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贵的启蒙教育

珍贵的启蒙教育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进校到1937年夏天毕业,我在瓯江小学受了4年半的小学教育。这是名副其实的启蒙教育,为我一生的处世、为人和治学,定下了非常宝贵的起点。当时正是日寇加紧对华侵略,中华民族濒临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整个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救亡的教育,既贯穿在课程学习之中,也体现在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之中。书中还附有许多动人心弦的照片,具体地显示出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气概。

珍贵的启蒙教育(1)

1933年春,我进入瓯江小学学习。当时我虚龄8岁,曾在一所私塾里读过两年,学了一些语文和算术,所以可以插班到二下。从进校到1937年夏天毕业,我在瓯江小学受了4年半的小学教育。这是名副其实的启蒙教育,为我一生的处世、为人和治学,定下了非常宝贵的起点。

瓯江小学是温州的一所高水平的学校,师资素质很高,对学生多方精心培育,学校学习风气很好,时隔60多年,许多往事,仍然历历在目。

当时正是日寇加紧对华侵略,中华民族濒临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整个学校都在对学生进行爱国救亡的教育,既贯穿在课程学习之中,也体现在各种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之中。在语文课、常识课中,都突出了中国100年来被侵略、受欺凌的情况,沈义箴老师等对这一段历史,作了详细和充满激情的讲解。我们当时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袁世凯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和“九一八”、“一二八”等等事件,都知道得非常清楚,大家都在思想上显得很早熟,迫切期望雪耻复仇、民族复兴。我高年级的语文课,是徐达之先生教的,他所选用的教本不是通常使用的教材,而是一本称为《给年少者》的文集,是由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的,内容大多取自进步作家的著作,呼吁团结抗日,呼吁人民奋起,对我们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书中还附有许多动人心弦的照片,具体地显示出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英勇气概。还有一幅关于前苏联儿童生活的照片,使我对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初步的良好印象。

学校每周有“周会”活动。星期六下午,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表演各种文娱节目,我在三年级时,也被安排参加演出了一个短剧,剧中有两人——忠哥和孝弟。写的是忠哥要为抗日而投笔从戎,他对孝弟讲了忠、孝不能两全的道理,临行前要孝弟照顾双亲。我演孝弟,演得很不成功,人家说我在台上背书,但这件事我一直牢记着。在周会上的许多节目,都很有教育意义,我记得有一个歌剧叫《面包》,写的是一位劳动妇女,她说她的小女儿“三岁没了爹,少照料,从来没有什么好衣穿,一天三餐难得吃个饱”。一天,她省下钱来,买了一点小面包,好让小女儿高兴高兴,忽然来了一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小乞丐,这位可敬的妈妈又教育她的小女儿要关心、同情更困苦的小朋友,把面包分给这位讨饭的小孩。这些节目都在潜移默化地教我们怎样做人。在周会上,经常唱起《五月的鲜花》、《锄头歌》、《开路先锋》、《拉犁歌》等歌颂革命烈士、鼓励自主自强、申述劳动人民苦难的歌曲,在我们的幼小的心灵中,激发起高尚的情操。

学校教给我们许多自然知识。我在进校以前,听家里大人说,打雷、闪电都是天神的威力,要拜菩萨、拜祖宗牌位求得他们的保佑。进了瓯江小学以后,懂得了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刮风、下雨、打雷、闪电都是自然现象,是大气和水的运动,是放电现象,从而破除了迷信,认识到人类要进步,就得掌握科学,发明新事物,从而立下了研究科学、从事发明的志向。学校的礼堂里,有许多格言,其中有一条是孙中山先生的话,说青少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我当时心目中的大事就是救国和科学发明。

我的数学兴趣,在小学里也开始萌芽,三年级时张竹钦先生教我们算术,其中有分数化循环小数,1/3可以写成0.33333…,1可以写成0.99999…,我感到很惊奇,这是我第一次遇到数学中的无限,知道应该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高年级的算术有许多应用题,如“鸡兔同笼”、“童子分桃”等等,每个问题都要动一番脑筋才能排出式子来,也颇不容易。当时有些“升学指导”之类的书,把每类问题列出一个公式,记住这些公式,就会列出算式了。但我不喜欢这样做,认为太零碎、太死记了。恰好我在哥哥的书橱里看到了中学的代数课本,便自己读了起来,然后知道这些问题都可以列成代数方程式求解,于是就用代数的方法做算术应用题。徐达之老师知道了,非常称赞,我对数学的兴趣又加了一层。

学校对好的学生有多种奖励。一个班级里挑选出一两名模范生,有特制的徽章,我们的班级里有樊承谋和我两人,可惜徽章早已不见了。另外,老师还让我和另一位同学(记得姓徐)并排坐在一张课桌旁,拍了一张照片,在学校的接待室里挂了至少两年。学校的放学也是很有意思的,只要天气允许,各年级的同学都在操场上集合,校长吴文瑛老师和各班级的老师都参加,一起唱着“一天容易,夕阳又西下,铃声报放学,欢天喜地转回家。日日相聚,暂别是一夜,先生们,再会吧!小朋友们,再会吧!”学生向老师鞠躬,老师回礼,充满着深厚的师生情谊。

【注释】

(1)此文刊载于《光明日报》,1997年5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