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银饰品店的今昔

金银饰品店的今昔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外公布法币的发行总量是600兆元,实际的发行量无疑应是该发行量的数倍。因此政府不仅停止了上海金业交易所的交易,还禁止了一般性的金银买卖。强制收购的措施引起了大恐慌,总之,国民党政府的这一的野蛮行径,导致钱庄、银楼全部停止营业。通过这种以物为计算标准的紧急应对措施,经济得到了复苏,新中国面貌为之一变。从1952年6月开始,除上海以外,其他大都市内的国营金银饰品店陆续开始恢复营业,生意很红火。

以前上海有很多通称为“银楼”的金银饰品店。其中最有名的有方九霞银楼、老凤祥银楼、庆华银楼、老宝庆银楼、新天宝银楼、庆云银楼、新凤祥银楼、裘天宝银楼、方九福银楼、杨庆和银楼、天宝银楼、泰丰宝记、庆和久记、天宝福记、宝成裕记、庆和福记、天宝永记等等。这些店都是从事金银宝石类的生意,每天都会挂出金银的价目表,买卖或改造金银饰品和金银器具,也可以兑换金银。手续费一般是一成,但也有规定说纯金或纯金器具不收手续费。他们的生意非常兴隆,店面与其他商店相比也格外气派。虽说没有之后建起来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大新公司等大商场的西式建筑看起来那么壮观,但其构造还是非常与众不同,夹在一般的店面中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顾客都是有钱人,虽然来参观的人远远多于真正买东西的人,但每个人的购物金额都非常大。假设每家店一天的客流量是100人,其中有85人是来参观的,只有15人真正是来买东西。但如前面所说,这15个人每人都会买很多东西,不仅买戒指,还买耳环、镯子。有意思的是,虽说谁都可以进店转转(柜台也做买卖,但不卖价格昂贵的物品),但真正要大量购买的顾客会被引到里屋进行交易。

1948年,国民政府在内战战场上失利,同时,也失去了国民的信任,当时国民党发行的法币(CNC)不断贬值,到8月份开始大幅度暴跌。

据说法币在1937年的发行总量为16亿元,但也有消息称实际的发行量高达600兆元。法币的暴跌困扰着国民政府,最终财政部长王云五当机立断决定实施币制改革。

根据公布的信息,此次币制改革发行金本位的纸币,4元纸币等价1美元,其发行总额为2亿元,300万法币可兑换1元新纸币。换句话说就是将发行总量有600兆元的法币全部兑换成2亿元新纸币(称为金圆或金圆票),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但是,消息一经公布,兑现的人就纷至沓来,好像真正的法币的发行量还远不止600兆元,2亿金圆券完全不够兑换。于是兑换几天后,兑换价格由原来的300万兑换1元新纸币改为1 500万兑换1元新纸币。对外公布法币的发行总量是600兆元,实际的发行量无疑应是该发行量的数倍。

而且当发行金圆券时,总感觉像是在发兑换券一样,必须得有能兑换2亿金圆券的黄金储备。因此政府不仅停止了上海金业交易所的交易,还禁止了一般性的金银买卖。以金圆券来强制收购银行、钱庄、银楼等地所有的金币、黄金器具、金块等等。实行这些强制措施的领导就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强制收购的措施引起了大恐慌,总之,国民党政府的这一的野蛮行径,导致钱庄、银楼全部停止营业。

然而,这些金圆券实际上根本不是什么兑换券,它什么都不是,只是用金标价的法币而已,因此又是大暴跌。这反映了拥有金圆券发行权力的国民政府的日渐没落,到1949年5月25日上海陷落(共产党军队接管)前,仅仅在九个月的时间里发行的金圆券总额就相当于1937年法币发行总额的1 768亿倍,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

另外,从1937年到1948年的十一年间,物价上涨了600万倍;从1948年8月到1949年5月金圆券崩溃为止,仅仅九个月的时间,物价上涨了138 842亿倍,简直是天文数字。与此相对,在九个月内金圆券就贬值至原来的138 842亿分之一。

