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水前波带后波

流水前波带后波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5年9月16日,芜湖市教育局召开“芜湖市教改工作会议”。“哦,蔡校长?蔡澄清老师?”下午的会议,主要是蔡老师作芜湖一中教改实验综合报告和市教育局领导同志作总结。此后,蔡老师用了前后共达六个月的时间多方面地搜集材料,极审慎地编写稿件。时隔半年之后,蔡老师又在《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第6期上以《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夺丰收———记农村优秀语文教师罗光奖》一文,将我推上了该刊的“封面人物”专栏。

流水前波带后波———蔡澄清老师侧记

罗光奖

蔡澄

清老师是我最难忘的老师之一。———虽然,他并没有直接地在课堂上教过我。

从第一次见他到现在,算起来还不上两年时间,可是,他给我的深刻印象和对我的良好影响却已足足有十五六年了。

1972年,我当上了小学民办教师。当时,由于教学工作的需要以及自己投寄稿件的原因,我比较留心《教革简报》和《安徽教育》等报刊,也就是在这些报刊上,我接二连三地看到了连载发表的蔡老师的一组关于文言文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文章,并由此开始对蔡老师的尊敬和关注。

1980年,我考上了中学语文教师。在我所接触到的多种语文报刊中,我又多次地读到了蔡老师的多篇论著,其中有不少篇都曾使我茅塞顿开而获益匪浅。他的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则成了我的案头书之一。———这是我专程去县新华书店购回的。

渐渐地,从有关报刊和有关人士的介绍中,我知道了蔡老师的一些情况———他1954年毕业于安庆师范学校,到芜湖一中工作后又先后参加了芜湖市夜大学政治系的学习,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函授并分别毕业;他从五十年代起就开始在北京《语文学习》,上海《语文教学》等杂志上发表教研文章,几十年来,从未辍笔,并且参加过《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工作;他历任芜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副教导主任、副校长,并分别被评选为全国特级语文教师、安徽省劳动模范;他兼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安徽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芜湖市教育学会副会长等十多个职务,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他却仍然卓有成效地亲自设计和主持了“语文年段分科教学实验”……———当我知道了蔡老师的这些情况后,他便成了我一直崇拜的对象,学习的榜样。我要求自己像蔡老师那样去自觉学习,刻苦进修,深入钻研,勤于动笔;我要求自己像蔡老师那样去认真工作,为人师表,坚持不懈,勇于探索……

由于对蔡老师的尊崇,我萌发了拜见蔡老师的愿望,甚至于,有好几次我已走进了芜湖一中校园,但是,我却始终不敢……我不敢想象蔡老师这位前辈名家将会怎样对待我这无名小卒,我不敢想象在蔡老师面前我将会怎样地手足无措而窘态百出,于是,有着“自知之明的我”便一次又一次地于怦然心动中离开一中……

1985年9月16日,芜湖市教育局召开“芜湖市教改工作会议”。上午,市教育局副局长汤可发讲话之后,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地(根据会议的安排)作了大约一个半小时的教改情况汇报。汇报结束时,已超过一般的午餐时间。我颇歉疚地走下了讲台。忽然,台下的人丛中一位五十多岁的长者,微笑着向我直来:“罗老师,你做得不错,也讲得很好!”“噢,老师……”我握住了他伸过来的右手,却不知道他姓甚名谁。还是芜湖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孟宪禹及时告诉了我:“这是芜湖一中的蔡校长。”“哦,蔡校长?蔡澄清老师?”我兴奋得叫了起来,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面前的难道真是我多年想见而又不敢见的蔡老师?蔡老师点了点头,还是那么微笑着,递给我一本书:“这是前两天刚出版的,送给你一本。”我双手接过书,一看,原来是蔡老师编选的芜湖一中学生《报刊作品选》。我捧着书,确实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下午的会议,主要是蔡老师作芜湖一中教改实验综合报告和市教育局领导同志作总结。使我深受感动而又深感不安的是:蔡老师竟然结合他的报告给我以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尤其是热情地总结并阐发了我在教改中的三种基本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顽强精神,甘为他人作嫁衣的牺牲精神,好马上程蹄不停的奋进精神,并且一再强调“教改园地,百花竞放,五彩纷呈,但尤其使人敬慕的是在那贫瘠的土地上(指偏僻的农村学校)顽强生长的朵朵小花……”

蔡老师慈祥的笑容,热情的话语,使我深深地感到了他不仅可敬,而且可亲!哦,前辈名家们,原来并不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然而,当我后来有好几次想给他写信时,却又终于一次次地停下了笔:仅仅那么一次相见,或许蔡老师都已将我忘了哩!

