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文会友,人生一乐

以文会友,人生一乐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且,淑梅还告诉我,庞荣棣是史量才元配庞明德的后人,她们原籍都是江宁人,这使我感到很有亲切感。她说,她30年来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史量才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上。她又说民间和专家结合,对史量才的研究大有可为,将会有长足的发展。文章发表后,我向荣棣鸣谢。我们期待荣棣的“史量才年谱”早日面世,为研究史量才的专家学者提供更翔实的史料,让史量才的“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张昌华

结识庞荣棣是去年的事。

告退编席居闲在家,江宁利源集团严老总邀我到他麾下的《百家湖》去当编辑。这是一家经营11年的民刊,以“情景·人文·生活”为办刊宗旨,品位不俗。我上马后新增了一个栏目“秣陵文脉”(秣陵是南京古称),旨在弘扬江宁及其南京本土历史上文化名人。近代史上报业泰斗史量才先生就是江宁土著。他殉难80周年(2014年11月)在即,我决定写一篇文字。在搜罗史量才相关资料中,“庞荣棣”三个字跳入我的眼帘。她的《史量才——现代报业巨子》和《申报魂——中国现代报业泰斗图文珍集》两部专著引起我莫大兴趣。读罢,觉得庞氏对史量才的研究可算是当代最深、最有成就的一位,我很想结识她,然不知联络方式。说来也巧,我的老友北京的陈淑梅女士在发给我网文的群发收件者中也有一个庞荣棣。我打电话问淑梅,询问她庞荣棣背景资料时,惊喜地发现此庞即彼庞。20世纪末,陈淑梅是北京《人物》杂志编辑,庞与我都曾是她的作者。而且,淑梅还告诉我,庞荣棣是史量才元配庞明德的后人,她们原籍都是江宁人,这使我感到很有亲切感。她手中拥有大量关于史量才的一手资料。淑梅一个电话,我与荣棣即联系上了。这种邂逅,真令人感慨世界何其之大,又何其之小。上海、南京,两个玩文字的就如此以文会友了。说不上佳话,但真是趣事。

其时,我与《百家湖》编辑同人吴晓梅已到江宁杨板桥村采访过史氏后人史寿生,参观过史量才的故居。遗憾的是史氏后裔对先人史量才史迹知之不多,又乏文字资料,此刻找到庞荣棣真如天上掉下块馅饼。我给荣棣写了封请益的长信,并附《史量才:“煮酒谭史”》初稿电子版,就文中若干存疑问题,希荣棣答疑。荣棣十分热情,为我们解难答疑。那段日子,三两天必有电子函往返。她不仅热情而且有侠义气,对我的文稿,逐字逐句审读,除史实外,连错漏、标点亦不放过,在复我的电子版上用黑、红、蓝、黄四种颜色标注,一一指出不确处或相商处。尤令我感怀的是她不以研究史量才权威者专家自居,而自称“草根”。每遇我不恰当的表述,她更改时总是试问我是否可这样写或那样写。最叫人感佩的是她不为“亲者讳”,直面、客观地评介史量才,抑扬有度,褒贬有据,有史家的范儿。我在文中以不小的篇幅写史量才“第一桶金”的来源,涉及到史量才当年曾出入青楼结识沈秋水的往事。我本担心荣棣会建议我删去或略写。未料她很大度,认为此段写亦无妨,但必须交代清楚。她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史量才也是一个凡人,更况那年代文人雅士出入青楼并非是不名誉之事。我对荣棣更感动的地方,后来定稿时也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根据我对史料的判断、理解来行文。初稿杀青,我们携改稿专程赴上海登门拜访,蒙荣棣热情接待。在她的书房“思量阁”我们看到大量的资料,那是她为编撰《史量才年谱长编》作精心准备的。她说,她30年来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史量才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上。我们到她家时,正是她老伴不幸患了重症晚期,需她照料,而她自己也是多病在身半条命。

荣棣告诉我们说,研究史量才,以前她是单打独斗、形影孤单,现在上海刚成立史量才研究委员会不久,就举办了“《申报》创办140周年暨史量才接办100周年研讨会”,并出版了一本研究论文专著。她又说民间和专家结合,对史量才的研究大有可为,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我的那篇小文《史量才:“煮酒谭史”》在台湾《传记文学》已发表,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也发了节本,安徽的《江淮文史》亦作了转载。文章发表后,我向荣棣鸣谢。她哈哈大笑:“我还要谢你呢!您不愧是文章的行家里手,老辣、高超!写得太好了。”

我们期待荣棣的“史量才年谱”早日面世,为研究史量才的专家学者提供更翔实的史料,让史量才的“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2014年5月26日

注:作者原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南京江宁利源集团的《百家湖》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