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碧水清波幸福泉

碧水清波幸福泉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利项目的实施,将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水的困扰,解决人民群众饮用水难的问题。彻底整治城区河道,根除水患,一直是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人民群众,特别是三县城区居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东巴凤三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不渝的决心和信心。

碧水清波幸福泉

红 日 黄 猛

引 子

水,乃生命之源。关于水,《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无色、无味的液体;词典里还进一步这样阐述:在标准大气压下,摄氏零度时凝结成冰,摄氏一百度时沸腾,在摄氏四度时密度最大,比重为1。

同样,我们也可以将这样的阐述作进一步地延伸,当降雨量超过一定的数量时,就会泛滥成灾,相反,在储蓄量不足或者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时,就会造成水源枯竭酿成干旱。因为洪水,多少人失去了财产和生命;因为缺水,多少人在饱受饥渴和贫困的煎熬。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水,一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代伟人毛泽东有一句名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2003年的早春,一场甘霖悄然降临在右江革命根据地——东兰、巴马、凤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一抹春光在贫困老区人民的脸上绽放!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实施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从根本上改变东兰、巴马、凤山贫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彻底改变三县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告慰革命先烈,造福贫困老区人民。

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水利项目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水利项目的实施,将使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人民群众彻底摆脱水的困扰,解决人民群众饮用水难的问题。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水利项目,总共安排东巴凤三县县城防洪工程、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村屯人畜饮水工程和地头水柜工程等四大项1畅4148万个项目,计划总投资8555万元,由水利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防洪工程总投资2906万元,使三县县城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160万元。防汛调度中心总投资150万元。乡(镇)供水工程总投资2112万元,新建供水工程6处、改造24处,使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干部群众都能喝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屯人畜饮水工程109处,工程总投资1127万元。地头水柜总投资2100万元,新建地头水柜1畅4万个。

截止2004年7月,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大会战水利项目竣工1畅4626万处,占计划数1畅4148万处的103%,完成总投资15508畅64万元,占计划总投资8555万元的181%,其中,自治区水利厅安排资金8555万元。建成防洪堤5畅55公里,农田防护堤4公里,拦沙坝1座,封禁治理2000公顷,建成防汛调度中心大楼3栋,建筑面积6821平方米。乡(镇)供水工程31处,村屯人畜饮水工程109处,地头水柜1畅4477万座,总容量达87万立方米。

此外,由自治区民委拨款300万元兴建的31座村屯人畜饮水工程,于2004年5月分别通过了东巴凤三县大会战指挥部、市民委、自治区民委的验收,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并可交付使用……

所有项目均于2004年9月初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个月完成建设任务并通过了自治区水利厅的验收。

浪花飞出欢乐的歌

兰城纵贯九曲河,

九曲河水荡碧波。

碧波倒影河两岸,

两岸道上人如梭。

人如梭穿林荫道,

林荫道上唱山歌。

山歌越唱越欢喜,

喜看曲江靓丽多。

这是东兰县退休中学教师韦学文的一首壮族勒脚歌。这首歌朴实无华,却深深地唱出了东兰县城城区防洪工程给东兰县城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

伫立在宽畅平坦的河堤上,水利项目建设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首先,让我们将时光的胶片倒回到大会战前的情形……

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地处岩溶石山区,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的影响,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东巴凤三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抗灾减灾工作,修建了大量水利设施。但是,东巴凤三县县城城区的防洪能力十分脆弱,巴马县城城区根本就没有设防,东兰、凤山两县城区设防的标准也很低,不少河堤老化失修,严重损坏,经不起洪涝灾害的袭击。

——九曲河发源于东兰县三石乡弄怀一带的岩溶峰丛中,东兰县城地处九曲河中下游,城区人口2畅7万人。九曲河从县城的中间穿越而下,将县城一分为二。东兰县城的人民对1987年6月14日的那场大水,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阴霾笼罩东兰县城的天空,倾盆大雨铺天而降,洪水漫出九曲河的河堤,淹没了从县水利局往下曲江路一带的街道,冲毁民房103间,死亡5人,城区45个单位、学校被迫停业、停产、停课。直接经济损失700多万元。据资料统计,解放后至今,东兰县城共发生24场洪水,平均两年一次。

九曲河在东兰县人们的心中是一条恶魔。

洪水冲毁了河道两岸部分堤段的挡墙,九曲河上游水土流失的淤泥、石块堆积堵塞河道,抬高河床,河道变得越来越窄。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东兰县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口越来越集中,城市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没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九曲河,河水遭到严重污染,水质严重恶化。河道两边的一些居民随意往河里丟垃圾,枯水季节,远远望去,河床上尽是塑料瓶塑料袋、卫生纸……九曲河的水,不仅有色,还有味,恶臭的气味随风飘散,充溢两岸,过往行人无不掩鼻锁眉。

九曲河在东兰县人们的心中成了一条臭水沟。

——流经巴马县城的河流由巴发河、巴册河汇合而成。巴发河沿河地段,地势较低,下游一些违章建筑物挤占河道严重阻水。巴册河道断面狭窄,巴徐桥过水断面不足,沿河河道均没有建设防洪体系。每到暴雨季节,暴涨的河水漫进县城,城区一片汪洋,群众怨声载道。

2001年巴马县发生了一场特大的洪水,洪峰水位高达227畅9米,城区受淹面积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近4万人,淹没耕地24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万元。

——凤山县城区位于乔音河、巴旁河、九曲河三条河流的汇合口处。该县县城地势低洼,地形北高南低,四周群山怀抱,形成封闭洼地。暴雨季节,城区河道洪水暴涨,造成洪涝灾害。

流经城区的九曲河,河道狭窄,河床逐年抬高,沿河一些单位、居民占据河道违章建房,直接往河里排污。秋冬季节,流量减少,河面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县城城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观音河左岸的城区,局部虽然建有部分堤防,但按防洪要求,均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城东区河床局部由于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导致汛期洪水渗透倒流,造成内涝,年年发生水患。

