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前进道路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前进道路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郭沫若提议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担任校长20年,在办校方针、校风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主张和实践。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办学,坚持党的领导,继承抗大的优良传统,这是郭沫若自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日起就反复强调的。中国科技大学是在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通力支持下建成的。

郭沫若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前进道路(1)

1992年11月16日是中国科大首任校长郭沫若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中国科大的师生无限缅怀老校长的伟大业绩和高风亮节。郭沫若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教育家。郭沫若提议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担任校长20年,在办校方针、校风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主张和实践。建校35年来,我校广大师生不断继承和发展郭沫若校长的办学主张和实践,努力把中国科大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大学。

(一)

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办学,坚持党的领导,继承抗大的优良传统,这是郭沫若自担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之日起就反复强调的。他在亲自起草的首届学生开学典礼致词中明确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办校的根本原则:“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党的坚强领导是占第一位的一条大纲。校长、教员和全体同学都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谁也不能例外。”他强调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假使我们疏忽了思想教育,那我们就会犯错误,不仅学校办不出成果来,连已有的政治水平也可能降低,那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他告诫大家:“我们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因此,我们的学生不仅在科学技术上要有专长,而且在思想品质上也要端正。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工人阶级的红色专家。”他将中国科技大学的校风概括为“勤俭办学,艰苦朴素,红专并进,团结互助”,要求同学们坚决把抗大精神继承下来。

由于自建校初就形成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继承抗大精神,重视思想教育,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的优良传统,在我校毕业的2万余名学生中,绝大多数德才兼备,成为科学院各所和国家其他部门、单位的业务骨干,有3名毕业生已当选为学部委员(50岁以下学部委员全国共12名),有的还走上了重要领导岗位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改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同时,开展了广大师生参加的生动活泼的建校劳动、社会实践、评奖评优、法制教育、校纪教育及健康的文娱活动等,形成了广大师生重视公德、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校风的建设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建设来抓,使郭老倡导的优良校风代代相传,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为了继承和发扬郭老倡导的优良校风,1980年起,学校设立“郭沫若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献身科学事业,为实现祖国四化努力攀登科学高峰。迄今,已有11届217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这种荣誉。学校还设有张宗植奖学金、亿利达实验科学奖金等13种奖学金,以鼓励那些在相应领域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广大教职工言传身教,鼓励青年学生努力进取、献身祖国、献身科学。学校经过多年建设、环境幽雅、学术空气浓厚,学生勤奋学习的传统一直得以保持。学校还坚持从严治校,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开展创建优良班级、评选文明宿舍等活动,加强学风建设和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使道德文明、奋发向上在全校蔚然成风。

(二)

中国科技大学是在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通力支持下建成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办学方针的实施,改变了我国过去办教育的单一的传统模式,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先例。在郭沫若等人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群策群力,所系之间对口合作,有关研究所所长到校兼任系主任,许多著名科学家纷纷到校讲课和开展合作研究。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吴有训、马大猷、贝时璋、柳大纲、赵九章、钱三强等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亲自登台授课。华罗庚、柳大纲、施汝为直接主持了数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材审定工作。学校同科研机构的密切结合,既沟通了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术水平。学校还安排高年级学生到研究所参加科研工作和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利用科学院雄厚的指导力量和先进的实验设备等优势,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一些前沿学科和受到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而且活跃了学术思想。

在新的形势下,学校仍坚持科学院“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培养人才的方针。最近几年到校兼课的研究人员每年约200人,受聘兼职的有100多人,教师和所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科研工作,高年级学生继续到研究所参加科研工作和做毕业设计或论文。近几年又探索出新的所系结合形式:科技大学北京研究生院为科学院各所研究生上基础课,然后回到研究所做论文;合肥研究生院为各所代培研究生;学校每年召开各所教育部门负责人会议了解各所对人才的需求,优先选送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各所深造或工作;学校与上海、南京、合肥分院组成“三院一校”协作组,经常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加强横向协作、为国民经济多作贡献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与有关分院和所探索合作建立相应的培养研究生机构,使我校真正成为科学院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

科技大学的实践证明,“全院办校、所系结合”这一方针是我校赖以迅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方针,也是科学院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针。

目前,根据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们在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与大中型企业、高技术企业集团的紧密联系,鼓励与沿海及开发区的企业集团联合建设校外教学科研基地,联办“产、学、研联合体”,使人才培养、科研、开发工作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

理工分家,过分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而轻视基础理论教学,是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照搬前苏联模式的一大弊端。中国科技大学建校伊始,郭沫若召集系主任会议,讨论决定在专业设置上实行理工结合,向科学与技术更加紧密结合的理工科大学模式发展。鉴于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边缘学科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郭沫若决定不采取苏联物理工程学院的做法,而是首先注重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他主张从基础课抓起,因为基础科学是尖端科学的基础。只有把基础课学好,进入专业学习才有一定的根底。在讨论基础课课程设置时,郭沫若赞成除数、理、化外,学生一定要精通一至两门外语。当时国内许多大学还未这样做,而郭沫若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将外语列入基础课。从此,科技大学五年学制中用3年半时间讲授基础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些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毕业生具有基础宽厚扎实、视野开阔、适应性强和后劲足等优点。郭沫若要求全校学生“都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掌握尖端,而且要有深厚的基础、广博的知识、丰富多彩的技能”。除要求学生学好外语以至在高年级直接用外语讲课外,他还希望理工科学生也要重视中国语文的学习。