1985年11月17日,我收到了蔡老师11月14日写给我的信。真没想到我们之间的第一封书信竟是蔡老师先写给我的!

在这封信里,蔡老师告诉我:“前些时候接北京《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编辑部来函,希望我在介绍陈军同志之后(介绍文章见该刊今年第六期),再择优介绍一二位安徽的语文教改新秀。我考虑到您在语文教改中已取得较突出的成绩,刻苦奋进的精神很值得大家学习,因此决定将您的主要事迹介绍给《中学语文教学》的广大读者……”同时还告诉我:“这项介绍,是一种表彰性的荣誉,理应珍惜……”

蔡老师不仅没有将我忘记,而且还将要在国内外发行的中央级刊物上介绍我?我真没有想到我竟能有幸得此殊荣!

此后,蔡老师用了前后共达六个月的时间多方面地搜集材料,极审慎地编写稿件。这期间,蔡老师仅仅写给我一人的信件就达八封之多。除了在教学上给我以指教和勉励外,还虚怀若谷地征求我对介绍稿的意见,并且一再告诉我:“人物稿的处理比较慎重,有一个较长的编审过程,请您勿急。介绍陈军的文章,从约稿到刊登,历时半年之久哩!”“我准备再去信联系一次。我想下个月会有处理意见告诉我的,届时再奉告您,请勿念。”

不久,便收到蔡老师1986年8月17日的来信:“……给《中学语文教学》的介绍文章,近收主编孙移山同志来信,已刊今年9月号刊物头条,我已看过,是纪念教师节的重点文章。……也许年前还发我给您的一封信,是谈进修提高的,是编辑部特约稿,目的是给您鼓劲,供参考。……”“上述信息,专此函告。希望您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以后的情况,便是一般的同志所知道的。从9月号的《中学语文教学》上,我读到了蔡老师的《芳林新叶催陈叶———介绍农村青年教师罗光奖》一文,紧接着,从10月号上我又读到了蔡老师的《进修漫笔———致罗光奖》一文。时隔半年之后,蔡老师又在《语文教学通讯》1987年第6期上以《在贫瘠的土地上奋力夺丰收———记农村优秀语文教师罗光奖》一文,将我推上了该刊的“封面人物”专栏。

7月26日,蔡老师又给我写来了长达4页的信札,其中有些语重心长的话语,久久地震荡着我的心房:“光奖同志,对您来说,主要的是珍惜自己的事业和荣誉,这才是根本的,我希望您能在今后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两刊对您的事迹的宣传与介绍,应当使你意识到要更高地要求自己,要不负重望,要戒骄戒躁,虚心谨慎,要在事业上奋力拼搏,做出新的贡献来。这是我所希望于你的,也是我乐意介绍您的出发点。”———敬爱的蔡老师,您的介绍,使我这无名小卒变成了新闻人物,您的教诲,我将会牢记心中并付诸实践!

我尊敬蔡老师,但也敢于发表并坚持自己的不同意见。或许,正是由于出于对他的尊敬和信任,我才敢于这样做。

记得,今年二月上旬末,我给蔡老师寄了一篇他代山西《语文教学通讯》杂志特约的稿件。二月中旬初,为这篇稿件,他接连给我写了两封信。后一封信里,蔡老师告诉我:他已经将稿件挂号寄出,因为觉得原题目不够理想,故作了改动。而我当时却未能接受蔡老师的这一修改意见,并立即写信向蔡老师申说了我原定题目的诸条理由。很快,我便接到了蔡老师的复信,其中说道:“为尊重您的意见,我将大札直转主编靳保太同志处理,请放心,同时,谢谢您的热情支持!”并且叫我:“如有其他事情,请及时函示”———蔡老师这种任劳任怨的可贵精神,不薄后学的大家风范,是使我深受感动并且引为楷模的。