彻底整治城区河道,根除水患,一直是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人民群众,特别是三县城区居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东巴凤三县历届党委、政府始终不渝的决心和信心。

一位曾经在东兰工作过的领导这样说道,彻底整治九曲河之日,便是东兰城区面貌改变之时。

中共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胜利同志刚到河池工作不久,就到贫困老区东巴凤三县检查指导工作,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牵扯着他的心。在东兰,梁书记站在九曲河前心情沉重地说,这条河该治理了,要还给老区人民一条清澈的河水。

在巴马县,市长杨才寿同志指出:“城区防洪工程是城市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一定要抓住机遇,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使之成为亮点工程。”

凤山县城区防洪整治工程,始终是市政协主席覃绍明同志心口上的一个结,还在凤山主政时,他就组织水利等有关部门规划设计城区的防洪工城,为凤山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多次到上级部门汇报情况,争取项目。调到市里工作以后,覃主席对家乡对东巴凤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挂记在心,可以说,为了东巴凤的经济社会发展,覃主席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东巴凤贫困老区的水利事业建设,就像田径场上的接力赛一样,一棒接着一棒……

东方风来满眼春。

随着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在东兰、巴马、凤山三县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贫困老区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东巴凤三县城区河道的防洪整治工程,犹如树上的果子瓜熟蒂落。在确定大会战项目时,水利建设被列为重要的实施项目,而东巴凤三县城区的防洪工程则是大会战水利建设项目的重头戏。

韩代芝、林廷兴两位工程师是东兰县老一代的水利人,二十余年来,这两位工程师一直参与九曲河整治的规划设计工作。彻底整治九曲河,还给县城居民一条清悠悠的河水,是他们多年的夙愿。谈起九曲河整治的前前后后,两人感慨万千,他们形象地说道:“九曲河的整治工程,就像九曲河一样,九曲十八弯,却涓涓不息,一浪跟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

这年的春天比任何一年都要繁忙。

这个繁忙的季节,绵延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市委及东巴凤三县水利部门的办公室灯火彻夜通明,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实施到项目的竣工验收,全体工作人员都在全身心地投入。从水利项目建设拉开序幕的那一天起,所有的水利建设者们就再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了。

2003年2月,受东兰县水利局的委托,广西珠委南宁勘测设计院开始进行东兰县九曲河城区河段防洪整治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受巴马、凤山两县水利局的委托,广西河池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巴马、凤山两县城区河段防洪整治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

很快,《广西东兰县九曲河城区河段防洪整治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广西巴马县城区河道防洪整治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广西凤山县城区防洪整治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完成了编制工作,并先后通过市水利局及自治区水利厅审查批复。

按照初步设计的方案,三县城区防洪整治一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在满足城区防洪的基础上,结合水源保护、旧城改造及环境美化的要求进行整治,使城区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建设、投资环境。根据初步规划,三县城区建设堤防总长6畅53公里,总投资2906万元,其中,东兰县2畅4公里,总投资1400万元;巴马县1畅4公里;总投资680万元;凤山县2畅73公里,总投资826万元。具体建设内容有:防洪堤、抢险道路、排污工程、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河道清淤、绿化亮化等工程。

排污工程是城区防洪整治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排污工程或者排污工程做得不好,所谓的整治工程就达不到预计的目的,城区河道依然还是一条臭水沟。

关于整治工程中绿化、美化、亮化的问题,东兰县城区防洪工程设计报告中专门有一段颇有文采的描述:

“为了美化城市的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如河道两岸抢险道路边种植花草树木,架设路灯。对跨河桥梁进行美化,设置一定的位置供人们休憩。河两岸的建筑拆迁或重建后,对临江面要求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风格统一进行装修。考虑到县城地处狭长的山谷之中,房屋密集,为了调节环境气候,应该充分利用九曲河的优势,对河道作进一步的改造,在不影响行洪的前提下,设置一些小建筑,让山、水、树、路、光、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3年9月20日,风和日丽。这一天,东兰县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九曲河城区河段防洪整治一期工程开工了。这个日子,是东兰县城城区各族人民翘首以待的日子。中标的四个单位——桂林利源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桂林市天力水利电力公司、贵港市水利电力工程处和广西海河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械隆隆地开足了马力……

巴马、凤山两县城区防洪整治工程也相继开工了。

这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工程。

东巴凤三县老城区河段许多房屋都是临岸而建,有的甚至是占据了河道,既不利于行洪、泄洪,又影响防洪抢险。根据防洪工程的设计要求,部分房户必须拆迁。

众所周知,拆迁安置是一项艰巨而敏感的工作。东兰县城区防洪工程涉及拆迁人口795人,需要拆除房屋6995平方米,搬迁人口438人,其中161人为在职人员,227人为无职人员。这些拆迁户都需要重新安置。

东兰县委书记廖昌军、县长杨斌亲自挂帅,担任拆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纪委、监察局、水利局、移民局、工商局、交通局、卫生局、供销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作为成员,并设立若干个小组,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拆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家住九曲河边的一个罗姓人家,开始对拆迁很不理解。工作人员上门去,不是铁将军把门,就是在里边倒闩房门,给你吃个闭门羹。眼看其他户都纷纷行动了,唯独这一户纹丝不动。

县委书记廖昌军知道后,在一个夜晚只身一人上门去了。廖书记叩开房门,主人一见到是县委书记,原本冷冰冰的神色一下子就有些缓和。廖书记亲切地和主人拉起家常。主人给他倒了一杯茶,廖书记说:“我们到屋外去喝吧。”两人就在门前喝起茶来。

盛夏的夜晚,河面上不时吹来一阵阵闷热的风儿,风中夹着一股股难闻的臭味。廖书记说:“你的茶不错,很香甜,可是你家周边的环境不行,在这么差的环境里喝这么好的茶,实在是有点可惜……”

次日一早,这户人家悄悄地搬到了政府安排的新居去了。为了做好拆迁工作,廖昌军书记曾连续三天三夜坐阵河边,临场指挥。县长杨斌多次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实地,召开现场办公会,拍板解决拆迁安置的各种问题。