蒋介石政权丢下经济混乱的烂摊子就跑到台湾去了,收拾烂摊子的任务落在共产党的肩上。

共产党的革命在农村取得了成功,但我很担心他们进入城市后会怎么样,特别是进入上海这样的国际性金融大都市,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失败。然而共产党到上海后,他们设立了华东军政区,历经重重困难,最终彻底地摆脱了经济大混乱,在世界范围都算得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1949年5月25日,占领上海的共产党军队引入了人民币,第一要务就是利用人民币来整顿金圆券。当时10万元金圆券可兑换1元人民币,但条件是金圆券面额5万元起兑,低于此面额的全部作废。当时,劳动报酬以及工薪族的工资问题也迫在眉睫。政府就针对此设立了基于物品计算报酬的基本单位“工资份值”。1个单位,即1工分,其内容如下:

食品  0.8斤

食用油 0.05斤

食盐  0.02斤

细布  0.2尺

燃料  2斤

当然,1工分能获得的不仅限于以上的东西,而是1工分可以按照国营商店的零售价换算成人民币,然后可以购买实物(也有工分票,用它买也可以)。我不清楚这个政策刚推行时的情况,1953年2月北京的1工分相当于2 366元,合格工人的最低工资是一个月200工分,有专业技能的人还有20或30工分的技术津贴。听说小学老师一个月是250工分左右。按1工分2 366元计算,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人民币473 200元。从金额上看,收入那是相当的丰厚,通过工分来定劳动报酬和月收入的话,生活上基本没有负担。也就是说,无论物价如何飞涨,工资都和物价的上升保持同步,到手的钱就更多了。日本连按物价、生活水平调整工资的浮动机制都还没有实行的时候,中国就已经越过此机制,实现了工资伴随物价自然上涨,物价的波动根本构不成生活难题。因此劳动者以及工薪阶层的生活一下就稳定了。

但是,迄今为止一直贫困的人们因此得到了大笔的劳动报酬,工薪阶层也拿到了很多工资,如果就这么放在手里的话,按照以前的经验,他们一定会去囤积物品,这样势必会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必须想法子不让他们用剩余的钱囤积商品,为此实施的政策便是“折实单位储款”这一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存款。

中国为了稳定经济,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除去这些之外还有就是1950年1月1日开始发行的胜利折实公债。这种公债不是以纸币,而是以实物为计算标准。总计发行的2亿公债一律用实物记录。

白菜 6斤

面粉 1.5斤

细布 4尺

燃料 16斤

以上的就是这种公债的面额。年息5厘,用实物定价,分5年偿还。其实在第4年的时候就已经偿还完毕,今年(1955年)3月1日会返还30%,因此比较实惠。因为面额都用实物标记,物价上涨等于公债价格的上涨。最初发行了14 055元,从第一次偿还到现在大致涨到了25 000元左右。

通过这种以物为计算标准的紧急应对措施,经济得到了复苏,新中国面貌为之一变。从1952年6月开始,除上海以外,其他大都市内的国营金银饰品店陆续开始恢复营业,生意很红火。现在来店里的顾客,100个人中来参观的只有20人,有80人都会买东西。据说这80人中又有80%是工人、农民,20%是普通市民。而且顾客买的基本上都是一枚戒指或一对耳环,给女儿或儿子结婚时用。

以前逛银楼的100个人中只有15个是真正买东西,但每人买的量很多。现在来饰品店的顾客,100人里有80人会买东西,不过每个人只买一枚戒指或一对耳环。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新中国没有生活奢侈的人,但是80%的人都买得起一枚戒指,普通的有钱人变多了。

世道已经变了,不再是以前那种只有少数有钱人享受奢侈生活,大多数人只能眼馋的社会了。

金银饰品店恢复营业和旧历的复活具有同样的意义,从解放战争取得的实效来看,我觉得中国人确实是成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