实际上,自“芜湖市教改工作会议”之后,我与蔡老师也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晚上,是孟老师带我“去认一认门户”的;一次是上午,我和孔立新、孙京南等同志一道,为筹备成立“芜湖市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会”一事去请教蔡老师。

那天,是星期日。蔡老师和师母———周凤生老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蔡老师放下了正在阅处的一些语文教师寄给他的文稿,周老师正忙着去做饭烧菜。对于我们筹备成立“语改会”之事,蔡老师表示支持,并从多方面给了我们具体指点,还主动提出可代我们与有关部门进行联系,并向我们介绍推荐了一些他所知道的“语文教改志愿兵”以作我们的第一批会员,他欣然应邀担任我们的学术顾问。“我将尽自己的努力,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坚持对你们给予应有的关心和帮助,你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我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解决,请放心。”蔡老师的一句“请放心”,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念。看着第一次见面的小孔、小孙,蔡老师满腔热情地说:“在农村中学里,能有你们和陈、罗这样一批语文教改志愿兵,是难能可贵的。我希望我们安徽能出现更多的青年精英!”———我们都笑了,决心不负蔡老师的希望:“努力开创出一个新局面,为安徽的语文教改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实,蔡老师所关心的并不仅仅是安徽的语文教改事业,蔡老师所帮助的也并不仅仅是安徽的语文教改志愿兵,为了促进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的全面发展,扶持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新秀,奖励在教改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今年初,蔡老师和于漪等十二位特级教师发起成立了“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基金会”,蔡老师不仅向基金会提供了几百元基金,而且还将介绍我的文章的稿费全部捐献给基金会使用。蔡老师主编的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教学经验选》,分明便是他为探索、推动全国中学语文教改所做出的实绩之一,在全国影响也很大。

今天(1987年8月15日),我捧着蔡老师的一封封厚厚的来信,好几次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蔡老师,您真好,真好……”

———目前,我们准备编印一期《语文教改论文专辑》。7月29日,我给蔡老师寄去了一批文稿,请他帮助审改。附信中,我提到了一句“不知老师能否在8月15日前将文稿寄给我?”———你看,今天,8月15日,他就准时给我寄来了!蔡老师作为重点中学校长,在“三级招生录取等工作脱不了身”的情况下,不仅认真审改了文稿,而且还给作者写信谈了具体意见。这种严格的时间观念,严谨的工作作风,曾促使我反省了很久很久……与蔡老师相比,我确实差得太远了!回想起来,我简直要流泪!

在今天收到的蔡老师给我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几次上辞呈:不当校长,专门教书,搞点教改研究,但未成功。最近市教委党委书记管德明找我谈话,要求我留任一期(四年)。作为党员,我必须服从需要。……目前,我的任务,当然是首先要当好校长,而后才能搞点语文教改研究。我身体很差,精力已经不济,但我仍将小车不倒只管推……”———“作为党员,我必须服从需要”,这句话,深深地撼动了我的心灵。哦,蔡老师,我想,您之所以能够成为特级语文教师,能够成为重点中学校长,首先一定是因为您是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向您致敬,具有33年党龄的蔡老师!向您学习!党龄相等于我的年龄的蔡老师!———几年来,我曾好几次要求辞去教导主任职务,以求“专门教书,搞点教改研究”,虽然均未成功,但是一直到今天接读到蔡老师来信之前,我仍准备执意辞职,是蔡老师的来信,使我彻底警醒了:我也是党员啊,我也必须服从党的需要!如果以进行教研为理由的话,蔡老师的理由不是要比我更“名正言顺”太多倍吗?———刹那间,我已决意不再辞职了……

啊,蔡老师,您不仅是我语文教改的指导者,而且是我人生之途的带路人!

敬爱的蔡老师,祝愿和热望您———“小车”永不倒,引我向前行!

———谨以此文纪念1987年教师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