2004年春节没过完,市水利局陆克局长就带领技术人员,深入东巴凤三县检查大会战水利项目建设情况。

在巴马县,由于防洪工程建设拆迁进度较慢,陆局长掰着手指,工程竣工的期限在一节一节地从他的手指上越过。陆克局长心急如焚,赶忙找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商量对策,耐心细致地做拆迁户的思想工作。在拆迁现场,陆克局长和巴马县长罗光勤冒着严寒坐阵指挥工程队进行拆迁作业,经过一整天的奋战,终于“啃”下一标工程桥头段拆迁的这块“硬骨头”。

当陆局长疲惫不堪回到住地时,已是万家灯火,城区不时传来零星的鞭炮声。

凤山县城沿河两岸民房密集,拆迁难度较大,县委书记韦善国亲自率领有关部门领导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使拆迁工作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力支持城区的防洪整治工作。

东巴凤三县城区的防洪工程,自始至终牵动着上级领导的心。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曹伯纯,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陆兵,原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琦,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文学、吴恒,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文明,副厅长张霍德、韩庆东,河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胜利,市人民政府市长杨才寿,市政协主席覃绍明,市委副书记谢志刚,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蒋明红,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覃现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银景生、林德宏以及市水利局局长陆克,副局长谢伟君、陈锦志,纪检组长杨宗灵等领导多次亲临防洪工程现场检查指导工程建设,听取情况汇报,了解施工情况。

自治区水利厅办公大楼年久失修,为改善办公条件,厅里几次要对办公楼进行维修。东巴凤大会战打响后,水利厅领导立即决定终止维修办公楼的计划,倾尽全厅之财力,将1000多万元资金拨付到东巴凤大会战水利建设项目上。

在巴马、凤山两县防洪工程项目投资突破计划的情况下,自治区水利厅又及时追加资金500万元。

凤山县城区沿河两岸只有一座拱桥,两岸群众往来就靠这一座桥,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两岸的群众早就希望能在河上多建几座小桥。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时,自治区水利厅从实际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临时增加安排资金,在河两岸修建7座拱桥,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凤山县的人民群众亲切地称这7座拱桥是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贴心桥”。

文明厅长始终牵挂着东巴凤三县的水利项目建设,经常了解建设情况,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文厅长每到一个县、每到一个建设现场,都要细细过问。文厅长语重心长、反复多次地对市县水利部门的领导和施工队伍叮嘱道:“解决贫困老区水的问题,做好贫困老区水的文章,水利部门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定要尽职尽责地把这一民心工程办好、办实,让贫困老区人民满意!”

2003年11月25日下午,天色已经黯淡,张霍德副厅长还在巴马县城区防洪工地上,当时施工队伍正在进行基础关键部位处理,张副厅长一定要看到其中一个环节处理好后才放心离开工地。

回到住地时已是深夜,张副厅长顾不上休息,又召集市县水利部门领导研究加快工程建设速度措施。这时,张副厅长的手机响了,旁边的同志听到手机里传出一个声音:“张厅,祝您生日快乐!”在场的人一下子愣住了,久久没有一个人说话。良久,全场的人不约而同地端起茶杯,向张副厅长表示祝贺,大伙的眼里盈满了泪水……在他乡异地,在老区水利建设的第一线,张副厅长把自己的生日忘记了,心里惦记的却是老区人民的生计……

在凤山县防洪工程紧张而繁忙的工地上,副厅长韩庆东处处仔细地检查施工情况。他站在搅浆机旁,对正在操作的施工人员斩钉截铁地说:“防洪工程,事关民生大计,来不得半点的疏忽,更不允许有半点的马虎,绝不允许搞成豆腐渣工程。”

副厅长杨焱、蔡德所,纪检组长杨荣旺,密切关注东巴凤三县的水利设施建设,多次听取大会战项目建设情况汇报,强调要切实把好技术质量关,创精品工程。

在火热的施工一线,处处留下了自治区水利厅领导和水利厅各局、处、室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的足迹。

市水利局倾巢而出,全体技术人员分别深入东巴凤三县施工一线,指导、监督管理项目建设,河堤上,河床里,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

市水利局副局长谢伟君多次深入东巴凤三县,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副局长、高级工程师陈锦志,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加班加点审查项目设计,经常深入建设工地现场指导,严格把好工程建设技术质量关。办公室主任黄光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协调处理后方事务,又要掌握施工一线的情况,忙前忙后,忙里忙外。老工程师倪元星,具体负责巴马县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技术指导,他克服躯体病痛,日夜坚守施工一线,被老区人民称为水利建设战线上的“老黄牛”。

……

凤山县城区河道两旁紧挨着一排排民房,基础开挖难度大。施工单位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放在第一位,宁可费时耗力,也不使用机械作业,而是采用人工开挖,每掘进一米就及时进行处理,不留任何隐患。在进行基础处理的那段日子里,县水利局的领导坚守工地,彻夜不眠,唯恐出现丝毫差错。在这方面,周隆刚局长、廖少坡副局长、卢韬副局长以及技术负责人体会最深,用他们的话说,那简直是如履薄冰啊!

