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刀耕火种养不活亿人的中国

刀耕火种养不活亿人的中国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人口多,耕地少,注定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只能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路子,而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的中国,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除了加强农业科研外,更重要的则是现在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

减少的耕地难以再增加,而增加的人口又难以再减少,解决未来我国众多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农业的科技进步。

科技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已被事实所证明。建国前,我国农业基本上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不仅劳动生产率不高,而且土地产出率较低。表现在粮食生产上,则是粮食亩产量较低。1949年,我国平均粮食亩产仅85.5公斤,粮食总产仅11318万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到1997年,全国粮食总产达到49250万吨,是1949年的4.35倍;粮食亩产达到300公斤,是1949年的3.5倍。这一切,与一大批重大科学技术的应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杂交水稻栽培、优质稻、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等的推广,使我国水稻单产直线提高。杂交玉米、杂交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玉米的产出水平,仅杂交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一项,就亩均增产168公斤。有关专家测算,建国以来全国范围内主要农作物品种已经更新5至7次,每更新一次,增产10%到30%。地膜栽培技术、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等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使全国各地能四季常年生产供应各种新鲜蔬菜,畜禽繁育技术、饲料和防疫技术的应用,使我国肉类总产量从建国初期的220万吨提高到现在的近5000万吨,肉、蛋、奶在市场上供应充足。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水平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率还相当低,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还在继续沿袭几千年不变的传统耕作方法,有的地方甚至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单纯靠人力和畜力勉强维持生产。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农业生产继续发展。199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比上一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达到42%,虽然与九五期间要达到农业科技50%的贡献率目标为期不远,但这并不能消除我们对农业科技未来的忧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仍然很低,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70%以上,我国刚突破40%,差距还相当大。其原因,一是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较少,二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相当薄弱。

对农业和粮食科研给予财政支持,这是许多国家通常采取的政策,如提供经费,发展农业和粮食教育、科研事业;支持研究和推广高产品种;帮助抵抗自然灾害;改良土壤、开发资源;加强技术和情报服务等,但由于中国目前的农业科研与推广体制不顺,制度不全,经费不落实,因而农业科技进步步伐还不快,成效也还不很显著。尽管我国把科技进步提到兴国的高度,把“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应高于国家财政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改善农业科研、推广、教育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写入了《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但农业科技并未引起有关领导的足够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也并未完全落到实处。由于农业在我国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发展与进步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对农业科技投资应居主渠道地位,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国家应逐年提高对科技投资的力度。据专家测算,对农业科研投资年均实际增长应保持在5%,对农技推广则应高于5%的增长率。而目前我国无论是农业科研投资还是农技推广投入,都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从农业科研投资上看,由于经费不足,不仅降低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与质量,而且使其无力把成果推向市场。1985年以来,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未增加,反而逐年下降,1996年降到0.36%,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数的1/6,且远低于30个最低收入国家80年代平均科技投资强度(0.65%),比110个国家的简单平均数还低了1/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费用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投资强度)从1987年的0.3%下降到1995年的0.23%,也不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1/3到1/4,农技推广人员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167元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均下降0.6%。

由于人口多,耕地少,注定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只能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路子,而要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科学技术的应用。有关专家测算,我国未来农产品的增产潜力,基本上都集中在农业技术上。如:杂交水稻全国还有600万亩的推广潜力,按每亩增产75公斤计算,可增产稻谷45亿公斤;优质稻平均单产500公斤,如果到2000年发展到2亿亩,增产潜力巨大;我国适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农作物面积约3.5亿亩,这项技术已推广面积尚不足1/3,进一步推广的潜力相当大。全国农作物复种指数如果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扩大了150多万公顷的播种面积。

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必然要求农业科技有一个大的发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将此提到“必须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高度上来,这给农业科技提出许多新的命题,如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等方面要有所突破;粮食作物要提高单产,改善品种,淘汰不适销品种;经济作物要提高质量,合理调整区域布局;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等。概括来说,未来的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赖农业科技的发展,而中国人能不能养活中国人,起决定性作用的也将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目前的中国,要大力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除了加强农业科研外,更重要的则是现在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渠道主要有三条:一是农业行政推广机构,包括全国农村推广总系统的推广体系;二是农业高等院校的推广渠道;三是农业科研单位的推广渠道。三者之中,又尤以农业行政推广机构体系的建设最为关键。

首先,要逐步健全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统帅、各省(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为“龙头”,县农技推广中心为骨干,乡(镇)农业推广站为基础,村级服务组织为推广网点,科技示范户为榜样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扶持各类民办专业技术组织的发展,形成国家、集体和各种民办技术组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同时,为了积极推进我国的农技推广工作,要求县站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本着服务县级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的原则,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广泛开展与科研部门、大专院校的业务联合,及时获取新的或适用的科技成果,并在其指导下进行试验、示范、推广。

其次,强化乡(镇)村级技术推广机构,解决科技断层问题。乡(镇)村科技推广机构上连县级站,下接农民群众。因此,是科技推广的枢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级推广机构受到削弱,形成科技推广的“断层”。因此,为了架起县级站和农民之间的科技之桥,就要求在乡(镇)村建立一种能把决策、管理、经营、服务等功能协调在一起的新的管理体制,统揽农村科技工作,组织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强科技信息和搞好技术培训。

第三,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一是要落实现行政策,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要制定基层农技推广奖励政策,对贡献大、成绩显著的农技推广单位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和表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是要不断充实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技术力量,制定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推广技术,广泛开展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实施“绿色证书”,培养一大批粮食种植能手,使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结合,共同为发展粮食生产服务。

现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与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投入也在逐渐成为政府的重点与社会的热点,中国的农业是否能再一次腾飞,关键就看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应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