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宁潮”畔的史量才纪念碑

“海宁潮”畔的史量才纪念碑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海宁观潮胜地公园于1995年建成了一块芳草如茵、绿树繁花、假山小溪交相辉映的“史量才小区”,紫藤覆盖的长廊尽头有一座小巧的史量才纪念亭和两块并肩而立的旧碑以及一块由上海市新闻学会和海宁市政府联合竖立的新碑。海宁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国为民捐躯的先烈,不顾灾后拮据,不顾反动派禁谈史案的压力,在他遇难后一周年即1935年11月,划地三亩,在他遇难地建造了“史量才纪念园林”。

浙江海宁观潮胜地公园于1995年建成了一块芳草如茵、绿树繁花、假山小溪交相辉映的“史量才小区”,紫藤覆盖的长廊尽头有一座小巧的史量才纪念亭和两块并肩而立的旧碑以及一块由上海市新闻学会和海宁市政府联合竖立的新碑。重建的碑、亭与新碑遥相呼应,形成三角鼎立的布局,年年岁岁伴随着汹涌澎湃的海宁潮迎送着万千前来游览观潮的人们。

两块重竖的旧碑是从当年史量才遇难处翁家埠移运而来。海宁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国为民捐躯的先烈,不顾灾后拮据,不顾反动派禁谈史案的压力,在他遇难后一周年即1935年11月,划地三亩,在他遇难地建造了“史量才纪念园林”。园林内种植着郁郁葱葱的四季长青树,地上铺满了绿茸茸的草坪。史量才纪念亭和纪念塔更使园林增添了肃穆、森然的气氛。不幸的是1937年,日寇入侵,毁坏了园林,“文革”之后园林更是荡然无存。所幸立体的纪念塔虽散体,其刻有文字的前后两块碑完好留存至今,其左右两块无字碑碎了一块,尚余一块至今仍置于田间,一块顶盖石有些破损的置于教堂后门口,被朝圣者拖泥带水践踏得不易见容颜。改革开放后,翁家埠出了个浙江省十佳万元户,名顾芳荣,因不忍见先烈碑如此凄凉地置放在河边、田埂道上任人践踏,愿出资将其重竖。他的倡议得到村支部和海宁市府大力支持,笔者得知此事后,便历时六年十余次往返沪浙两地牵线搭桥,最后便有了上述小区。

纪念碑上文字清晰可辨,全文如下:

大丈夫宁为玉碎毋为瓦全,此明于死生之道之说也。自古迄今,枉其道而老死牖下者,不足惜;直其道而猝死非命者,不可忘。神州光复以来,吾侪中惨遭暗杀若宋先生逐初,若陈先生英士,若廖先生仲恺,沈先生玄庐辈,盖莫不惊动天下人之耳目。顾、宋、陈、廖、沈诸先生,或则遭忌,或则挟仇,犹可曰死有由来。至史先生量才一生节衣缩食,致力于文化及慈善事业,既不入政治之涡,又绝无怨毒于人,宜若可以长保性命矣!而乃砰然一声丧此群流景仰之身,讵不痛哉!昔黄远庸先生游欧遇害,罪人迄今未能得,说者曰“远在海外之故也”。今先生横遭阻击,在吾邑翁家埠大闸口地,非海外重荷,理当悬金缉凶,而亦如黄案之终无主名,是可异也。且先生家于沪而游于杭,不死于沪不死于杭,偏死于吾邑旷海之乡,落凤彭土,殆由前定。嗟嗟!先生身虽死而精神不死,怒潮澎湃之间,素车白马,其将为伍公第二,镇压狂澜长大百灵爽于吾邑耶。况吾邑今苦旱,先生之子必恕曰,是先人魂魄所依之地,岂敢忘乐善之遗志,斥资赈济。吾邑受先生父子之惠实不浅,邑人议为先生建园林以资纪念。度地鸠工阅三月而蒇事,属祖谦撰文为之碑。祖谦虽不敏,而与先生有声气之感。先生为全国新闻业泰斗,祖谦亦载笔杭垣,评论家国事逾二十年,几死囹圄者凡二次,幸留此虎口余生。意者道卑而魔亦卑,不若先生之道高,而魔亦高乎。先生往矣!祖谦遂不辞而为之词曰:倚天拔地一枝笔,行仁乐善敦安宅。东南硕望伊谁匹,遵海无端遭暴客。为鬼为域常窥隙,如可赎兮人其百。英灵照耀蛟龙室,鸾骖鹤驾昭来格。树木青葱傍魂魄,樵苏不采长安谧。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海宁县旱灾赈济会敬立

碑文由老同盟会会员海宁籍人氏许祖谦(许行彬)撰,由著名军事理论家(素称兵学泰斗)、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岳丈蒋百里(方震)书写,全文578字,概括了史量才生平、为人。

新碑文上面镌刻着“行显名彰,遗范千秋”,下面则小字介绍重树碑亭缘由:

报业泰斗史量才先生,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三日,驱车自杭返沪,途经海宁翁家埠大闸口时,遭匪徒狙击殒命。史先生之生,泽及乡邦;史先生之死,国人哀伤。为弘扬先生不朽之功业,激励后人发愤以图强,特在此建亭立碑,以志怀念。

上海市新闻学会   

海宁市人民政府 敬立

一九九六年九月   

走进小区,坐在“史量才纪念亭”内,瞻读碑文,倍觉自由、民主的来之不易。

(《档案与历史》,2004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