东巴凤三县城区的人民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和热情,他们积极为施工单位提供各种便利的条件,争先恐后为工程的顺利施工贡献一份力量。在酷热的工地上,随处都可以看到支持工程建设的热心人,他们有干部,有群众,有个体工商户……

建设者们抢晴天,战雨天,加班加点,日夜奋战,打了一个个漂亮仗。

东巴凤三县城区的防洪工程先后按期竣工,工程全部按照“堤、路、园”建设,建成防洪堤6畅53公里,堤上全部铺上图案精美的青石栏杆,堤后是4~10米宽的江滨公路,部分堤外缓坡是5米左右的绿化带,沿河两岸植树点缀,山水树交相辉映,成为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极大地提高了东巴凤三县县城的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城区房地产的开发,推进了城建化建设进程,达到了工程建设和防洪兴利双赢的目的。

县城防洪工程的实施,使东巴凤三县县城城区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的标准,保护人口10畅30万人,保护城区面积7畅1平方公里。东巴凤三县防洪工程共完成投资3328畅60万元,占计划2906万元的115%。

与此同时,东兰县东平河、巴马县巴平河、凤山县巴旁河3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成农田防护堤4000米,拦沙坝1座,封禁治理2000公顷,保护人口2畅87万人,保护耕地面积1畅88万亩,控制了三县县城上游的水土流失,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东巴凤三县分别建成防汛调度指挥中心大楼,既解决了三县水利部门办公拥挤的问题,又改善了办公环境,成为汛情收集、汛情分析、信息处理、会商决策、防汛调度的指挥阵地。

城区防洪工程、防汛调度指挥中心的建成,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是东巴凤三县水利发展新的里程碑,它对老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如今,徜徉在东巴凤三县城区的河堤上,你会目不暇接,你会有一种和以往截然不同的感受,东巴凤的县城变美了!

仿佛一位美丽的新娘,九曲河以她娇美的容颜,展现在东兰县各族人民的面前。原来浑浊的河水,变得清澈透底;原来怪石嶙峋、荆棘密布的河床,变得宽敞平坦。走在用大理石铺就的人行道上,听那潺潺的流水声,看那如诗如画的河面,不禁令人心旷神怡。手扶雕龙画凤的护栏,但见粼粼水波倒影出两岸一幢幢装修一新的高楼。

河面的亲水平台上,一个小女孩正弯腰捡拾水边飘浮的一只矿泉水瓶。九曲河的水清了,人的心灵也跟着净化了,维护九曲河的干净整洁,已经成为老区人民的自觉行动。

九曲河变了,东兰县城的面貌也变了,九曲河的整治工程,同时也促使东兰的城市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天,东兰县城的街道上,出现了一位西装革履的男子,他就是曾经在柳州地区从事团委工作,并在柳州华锡集团从事建筑及房地产开发的现任恒源利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吕勇华先生。美丽的东兰县城深深地吸引了吕先生的慧眼,这座被称为寸土寸金的小小山城,因为吕先生的到来,房地产业悄然地走进了东兰县城。吕先生通过实地考察、洽谈后,决定打造东兰县第一个房地产优势项目——“铜鼓苑”、“红土地步行街”。吕先生要把“铜鼓苑”和“红土地步行街”建成东兰县最好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夜幕降临,东兰县九曲河两岸的路灯亮起来了,霓虹闪烁,绿叶婆娑,一道亮丽的风景延伸着老区人们的视线。人行道上,人影绰绰,或三三两两,笑声不断;或成双成对,卿卿我我。

漕运鸿福临老区,

露布捷报凯歌传。

良辰美景东巴凤,

扬眉吐气盛空前。

桥上的凉亭里,人们围着韦学文老教师,静静地倾听他朗诵着他新近创作的这首诗,哗啦啦的河水在轻快地配乐。美妙的乐章,在九曲河上随波回荡,久久地,久久地……

高山流水水长流

平洞,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山区乡,乡政府所在地平洞街距离巴马县城35公里。据说,这个乡家在县城的机关干部,每个人都有一只编织袋,原因是乡政府所在地严重缺水,衣服没法洗,每到周末干部们只好把脏衣服都装到编织袋里,带回到县城的家去洗,洗干了又装回来。因为缺水,一些干部不愿意被“发配”到这里工作。

用“滴水贵如油”来形容平洞乡的缺水状况是最恰当不过了。该乡所在地的机关干部连学校师生群众近2000人,日常饮用水靠的是唯一的一个大水池。这个靠雨水储蓄的水池一旦吃完了,人们就只能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去找水、挑水。正常年景,该乡缺水达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

“一盆清水贵如油,洗菜洗脸又喂牛。”这是平洞街上流行的一句民谣。每到缺水季节,学校每天只好提前放学,让师生去找水、挑水。严重缺水,不但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影响了机关学校正常的工作、学习秩序。

类似平洞这样缺水的乡,在东巴凤三县还有不少……

从地形、地貌等地质资料上看,东巴凤三县地处云贵高原南麓,地形复杂,丘陵、峡谷、盆地相互交错,属河谷台地提水区,地貌主要为峰丛洼地区,石山裸露面积大,地表径流稀少,地下水埋藏深。

从水文、气象资料看,东巴凤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短,夏季长,春秋相等;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57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532畅2毫米,年最多降雨量为2009毫米,年最少降雨量为1066畅5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459毫米。

受到地形地质和水文、气象等因素的限制,东巴凤三县原来的供水工程未能蓄够足量的水,加上工程规模小,有的取水点较远,供水线路长,设备不全且老化。三县有31个乡(镇)所在地的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群众10万余人饮用水的困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大会战水利建设项目乡(镇)供水工程计划建设31处,其中,东兰县13处,巴马县10处,凤山县8处,设计要求全部为高标准的自来水工程,项目总投资2112万元。设计日供水量为1万立方米,计划修建蓄水池61个2畅197万立方米,修建生产房19座957平方米,管理房29座6593平方米,安装净化设备18台(套),消毒设备23台(套),机电设备21台(套),供水管路235公里。

这31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建成后,将解决31个乡(镇)53个村180个屯干部群众的饮水困难,改变过去这些乡(镇)自来水水量不足,水质未能达到国家卫生饮水标准,影响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的状况,为拉动东巴凤三县县域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2003年4月份开始,水利部门集中技术力量,全力以赴抓好项目的勘察、设计、审批等各项前期工作,为全面开工铺平道路。

市水利局切实加强项目技术培训工作,2003年5月,请自治区水利厅的领导和专家在巴马县举办了一期村镇供水技术培训班,市水利局及东巴凤三县水利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50多人参加了培训学习。接着,市水利局又组织东巴凤三县水利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到国债人饮工程建设标准较高、工程质量较好的大化等县进行考察学习。

