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肯与胡志明交换的竹拐杖

不肯与胡志明交换的竹拐杖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工作人员考虑到毛泽东年近古稀,行走不便,决定为他备根拐杖。就这样做成了拐杖,把它送到毛泽东手中。牲口不能骑了,毛泽东下了马。从此,就有了54岁的毛泽东拄着棍子打仗的故事。分别时,他提出要用自己漂亮的拐杖与毛泽东的竹拐杖交换,作为这次会见的纪念。毛泽东拒绝了,他风趣地对胡志明说:“不换。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毛泽东只好停下频频向他们招手。竹拐杖陪伴了毛泽东的晚年外出活动。

在毛泽东的遗物中留下的拐杖一共有5根,有的雕刻极其精美,有的制作相当科学,但那些均只留下很少使用时磨损的痕迹,唯有一根竹拐杖,却得到毛泽东的偏爱,带着它南来北往,时而去领略青山的娇美,时而去欣赏故宫的国宝。

50年代初,毛泽东到杭州,他在工作之余建议去爬山。身边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一生喜爱爬山,青年时代他曾在雷雨交加的黑夜爬上长沙岳麓山,说是体会“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情趣。新中国成立以后每次外巡,只要条件允许,也都要登高山,攀险峰,眺望无限风光。

他们决定去爬丁家山。工作人员考虑到毛泽东年近古稀,行走不便,决定为他备根拐杖。他们就地取材,从住地附近砍了根竹子在底部绑上一块胶皮,以避碰撞声,且可防止打滑,再把竹节刨了刨,以免戳伤手。就这样做成了拐杖,把它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很高兴,称赞他们想得周到,既省钱又适用。他拄着拐杖出发了。

爬山时,工作人员还提出两个要求:第一,爬一个山,中途要稍停休息休息;第二,适当时候,要让医生查查脉搏、呼吸等情况。开始,他不同意,说医务人员是“小题大做”。他总是说:“我这辈子爬了不少山,累不坏。井冈山那么高,还不是靠两只脚走过来的!更不要说转战陕北了,那是怎样一种情况啊!”说到这里,毛泽东放下拐杖,坐在路旁的石块上,陷入了沉思……

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20多万人进攻延安,我军在陕北仅2万余人,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于是,党中央决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胡宗南匪军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又对我部进行围追堵截。毛泽东英明地采用了“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一天,部队冒着细雨,爬上王家湾两边的山梁。虽然是6月天,但细雨迷蒙的深夜,仍有几分凉意。越到山顶,风雨越大。路滑得一走一滑,天黑得伸手难见五指。牲口不能骑了,毛泽东下了马。大家要用担架抬他,他拒绝了,说:“我早说过不坐的,你们愿意扛就扛着吧。胡宗南一进攻,把我的身体锻炼得结实了,还得谢谢他呢!”说着,他步行着往上爬。随行人员为防止他滑倒,从路旁折下一根柳条棍,让他拄着。从此,就有了54岁的毛泽东拄着棍子打仗的故事。

想到这里,毛泽东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竹拐杖,起身继续往前爬。他步子不紧不慢,能持续很长时间,有相当的耐力。在保健医生的一再要求下,他让医生量了量脉搏,检查一切正常。爬山就成为经常性的活动了。他们从刘庄出发,有时去爬海拔257米的南高峰,有时去攀314米的北高峰,有时又去海拔239米的玉皇山。1959年11月还乘车前往湖州市德清县登莫干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毛泽东口诵《看山诗》一首: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有了这根拐杖,行动起来放心多了。毛泽东逢人便扬起拐杖说:“三条腿总比两条腿稳当。”他还说:“杭州的山好,水好,人也好!我每次到浙江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走了,又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湖南、北京是我的第一、第二故乡,浙江杭州就是我的第三个家。”

随着时间的迁移,竹拐杖被主人摸得又光又亮。毛泽东拄着它登上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又撑着他爬上十三陵,就是到故宫看国宝,它也不曾离开主人手。由于关键时刻总得到它的支撑、借助它的力量,毛泽东对它的感情愈来愈深了。

1965年,毛泽东在长沙会见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当时美国正扩大侵越战争规模,越南人民处于严重困难关头,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上,对越南党和国家提出的援助要求尽力予以支持。毛泽东还亲自到蓉园看望了胡志明,招待胡志明吃饭,请他观看湖南木偶戏,并和他一起合影留念。胡志明极为高兴,也很感激。分别时,他提出要用自己漂亮的拐杖与毛泽东的竹拐杖交换,作为这次会见的纪念。毛泽东拒绝了,他风趣地对胡志明说:“不换。你的太漂亮了,我还是用我的讨饭棍好。”

随后,毛泽东带着自己的竹拐杖重上井冈山。有一天,毛泽东拄着它攀登宾馆后山,爬上山坡。他高高地举起手中的拐杖,寓意深长地说:“这东西是个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打击敌人。”毛泽东说完又自信地往前走。井冈山陪同人员提醒他:“主席,那边没有路,不能去了!”毛泽东听罢,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就不信前面没有路,有山就有路!”说着,他挥起拐杖拨开两边的荆棘,继续往前走,随即给随从人员踩出一条小路。恰好这时山坡的甬道上走过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他们朝着毛主席高喊:“毛主席!毛主席!”毛泽东只好停下频频向他们招手。

1966年6月17日,毛泽东回到韶山,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在韶山滴水洞住了12天。到达之前,韶山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做准备工作时,想到1959年毛泽东回故乡,清早爬上南竹圫拜谒父母墓,山高路滑,很难上去,他们没想到要为他准备一根拐杖,还是村民庞阿公赶紧打发儿子庞景霞送去一根踩田棍。于是,这次他们特意上长沙买了一根精致的雕花拐杖,放到他的房间里,告诉他外出时用。毛泽东感谢乡亲们想得周到,但没有接受拐杖,他仍旧拄着自己的竹拐杖,踏遍故乡的山山水水,离开时也绝没有忘记随身带着。竹拐杖陪伴了毛泽东的晚年外出活动。

这根竹拐杖,不仅记载了毛泽东革命的路程,而且彰显了毛泽东朴实坚韧的革命意志力。

(参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著:《毛泽东遗物事典》,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