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农民工之所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读更多的书,上更好的学校,日后能有更大的出息。因此,在是外出务工还是留在家里教育子女这二者中,他们会选择前者。而且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留守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都势必会形成一些难以破解的问题。曾有学者通过比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发现,“留守儿童”留下的最大问题还是教育。分析中说,“留守儿童”的小学教育状况良好,但初中教育问题明显。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就大幅度下降了,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这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是严重不相符合的。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城市和农村双需双赢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和健全,比如说随着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发达、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从当前来看,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的难题,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是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农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第二是要建立农村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外出农民工集中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中小学,应该建立起符合本地情况的相关制度,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温暖,进行更加耐心和细致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承担起比正常学生更多的教育责任。第三是加快专门学校建设。在务工农民工集中地区,应该立足于社会稳定的大局,鼓励、扶持专门对农民工子女进行义务教育的社会办学,适当降低办学条件的“门槛”,并切切实实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倾斜。
有关人士指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值得高兴的是,现在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江西于都县禾丰镇黄泥小学开展了“农村小学如何对‘留守孩’实施教育与管理的”课题研究,学校营造出“家”的氛围,让孩子离了父母不离爱。安徽省肥西县启动了关爱“留守孩子”工程,力求通过“假期学校”、确定“代管家长”等多种措施,让“留守孩子”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强,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