凤山县水利局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为了加快设计进度,市水利局从东巴凤三县以外的8个县(市、区)分别抽调技术人员支援凤山县做好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工作,确保凤山县能够按时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乡(镇)供水、村屯饮水项目多,审批工作量大,市水利局分别从南丹、大化、环江三县抽调3名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协助市水利局做好工程的审批工作。

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组织技术力量,加班加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31个乡(镇)供水项目的审批。所有的乡(镇)项目在2003年8月底前全部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

工程就像一锅美味的汤汁那样诱人,谁都想喝上一口。

然而,东巴凤三县乡(镇)供水工程执行的是“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

那些居心叵测的人喝到的却是闭门羹。

根据要求,投资在20万元以上的土建工程,包括三县城区防洪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单项土建工程20万元以上的18个乡(镇)供水工程,都要实行招投标,乡(镇)供水工程、村屯人饮工程的设备和材料由市水利局统一招投标采购。

市水利局认真抓好招投标每个环节的工作,做到行政领导不参与、不干预招投标工作,工作人员遵守招投标纪律,严格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施工单位坚决不准予进入招投标,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事,在招投标过程中没有出现过违规违纪行为,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平等、公开,仅材料招投标一项就节约支出资金200多万元。

家住市水利局的工商所干部邓冬梅同志,有一天下班回家,见不到爱人——市水利局纪检组长杨宗灵同志,打办公室电话没有人接,打手机也关机,邓冬梅有点急了,因为杨宗灵身体不好,时刻让她揪心。到半夜还不见杨宗灵回来,邓冬梅就坐不住了,后来她才知道,杨宗灵同志因为负责监督项目招投标工作被临时“软禁”。

河池市水利局大院宿舍楼的楼道里,每天总有一些行色匆匆的人。其中有一个外地人几次在深更半夜去敲陆克局长的门。敲的次数多了,陆克局长只好隔着铁门不客气地说:“你再敲下去,我只能报警了……”那人灰溜溜地走了。

经过严格的招投标手续,管材、净化、消毒设备的供货各得其主。

2003年国庆节前后,东巴凤三县水利局分别与中标单位签订了《工程施工承包合同》。

合同规定,工程竣工的时间期限是——2004年6月20日前。

乡(镇)供水工程点多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为建成一流工程,区、市、县三级水利部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不怕山高路远,跋山涉水,对工程设计反复论证,不断优化方案。

自治区水利厅农水处处长寿胜年,年近花甲,大会战一开始就深入到东巴凤三县,对乡(镇)供水工程进行“把脉”,从水源点的选择到方案的优化都要一一把关。寿处长不顾年事已高,顶着烈日,冒着酷暑,与市、县水利技术人员一起翻过一道道山,涉过一条条河。市、县水利局的同志实在不忍心,劝他呆在办公室看材料就行了,寿处长拒绝道:“贫困老区人民当年为共和国的江山,抛头颅洒热血都在所不惜,我流点汗水算得了什么呢!”寥寥数语,让在场的同志深受鼓舞。

那天晚上,东兰县水利局局长韦海生一身泥水从城区防洪工程工地下来,刚迈进家门,来不及喝上一口水,手机又响了,泗孟供水工程遇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要他立即赶到现场,尽快解决。韦局长拿起包又匆匆下楼,连夜赶往泗孟。类似这样的情形,次数之多韦局长已记不清了。

乡(镇)集中供水工程要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任务,达到预定的目标,加强领导是关键。市委及东巴凤三县水利局相应成立了大会战水利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副局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股)、站、室的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对项目建设督促和指导。同时对技术骨干作具体的分工,使工程技术人员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推动了各个工程的全面开展。

巴马县水利局的门前,耸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巴马县水利项目公示”。在这张公示牌上,全县乡(镇)供水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工期、项目法人代表、技术负责人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目了然。

凤山县水利局局长周隆刚同志,家在长洲乡,他到家乡指导供水工程建设时,几过家门而不入。

黄灵勇,巴马县水利局副局长,在水利部门一干就是14个年头。黄灵勇的爱人也是在巴马县水利局下属的一个部门工作,夫妻俩都是水利人。在实施水利项目建设中,黄灵勇具体负责全县乡(镇)集中供水工程。10个乡(镇)在不同的位置,黄灵勇常常是跑了这个乡(镇),又赶到那个乡(镇)。黄灵勇的妻子也被抽调到其他水利项目工程去工作。在实施大会战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夫妻俩过起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农历七月初七的那天傍晚,黄灵勇才风尘仆仆从乡下归来。类似这样动人的故事,你在东巴凤三县水利部门随处都能听到……

东兰县花香乡供水工程起步较晚,为了不拖大会战水利项目建设的后腿,该乡的干部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参与工程建设。他们顶着炎炎烈日,义务奋战在工地上,或抬水管,或挖沟道,或搬设备,或埋管道……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困了,就地找个阴凉处打个盹;乏了,解下裤腰上的小酒瓶,呷上一两口提提神;饿了,喝一碗自家带来的稀粥,一天下来,个个都被晒成了“黑人”,那一张张黝黑的脸,便是老区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配合和大力支持,花香乡供水工程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和其他乡(镇)供水工程同时竣工。

要做到工程进度和质量两不误,制度建设是保障。东巴凤三县水利局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如《领导小组工作责任》、《工程监理人员工作职责》等,除了由工程监理人员负责现场监理以外,还明确各个工程技术人员在做好技术指导的同时,协助监理做好技术监督工作,实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在水利项目所有的协议书当中,有一份协议书不能不提。它就是廉政协议书。

廉政协议书明确要求甲乙双方要共同遵守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和关于建设工程承发包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项目建设工程按公开、公平、公正执行招投标,认真履行建设工程承发包合同的各项规定,执行终身责任负责制。

