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邱幸凡治验

邱幸凡治验

时间:2022-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哮喘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史较长,其病变从经入络、由气及血。邱教授援引清·蒋宝素《问斋医案》“哮喘发,发时以散风为主”拟祛风解痉平喘之法。病愈后随访3个月,称未复发。临床上哮喘多有明显诱因。或因吸入粉尘、花粉等异物;或食用鱼肉海鲜制品而诱发。现代医学认为,此系过敏原刺激致过敏反应,继而出现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致。

邱幸凡治验

[《湖北中医杂志》]

1.拔夙根祛痰化瘀 非虫类入络搜剔不达哮喘病的发作机制甚为复杂,历代医家强调“痰伏于内”是哮喘发病的夙根。秦景明《证因脉治·哮病》认为,本病由“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而诱发;陈修园《时方妙用·哮证》曰:“寒邪伏于肺前,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七情六淫,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发病。此“痰窠”内因学说已被广泛认可。然而宿痰伏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因为痰阻于肺,气机郁滞,血行不利,致淤血内停,痰夹淤血而胶结难解。朱丹溪《寓意草·论浦君艺哮喘病论治之法》云:“若无淤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不得卧。故就哮喘标本而言,气道受阻,肺气上逆为其标,痰瘀潜伏于肺络为其本。欲拔夙根,当除痰化瘀。”故治之非一般草木祛痰药能达,当有虫类剔凝瘀、通络脉、起沉疴。虫类具有行窜之性,可入络搜剔窜透,剔除滞痰凝瘀,使络脉通达。

哮喘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病史较长,其病变从经入络、由气及血。经主气,络主营;“病初气结在经,病久血伤入络”。疾病进入络脉凝滞阶段,淤血痰湿凝滞络道,久踉邪羁。而虫类药属血肉有情、搜剔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因此,治之非虫类而不达。在用虫类药时,邱教授讲究痰较重者则多用地龙、水蛭;虚寒者则用蛤蚧,实热者用地龙、蜒蚰。

典型病例:程某,男,69岁。主诉:呼吸困难,喉间痰鸣间断发作28年。近两年加重,平均每周2次。昨起呼吸急促,喘憋短气,咽痒,面色无华,少气懒言,小便因喘失禁,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滑数。急则治标。邱教授援引清·蒋宝素《问斋医案》“哮喘发,发时以散风为主”拟祛风解痉平喘之法。处方:银柴胡12g,炒防风、地龙各10g,乌梅、五味子各8g,蝉蜕、生甘草各6g,蜈蚣粉3g(吞)。1剂症状稍减,3剂后症状稳定。后更方治本以除宿根,治宜涤痰祛瘀、补肺益肾。处方:鹿角胶、补骨脂各12g,山茱萸、人参、枳壳各10g,肉桂、蛤蚧、海蛤壳、炙甘草各6g,五味子9g,僵蚕、青皮各8g,蜈蚣粉3g(吞)。连服7剂。病愈后随访3个月,称未复发。

2.抗过敏祛风化痰 哮喘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复发作,这符合“风上行而数变”的特征。五脏之中,惟肝木与风气相通,肝气横逆,经脉挛急。若逆而上行,引动膈上宿痰,痰气互阻,可导致哮喘发作。邱教授认为:哮喘发病具有中医“风”的特性,治疗时应投以风药,但非防风能奏效。所以临床常用蜈蚣、全蝎、僵蚕、地龙等虫类药。其原因不外有二:一则虫类药有入络搜风之效;二则虫类药大多走肝经,平肝木。临床上哮喘多有明显诱因。或因吸入粉尘、花粉等异物;或食用鱼肉海鲜制品而诱发。此属风盛痰阻、风动痰升之证。这里的风邪包括脾风和肺风。肺风是因为宿痰伏肺,外感风邪或吸入花粉而诱发;脾风当是饮食不当可引动。“如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章鱼动风等物,才食则丹即发,此见系是脾风”(《证治要诀·发丹》)。现代医学认为,此系过敏原刺激致过敏反应,继而出现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致。邱教授喜用地龙、僵蚕治之。地龙有通络止痉之功,僵蚕能熄风化痰定痉。

典型病例:张某,男,19岁。因晨起闻及煤气味突然发病。诊见:呼吸急促,流涕,咽痒,喉中声如吹箫笛,痰少难咯,舌红苔薄白,脉弦数。治法:祛风解痉平喘。处方:麻黄12g,钩藤、葶苈子、僵蚕、生甘草各8g,乌梅、地龙各10g,蝉蜕6g。服药1剂症状稍减,3剂症状基本消失。邱教授善用虫类药,但强调不可妄用,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虫类药多有动血耗气之弊,过用势必会耗人正气。哮喘缓解后应适当减量,即如叶天士所云:“虽治当于病发,而病去必当养正”(《临证指南医案·哮》)。由于哮喘在形成过程中,瘀血与痰湿相凝,络瘀与络脉经枯并存,故在用虫类药通络时要注意配用柔润活血之品以释经润络,即叶天士所说的“辛润通络”。虫类药性燥力猛,多数有毒性,故用时需炮制,不宜入煎剂,用量应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确保治病而不伤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