开始与家属、亲友互相隐瞒各揣心腹事了,展开了他生命最后的博弈。

七月上旬,崔玉国坚持要出院,说回榆树有事要处理。家属、亲友拗不过他,办理临时出院手续。回到榆树,他先到单位给博物馆的同志们开了个会,布置了馆内下半年工作。又找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刘建宁谈话,交接工作,并说自有病,需治疗一段时间,嘱托副馆长要负起全责以及下半年要干的几件事。甚至博物馆有几笔着急债务,也嘱托副馆长款到后偿还上。然后,到榆树市文体局分别和领导汇报了博物馆的工作和新博物馆需要完善的几个问题。据崔玉国妻子回忆说,他回来的那些天,从没在家里好好歇歇。不是跑文体局,就是到博物馆上班。儿子订婚好几年了,马上要结婚,他问也没问。就在又去住院前一天,崔玉国自己又到博物馆,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到处转转。透过他回家这些天的行为,人们不难看出,他是眷恋自己奋斗的事业,眷恋自己工作的地方。

崔玉国多年的部队生涯,使他练就了坚强、刚毅。七月中旬,他又住进了医院,他坚持要求手术。用他自己的话说,要死的明白,知道到底是啥病,就是治不好,也能多少给医生提供点研究资料。手术前,博物馆副馆长刘建宁带领馆里的7名同志去医院探望。崔玉国坐在病床上,听刘建宁副馆长汇报馆里的情况及崔玉国交代几件事的落实情况。崔玉国对文物普查数据整理等几个重点事项又详细地进行了询问。最后,崔玉国交代刘建宁副馆长说,自己准备住两三个月院,有两件事必须抓紧办,一是新博物馆安防和消防问题要抓紧编制可研报告,分别送交榆树市政府和吉林省、长春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二是博物馆对外开放问题,要抓紧与榆树市区中、小学联系,先对中、小学生进行试开放,积累经验。随去的同志听后,都不禁眼圈含泪,酸楚地暗自思忖,崔馆长呀,你都这样了,还为馆里的事操心。其实,崔玉国所说的他要住两三个月院,实际是想在自己两三个月极短的生命期限内,看到他所牵挂的几件事,都能落到实处。这些一桩桩、一件件事,又使崔玉国推迟一个多月手术治疗期。手术时,医生打开崔玉国腹腔,见到所有脏器都已被恶性肿瘤包粘在一起,已无法手术时,医生连连惋惜,说早已错过最佳手术期了。

公元二〇一一年七月廿七日,东方晨曦低垂,报晓的金鸡哀鸣。这天早晨6时,崔玉国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结束了他55年光辉的一生。榆树市文体局为他写的悼词这样给他盖棺:“崔玉国同志的一生是刻苦、勇敢、奉献、无私的一生。”“崔玉国同志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无论是在那个工作岗位上,总是一心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敬业爱岗,默默奉献。”“崔玉国为人中厚、襟怀坦白;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公而忘私,忠诚事业。”崔玉国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一个模范共产党员,是文物战线上的“标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