协议书中还有要求甲方及其工作人员、家属、子女必须做到“八不准”和“三不能”。“八不准”即:不准以任何形式向乙方索要赞助和收受回扣等好处费;不准接受乙方的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不准向乙方索要或接受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家电及高档办公用品;不准在乙方报销任何应当由单位或个人支付的费用;不准参加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和高消费的娱乐活动;不准要求或者接受乙方为自己住房装修、婚葬嫁娶、家属和子女的工作安排以及出国出境提供方便;不准以考察、参观名义参加乙方安排的国内外旅游活动;不准向乙方介绍家属或亲戚从事与乙方工程有关的材料设备供应、工程分发包等经济活动。“三不能”即:不能以任何理由刁难乙方不给好处不办事;不能以拨付工程款为理由,要挟乙方拖付款,索取好处费或拉赞助费扣付工程款;不能违反规定拨付工程款。

乙方及其工作人员做到“四不为”,即不为获取某些不正当利益而向甲方工作人员、家属、子女赠送礼金、有价证券和贵重物品等;不为谋取私利擅自与甲方工作人员就工程承包、工程费用、材料设备供应、工程量变动、工程验收、工程质量问题处理等进行私下商谈或者达成默契;不以洽谈业务、签订经济合同等为借口,邀请甲方工作人员外出旅游或进入营业性高档娱乐场所;不为甲方单位和个人购置或者提供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家电、高档办公用品等物品。

东巴凤三县所有的乡(镇)供水工程的施工单位都和县水利局签订了这样的廉政协议书。

市水利局纪检组长杨宗灵同志,从工程的招投标到项目资金的使用都严格监督,在签订廉政协议书时,对每一项条款、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丝毫不允许出现任何漏洞,他说:“在所有的协议书中,我认为这份廉政协议书的分量最重,它把握的环节最关键,它就像整个供水工程中的净化设备一样,净化来自不同渠道的水质,滤出一丝一缕的杂物,从而使任何一处管道不被堵塞而永远通畅,使每一滴水都干净无污染是那么甘甜,让老百姓闭着眼睛喝了放心。”

农历七月十四即将来临,人们忙着筹办过节。这个时候,巴马县10个乡(镇)的集中供水工程已经验收结束,黄正庭局长应该可以松一口气了,然而,黄局长却还在办公室里,因为,城区防洪工程的验收工作已经到来。

一天,一位老板模样的中年人来到黄局长的办公室,恭恭敬敬地说道:“黄局长,快过节了,中午一起吃餐便饭吧。”没想到正忙在兴头上的黄正庭没好气地应道:“别说吃饭,就是水也不喝。”此老板悻悻地走了。

老板走后,黄局长深有感触地说道:“唉!流水不腐,腐水不流,我们水利人要想让清水涓涓流淌,首先自己本身就不能是腐水一潭。”

严格的监督手段和严密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水利项目建设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经审计,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资金发生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干部因违规违纪受到处分,没有任何一项工程拖欠农民工的工资。

翻开《巴马瑶族自治县乡(镇)供水工程验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评价:“工程于2004年6月底开始陆续试运行,经观测,供水工程运行状态良好,供水规模达到设计要求,有效地解决了项目所在地乡(镇)驻地机关干部及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扎实,设计资料齐全,审批手续完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健全,项目严格实行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工程能够按设计内容完成施工任务,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东巴凤三县乡(镇)供水31处工程,自治区水利厅抽查验收21处,全部为合格工程,优良工程为15处。乡(镇)供水工程的实施,给东巴凤三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测算,31个乡(镇)日供水能力达1畅0768万吨,年供水总量达3930畅32万吨,平均水价按每吨1元计算,每年供水收入达3930畅32万元,可实现年净利润1965畅16万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水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乡(镇)所在地的干部群众的生活条件。东兰县泗孟供水工程通水那天,正值圩日,家电商场里挤满了人,群众纷纷购买热水器、洗衣机等。

东巴凤三县109处村屯人饮水工程也相继竣工。其中,东兰县58处,巴马县14处,凤山县37处,完成投资1127畅26万元,占计划的100%,日供水量达6048吨,解决了5畅08万人、4畅38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村屯人饮水工程带动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人均收入增加100元以上,同时,还促进了果园、蔬菜、鱼池、苗圃等庭院经济的发展,并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解除了长期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桎梏,让他们转移到其他的行业。

水利部门对乡(镇)供水工程和村屯人饮水工程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漂漂亮亮的厂房,绿化如园的厂区,成为村镇美丽的风景,村里的男女青年纷纷到厂区拍照、休闲,留住青春的倩影,憧憬滋润的日子。

这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平洞乡政府一间简陋的宿舍里,乡党委书记韦生在收拾行李。从乡长干到书记,韦生已在平洞干了近10个年头,他已把平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大会战开始以来,韦生很少能够回县城的家。这段时间已有三个星期没有回去了。像往常一样,他习惯地从纸箱里拿出一只编织袋来。准备把脏衣物往编织袋放的过程中,突然顿了一下,走进卫生间里,伸手去拧开水笼头,一股清凉的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韦生释然地笑了笑,走出卫生间来,把编织袋里的脏衣物一股脑儿地倒了出来。

纯净的山泉水,哗啦啦地流出老区一个新时代的声音!

