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阎老西”在克难坡干什么

“阎老西”在克难坡干什么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好的地名,“阎老西”现在不正是有难需克,希望逢凶化吉吗?因此日军制订了一个代号为“对伯工作”的诱降阎锡山的计划。1940年春夏间,阎锡山在吉县克难坡秘密会见日第一军代表大矢大佐和带路的汉奸白太冲,并派机要处副处长刘迪吉去太原。1940年11月第7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绥代表晋军与日第一军参谋长楠山秀吉少将在上述地点进行了会谈。这又比卫立煌出兵全面出击的9 月11日晚了14天。

阎锡山这时已是势衰力竭了。地盘只剩下晋西这一小块。军队,虽蒋介石慷慨地给了他4个集团军,即8个军(对中共,蒋只同意3个军又3个补充团)的编制,但晋西一地,人口只有这么多,粮饷只有这么多,又怎么能建起一支4个集团军的部队来呢?顶多六七万人而已。

但阎锡山毕竟是混了30余年的“土皇帝”,总有一些办法来逢凶化吉。

办法之一,就是选一块风水宝地来做复兴基地。巧得很,晋西有个县,叫吉县,吉县有个地方叫克难坡。多好的地名,“阎老西”现在不正是有难需克,希望逢凶化吉吗?

不知是哪位先生的建议,阎锡山果真把这个分省地图上也找不到名字的地方作为他的活动中心。

这种土办法当然只能在心理上起点作用,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实质性的问题还是要搞到钱和枪。

到哪里去搞钱和枪呢?

只有两个地方有,一个是蒋介石那里,一个是日本人那里。蒋介石是不会给他的,要给早就给了。所以又只有到日本人那里去“要”。

向日本人“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八路军的方法,“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阎锡山没有这个勇气,也没有这个能力。这样,就只剩下一条路——投降。

阎锡山一生,交替着使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抗强和屈服。

他反过清,反过北洋军阀,也反过蒋,又在“七七”事变前就打出了“守土抗战”的旗帜,并组织了绥远抗战,事变后又组织了著名的南口血战和忻口会战。

另一方面,他又屈服于北洋军阀,屈服于蒋介石,现在又开始屈服于日本人了。

但仅仅是屈服还得不到日本人的枪,要得到,就必须走汪精卫的路。

1930年中原大战时,汪精卫和阎锡山联合反蒋,汪精卫任“总裁”,阎锡山任“总司令”。汪精卫复职后,不忘阎锡山,保举他出任太原绥靖主任。

汪精卫叛国,举国怒骂。山西的各种抗日团体要求阎锡山领衔讨汪,阎说:“我个人从来没有用个人的名义去反对另外一个人”,拒绝在讨汪宣言上签字。还说:“汪先生不是当汉奸,只是政见不同而已。”“抗战与和平是个政治问题,不能说主张抗战就对,主张和平就不对。”

不要以为说这种话就很奇怪,1940年,中国的抗战已进入了第四年,但中国政府还没正式对日宣战呢!一直等到1941年7月美国同日本打起来了,蒋介石才气为之壮,痛痛快快地向日本宣战。

阎锡山虽没多大实力,但他是一个战区的司令长官,还是“三朝元老”,如能把他拉过来,汪伪政权的阵营就大多了。因此日军制订了一个代号为“对伯工作”的诱降阎锡山的计划。“历届第一军司令官、参谋长都热心努力开展该项工作。”

阎锡山是日本士官学校第六期学员,当年的教官、学友有不少成了日本军界的显赫人物,最著名的有冈村宁次大将、坂垣征四郎中将。其中,坂垣还在1936年夏前来山西拜访过阎锡山。阎锡山很得意地说,如果他愿意回太原(即投降),日本人会郊迎30里。

当然,阎锡山对降日还是有顾忌的。民族大义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他本人的独立性问题及国共两军对他会有什么威胁的问题。

阎锡山不同于汪精卫那种用“两片嘴巴皮”打天下的政客,给他一个什么官就行了,他需要的是自己能指挥的军队,自己能控制的地盘,有了这两样东西,日本人走了也不怕,就像过去那些大总统倒了对他并无影响一样。所以,他的如意算盘是:“联共又反共,抗日又和日,拥蒋又拒蒋。”“立在日本人、共产党、蒋介石这三颗鸡蛋上跳舞,一颗也不能踩破。”

这样,阎锡山同日本人的勾结虽早已开始,但一直还只达到“互不侵犯”的程度,即晋军不抗日,日军也不进入晋军的地盘。用日本人的话说:“可以默认不同皇军对抗的杂牌等存在,尤其重要的是,要利用他对其他地区的占领,防止共军之潜入。”

由于日军想利用阎锡山诱降更多的中国军队,阎想扩大自己的实力,双方对“互不侵犯”均不满意。几经斡旋,接触终于到了实质性阶段。

1940年春夏间,阎锡山在吉县克难坡秘密会见日第一军代表大矢大佐和带路的汉奸白太冲,并派机要处副处长刘迪吉去太原。

从此后(1941年7月前后)正式提出的要求看,阎锡山的“要价”是:

(1)贷款5000万元,“救济”1亿元,此后每年由南京政府(汪伪政权)发给军饷2000万元。

(2)供应步枪10万支,轻机枪2000~3000挺,大炮300门,以后每年由南京政府(汪伪政权)供应步枪10万支,大炮200门。

(3)退还晋军将领个人的全部财产和山西省政府的部分资产。

正当双方“开展密切联络,努力铸成友好关系”(日方用语) 时,百团大战爆发。阎只好推掉日方让他派正式代表去太原谈判的要求,约日方先在孝义白璧关会谈。1940年11月第7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绥代表晋军与日第一军参谋长楠山秀吉少将在上述地点进行了会谈。

在这种情况下,阎锡山又会对百团大战有什么积极反应呢?

委员长的命令还是要应付的。于是阎锡山拖到9月16日才上报一个作战计划,比卫立煌上报类似计划晚了10天,声称晋西部队“攻击开始预定为本月有(25)日”。这又比卫立煌出兵全面出击的9 月11日晚了14天。

9月25日到了,晋西无任何动静。

9月27日,蒋介石正式下令停战,更无必要作战了。

阎锡山最后还是没有公开降日。

值得注意的是,阎锡山这种保存实力的方法能否达到最终目的?

1944年夏,阎锡山搞了一次大整编,其中:常备兵70190人,国民兵(半脱产)176502人。这还仅仅是纸上谈兵,阎锡山的刊物《革命行动》上刊文说,有很多常备兵在编了组后潜逃了,有的不愿当常备兵,忍痛地剁了自己的食指,或故意摔坏肢体以作抵抗,有的则隐瞒年龄,拒绝入伍,如此等等。至于所谓“兵农合一”的国民兵,晋西人民编了一首歌谣:

兵农合一好,家家地里长满草。

兵农合一聚宝盆,聚来聚去没了人。

青年壮丁跑光啦,村里土地全荒啦!

坚强的军队是打出来的,而且越是敢同强敌打,就越能锻炼自己。不是有句话:“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吗?消极避战只能养一群废物,哪能保存什么实力呢?阎锡山错误地吸取为抗战而付出过牺牲的教训,结果使自己这个著名的“不倒翁”最终还是倒得再也起不来了。那些认为百团大战不利于八路军发展,引来日军疯狂报复的人,应当从这方面想一想。毛泽东对百团大战有一个评价:“锻炼了部队”。这个评价,看似寻常、抽象,其实是很深刻、很有意义、很实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