由于郭老的倡导,中国科大一贯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建校初期,严济慈、华罗庚、吴有训等著名科学家亲自讲授基础课和抓实验技能的训练。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我校很快就恢复并重建了全校基础课教研室,大力投资完善基础教学设备,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基础课。教研室经常进行观摩教学、交流经验、开展教学方法的探讨和研究,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及时渗透到基础教学内容中去。1980年以来,学校还陆续开设了《大学语文》、《科技写作》、《现代汉语》等课程。

学校在教学管理上既严格要求,又机动灵活,一切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出发。学校于1980年实行学分制,同时实行免修、选修、跳级和提前报考研究生等做法,使学生能充分挖掘学习的潜力。学校试行导师制,因材施教,对冒尖学生单独拟订培养计划,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还设立学生科研专项费用,开放一部分实验室供学生使用。

由于科技大学十分重视基础课教学和采取一系列比较灵活的措施,鼓励学生冒尖,七七级以来,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平均在60%以上,考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研究生)共219名,占全国总数的23.6%。在全国历届四级、六级英语考试中,我校成绩一直领先。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学生基础宽厚扎实、视野开阔、适应性强、“后劲”足、有较强的创造力,即使在毕业分配时专业不太对口,也可以尽快地适应新的领域。

(四)

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技大学时有两个十分重要的决策因素:尽快填补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空白和加速培养国家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

郭沫若等科技大学的创建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酝酿建立这所大学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针对中国在开发利用原子能和空间技术方面的学科空白、技术薄弱的现状而设立专业。当时设立的13个系41个专业,都是国内首次设立或少有的、薄弱的新兴技术学科专业。此后,在专业设置和更新方面,我校继续保持创办时期的思想。60年代,激光专业刚兴起不久,我校就设立了激光专业。70年代,等离子体物理学在国际上日益兴盛起来,我校很快就调集力量设置了等离子体专业。自1978年以来,陆续恢复和增设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科技管理和科技情报系、经济管理系和系统科学系等新兴技术学科与边缘学科,向科学与技术更加紧密结合的理工科大学模式发展。

科技大学始终把培养高质量的科技人才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我校毕业的学生在学科门类和质量上都适应了国家的需要,绝大多数已成为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例如,在我国研制原子弹、人造卫星和洲际火箭以及人工合成胰岛素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和超导研究中,都有科大的毕业生参加。

同时,学校也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按照教学、科研中心的建设目标,在搞好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显示出雄厚的实力。1989年,我校超导研究中心研制成功零电阻温度为132K的超导新材料,表明我校在超导研究中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力更生建立了可调万兆瓦激光器。1991年12月,同步辐射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鉴定和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这一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标志着我国加速器研制技术已跃入世界前列。1978年以来,学校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50多项。近年来,学校在继续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进行高技术跟踪并把主要研究力量转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调整了科研布局,大力加强科技开发工作,发展与大庆油田、中国石化总公司及宝钢等大、中型企业的全面合作关系,科研和开发工作不断发展。

(五)

中国科大具有学术气氛浓、年轻人才多的特点,这与郭沫若校长在创建初期倡导的民主作风是息息相关的。郭沫若提倡不同学派并存、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鸣,校内学术空气浓厚而活跃。

学校自1970年迁至合肥,客观情况促进了我校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学校坚持以党的“双百”方针指导教学科研,保持了学术流派纷呈、青年人才辈出的优良传统。学校领导明确指出:科大应成为年轻人才大显身手的舞台。学校放手让中、青年教师挑重担,让他们担任主讲教员或科研项目主持人,破格提拔年轻优秀的教师为副教授、教授,并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学习的机会,从而形成了一支基础扎实、年富力强、思想活跃、奋力拼搏的教师队伍,涌现了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目前,学校中教师占80%以上,190名正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1岁,低于其他重点大学5~7岁。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校在鼓励教师把事业的根扎在祖国大地的同时,支持教师面向世界,不断吸收国外最新成果。学校规定,留学归国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根据工作需要,条件许可,可以很快再次出国。我校先后派出教师1 000多人次到19个国家讲学、进修、访问,目前85%都已学成回国,并在教学、科研、管理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对我校教学内容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对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增强、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起到很大的作用。

(六)

郭沫若在科大建设中反复强调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创造,在大胆创造的风格中实事求是”,要求学生“不仅要创建校园,而且还要创建校风,将来还要创建学派”。正是在这种开拓创新思想指导下,中国科技大学问世后便以其独具特色的崭新风貌而跻身于著名高校之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努力培养高质量的优秀拔尖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学校从创办开始就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结合,教育与科研结合的思想,力求对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197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1978年创办少年班,至今已招生16期554人,毕业的390名学生中72%考取了国内外研究生,并有5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学校正总结经验,继续完善超常少年教育体系。本科生生源质量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本科生培养中,为了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和竞争能力,学校强调基础教学,坚持按系招生。从1985年起,开办了不分系科专业的“零零班”,同时设立主辅修和双学位制,培养复合型人才。1990年,又在非线性科学联合研究组基础上,从有关的系选拔优秀学生,举办“非线性科学高年级试点班”,从事跨学科培养,以立足国内,造就从事基础性研究的攻坚人才。1992年开始,学校又在数学、物理两个学科试行“四、二、三本科、硕士、博士分流培养制”,探索理科人才分流培养的新途径。

最近,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思想更加解放,精神更加振奋,全校上下正在讨论我校深入改革的方案,决心乘党的十四大的东风,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在教学、科研、开发、管理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作出新的成绩,迎接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

【注释】

(1)此文是我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纪念首任校长郭沫若百年诞辰大会上所作的演讲,内容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总结材料,由朱光华同志执笔写成初稿,由我修改定稿而成。刊于《中国高等教育》,1993年第二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