水秀鱼跃山川绿

凤山有一个名人,他的名字叫曾方会。曾方会是因为搞地头水柜而出名的。那年秋天,执教30多年的老教师曾方会退休回到他的家乡——凤山县中亭乡一个叫顶沙坪的屯子。这个屯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缺少水源,全屯33户146人,耕地面积162亩,其中旱地126亩,旱田36亩,人均耕地面积1畅1亩。这是一个典型的石山村,“三天无水地冒烟,一场大雨水无边”便是它的真实写照。

顶沙坪代表了东巴凤喀斯特地貌的共同特征:岩石裸露,岩洞洞穴纵横交错,地表水系少,地下水埋藏深,是严重的干旱石山地区。东巴凤三县石山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8%以上,且零星分布在山弄洼地、谷地,土壤覆盖层薄,保水性差。由于缺少有效的水利设施,大部分耕地只能种植单一的作物——玉米,亩产不足200公斤,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的状态。再由于粮食产量低,人口不断增长,只能想办法扩大种植面积,致使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

曾方会坐在自家的屋檐下,呆呆地望着远方,山是光秃秃的山,地是干涸贫瘠的土地。弄中间那一片平地零星地长着枯萎的玉米,在山坡上开荒种植的荞麦也是病恹恹的样子。曾方会的眼光落在屋前一只积水泥塘。这只泥塘原来是用于家庭人畜饮水的,自从建了家庭水柜后就闲置在那里。曾方会决定做一件事情,到山外买来水泥,把这只泥塘“修补”起来,以便储蓄更多的雨水。

次年春天,泥塘蓄满了水。春雨霏霏的日子里,曾方会把原来种玉米的一小块旱地改作水田,开始耙田栽秧。5月份天旱后,曾方会把泥塘的水引到田里,进行养田保秧。曾方会这个“异想天开”的举措,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这块原来一年只能收60斤玉米的旱地,经过曾方会的“改造”,当年收获300斤稻谷。

其实,曾方会家里并不缺粮,每个月有退休金,还有当教师的儿子们的孝敬,曾方会属于“旱涝保收”,食寝无忧,用曾方会自己的话说:“我主要是要让乡亲们开窍。”

此时,家家户户纷纷效仿起来,建设地头水柜,仅两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26个高标准、高质量的地头水柜。接着他们一面建地头水柜,一面实施地改田,根据26个地头水柜的灌溉能力,全屯地改田42畅8亩。当年种下第一季水稻,大部分地改田都获得了好收成。

有位哲人说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年顶沙坪地头水柜建设试点的成功,在全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迅速掀起了在石山区兴建地头水柜的高潮,东巴凤老区群众在兴建地头水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水利项目中,地头水柜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其中,东兰县任务3500个,总容量21万立方米;巴马县任务3500个,总容量21万立方米;凤山县任务7000个,总容量42万立方米。这批地头水柜建成后,结合原有的地头水柜,进行综合利用和开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地头水柜项目主要在东巴凤干旱大石山区实施,点多面广,实施难度大。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施工任务,东巴凤三县党委、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指挥部,水利部门统一规划实施,要求做到集中联片,合理布局。市水利局多次组织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推广。

凤山县委、县政府充分调查研究,采取“群众自愿为主,政府扶持为辅,农民与政府签订合同”的办法,帮助农户在自己责任地地头,至少修建1~3个容量不小于60立方米的地头水柜,同时还明确规定,地头水柜“谁建谁有,农户自己建,自己管,自己用,政府发给证书,属于农户的财产。”是农户的“自留水”。通过政策启动,示范引路,全县农村各族群众兴修地头水柜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村屯出现了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建地头水柜的生动场面。

然而,大会战修建的1畅4万多个地头水柜,绝大部分分布在边远的石山区,实施难度相当大。

很多村屯尚未修通公路,水泥等材料的运输只能靠肩挑马驮,运输成本比材料要高出几倍,一包水泥十几元钱,运到屯里就变成几十元一包。几吨水泥先运到山脚下,然后一包一包地分装成一袋袋,再一担一担地挑上山去。

东兰县长乐镇英法村距离镇政府20多里,往返要用六个多钟头,该村群众建地头水柜的积极性很高,却苦于材料难以运进。该镇党委、政府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运输经费,采取肩挑马驮的办法,帮助群众解决了材料运输问题。

山里的青壮年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或者参加公路等其他大会战项目建设,造成劳动力不足。已运来的水泥不能长时间的闲置,群众纷纷打电话发电报将在外打工的儿女们召回。

巴马县平洞乡弄林村弄盆屯韦正先的儿子韦专,在广东打工多年,当接到家里的电话后,毅然放弃每月1000多元工资的待遇,带上1800元现金专程从广东回乡参加地头水柜建设。不久,一个个像韦专这样的青年人陆续从外地归来,参加到地头水柜建设中。他们说,党和政府如此关心老区的人民,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水柜建好,我们蓄的可是恩情水、致富水、幸福水啊!

山区农户尚不富裕,有的农户经济还比较困难。建一个地头水柜需要4000多元,政府补助1000元,余下要靠农户自己解决。

东兰县兰木乡弄占村纳王屯农户彭学尤计划兴建两个地头水柜。该户只有两个60多岁老人,经济又比较困难,彭学尤老人因工伤失去了左手。只有一只手的彭老汉建地头水柜热情不减,先是卖掉过年要杀的一头猪,然后又和老伴上山挖土特产去卖,还是凑不足建设费用,彭老汉就和老伴两人自己开石头,打碎石。没有碎砂机,两老就一锤一锤地砸,两个容量分别为300和250立方米的大水柜硬是让两位老人砌起来了。

地头水柜建设正值旱季,山里群众饮水困难,建水柜拌浆等施工用水更是困难。家庭水柜的水用完了,群众就到几公里远的地方去找水,去挑水,一担一担地挑,一桶一桶地提到半山腰的工地上,渴了都舍不得喝上一口。

凤山县金牙乡坡茶村弄雷屯农户林长发,在后山坡建一个300立方米的地头水柜,水柜建成了,日常饮用水的家庭水柜也在施工中用光了。林长发每天就雇人到五公里外去挑水,对地头水柜进行保养。

一个个困难,就是这样被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克服了!

一个个村屯,一个个弄场,到处呈现一幕幕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建设地头水柜的场景。

大会战中水利建设项目多,并且都是同时展开,这里面涉及到很多需要协调的问题,既要保证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又要兼顾其他项目如期竣工,需要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这是对水利部门一个严峻的考验。

水利部门技术人员有限,只能是一人身兼多职,一人要负责多个项目。尽管如此,水利技术人员毫无怨言,在火热的水利建设一线上,没有一个逃兵。

市水利局水利站副站长苏秀荃同志,孩子幼小,年迈双亲需要她在身边照料,所以局领导在安排到项目建设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名单中,没有她的名字,苏秀荃同志知道后,主动请缨要求到一线工作。一到工地,她就把家中的一切都抛到了脑后,一心扑在工作上。

巴马县甲篆乡水利站站长、共产党员覃克同志,一下到村屯就“流连忘返”,他本人负责全乡600多个地头水柜建设技术指导,每个水柜点他至少到现场指导3次以上。祖母过世时,他还在工地上,村支书分头派人找他,当在工地上找到他的时候,他的奶奶早已下葬了。

东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国昌,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县大石山区的村村寨寨,每个地头水柜从宣传发动到工程选点,从建设到竣工验收,他都要“脚踏实地”。在地头水柜建设进入高潮的时候,由于劳累过度王副主任病倒了。在住院治疗期间,他还坚持每天通过电话与县水利局有关领导、技术人员保持联系,了解工程的进展情况。出院的当天,他那孱弱的身影,又出现在最边远的金谷乡隆明村地头水柜施工现场。当地老百姓握着王副主任的手,感动得热泪盈眶。

凤山县地头水柜建设任务是最重的。作为一县之长,何焕全同志既要考虑其他重点项目的如期竣工,又要保证全县7000个地头水柜建设任务的完成。

笔者在凤山县采访期间,每次见到何县长,他的双眼都布满着血丝,他说:“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干部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他们就像一台台机器一样,永远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秋天扭着丰硕的腰姿走过一座座山坳口的时候,山谷里、山腰上泛着一片片金黄,石山弄场里遍布着一个个地头水柜,盈盈碧水倒映着湛蓝湛蓝的天空,微风吹过,一阵阵稻香扑鼻而来……

据统计,东巴凤三县在大会战中共建成地头水柜1畅4477万个,占计划1畅4万个的103%,总容量为87万立方米,完成投资8141畅52万元。其中,东兰县建成地头水柜3808个,容量23万立方米;巴马县建成地头水柜3626个,容量22万立方米;凤山县建成地头水柜7043个,容量42万立方米。这些地头水柜建成,增加解决石山区1213公顷旱地的灌溉用水,受益群众达5万人,受益农户占东巴凤三县总户数的35畅5%。

地头水柜解旱愁,石头缝中稻花香。

地头水柜在旱魔面前,发挥了神奇的功效。这两年来,在旱情特别严重的情况下,石山区的灌溉用水得到了保证,农业稳产增产,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希望在水,发展在水。

有了地头水柜,山里人想到的不仅是灌溉问题,更多的是如何利用地头水柜谋求新的发展。老区人民开始做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把旱地改作水田,种了一辈子旱地的山里人,挽起裤脚,种起了水稻。

中亭乡位于凤山的西部,全乡有7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畅23万多人,耕地面积1畅0007万亩,人均耕地0畅87亩。在这次大会战中,全乡共建成地头水柜2872个,总容量30万立方米,折合标准池5122个,实施地改田850多亩。

弄科村是距离凤山县城9公里的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水源奇缺,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因为缺水,村民们吃水要到县城去用马驮回来。建了地头水柜后,不仅解决了饮水、灌溉问题,而且还实现了地改田,吃上了平常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的大米饭,这是村民们做梦都梦不到的,党和政府把老区人民的梦变成了现实。

凤山县凤城镇弄者村第三组的邹治生一家4口,耕地面积4亩,建地头水柜前种植玉米,年亩产仅200公斤。大会战中,兴建了一个容量为220立方米的地头水柜,进行地改田1畅5亩,由单一种植一造玉米改为早玉米+中稻,早玉米亩产250公斤,中稻亩产450公斤。

像这样的例子在东巴凤三县随处可见。

出路在水,致富在水。

有了地头水柜,山里老百姓的脑瓜里又有了新套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为“粮食+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同时大力养殖家禽、家畜,增加收入,闯出了一条石山地区致富的路子来。没有水,过去只能种植一造玉米,每亩单产不足200公斤。兴建地头水柜后,将原来的旱地改为水田,种植模式变成了“早玉米+中稻+冬菜”,由过去一年种一造,变为一年种两造或三造。玉米每亩单产提高到230~260公斤、稻谷亩产400~500公斤、冬菜亩产500~600公斤。这样,原来种植品种单一、产量很低的旱地,通过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单位面积的产量成倍增加,经济效益显著。

退休教师曾方会又做出一些乡亲们意想不到的事情。

曾方会从县里买来了鱼苗,放到地头水柜里去养。顶沙坪现有63个地头水柜,除了8个用于饮水,其余全部用于农田灌溉、养鱼。顶沙坪过去连喝水都成问题,现在竟养起鱼来,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曾方会开始养的是塘角鱼。每天割一大把的草放到水里去,曾方会不知道塘角鱼是不吃草的,结果鱼老养不大,经过不断摸索,曾方会终于了解到,地头水柜最适宜养草鱼和鲤鱼。

村民纷纷养起鱼来,晚上,你看到水池边上亮着的一盏盏灯火,那是农民在通过灯光引诱昆虫飞来,落到水里成为鱼儿的食料。

水绿了,山青了;山青了,水更秀了。

东巴凤石山区群众利用地头水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粮食自给有余后,将原来开垦的山地退耕还林、还草,同时,结合搞沼气池建设,保护了生态环境。如今,到了东巴凤的人们都说,这里光秃秃的山变得郁郁葱葱,原来山上已断流的山泉水又汩汩地冒了出来……

东巴凤,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这天,曾方会家门前的一棵树上,一只喜鹊一直在啼叫不休,曾方会的家里迎来了尊贵的客人——自治区水利厅文明厅长。

曾方会紧紧握住文厅长的手,久久不愿放开,教了一辈子书的他,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年课本上一篇很熟悉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宽畅明亮的餐厅里,曾方会一一数着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粳米饭、鲤鱼肉、“上海青”、冬笋……激动地对文厅长说:“解决了水的问题以后,我们山里人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曾方会向文厅长敬上满满的一杯“土茅台”——干杯!

干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