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秀才找金银

张秀才找金银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月的金山岭长城,烂漫的杏花与蜿蜒的巨龙相伴,巍峨中尽显妖娆。据说,当年将士们修完金山岭长城,就在大金山楼附近的悬崖上,树起一块石碑。乡亲们都称他为土秀才。一天,张发带上干粮,告别老母,来到金山岭长城的大金山楼附近,看到石碑上那个谜语:“南京到北京,金银有二升。”附近老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纷纷赶来,向张发祝贺,称赞他博学多才。金山岭长城地势险峻,层峦叠嶂,起伏如波。
秀才找金银_在承德滦平遇见 最美金山岭长城

每一次登上金山岭长城,在苍茫中,我凝视着蜿蜒连绵的巨龙身姿,总是企图在这跌宕起伏中更多感知我们民族的古老、质朴、倔强、不屈,以及长城建造者的聪明与才智。

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的金山岭长城,烂漫的杏花与蜿蜒的巨龙相伴,巍峨中尽显妖娆。我们从大金山楼东面的楼门走下砖梯,再从内侧券门走出长城,向左拐,就会发现山崖上有一个小石窝。关于这个小石窝,当地百姓间流传着一个传说。

据说,当年将士们修完金山岭长城,就在大金山楼附近的悬崖上,树起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这样一则谜语:“南京到北京,金银有二升。”由大家来猜,如果谁猜对了,不仅证明他聪明、智慧,还能得到二升金银的奖赏。

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以后,山南海北,一批又一批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来这里猜谜。可是谁也没能揭开这个谜底,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就这样,从明代传到清代,又从清代传到民国,还是没有人揭开这个谜底。

在古北口附近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叫张发的秀才,自幼上学读书,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异。但不幸早年丧父,由于生活所迫,中途失学,他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但是,他对学习的兴趣丝毫没有减退,白天上山打柴卖钱,养家糊口,夜晚坚持在油灯下博览群书,数年如一日,毫不放松,居然积累了满腹经纶。乡亲们都称他为土秀才。

一天,张发带上干粮,告别老母,来到金山岭长城的大金山楼附近,看到石碑上那个谜语:“南京到北京,金银有二升。”他心想,这则谜语到如今也没有人破,今天我来试一试。然后,他背着手,在山上山下,山前山后,山左山右,仔细地观看探查,边看边仔细琢磨。

天快黑下来的时候,他忽然发现,山崖南边长着一丛荆条,山崖北边也长着一丛荆条。这下他恍然大悟:这不正是南荆(京)到北荆(京)吗?这二升金银,很可能就在这两丛荆条的中间。他在两丛荆条中间仔细观察,发现有一处地面和其他地面不一样。他用手一挖,是一个石窝。再往下一挖,发现里面装的全是金银,足有二升。附近老百姓得知这个消息,都纷纷赶来,向张发祝贺,称赞他博学多才。张发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儿,不必大惊小怪。他把挖出来的金银全部分给大家后,就赶紧回家看望老母亲。大家都对张发虽家境贫寒却不爱外财的高贵品格格外尊敬,于是张发的故事便流传开来。

经专家们考证,山崖上的那个石窝,并不是装金银的窝,而是当年士兵们凿制的石臼。这种石臼在其他地方也发现过,主要是用来贮水、舂米。然而,张发这种不吝外财的品格,因彰显出中国读书人抱朴守拙的清贵傲骨,备受民间追捧,故事流传至今,兴许也是民间对读书人的一种美好期许和由衷钦佩吧!

金山岭长城地势险峻,层峦叠嶂,起伏如波。沿途那很多的敌楼、烽火台虽然都已残败,但却呈现出残缺之美、苍凉之美、悠远之美。看到那筑于崇山峻岭之上雄伟高大的敌楼和烽火台,以及构思巧妙、设计缜密的墙上防御工事,听着口口相传、富有哲理的民间故事,不禁心潮涌动:真要感谢我们的先人,他们500年前的创举为中华民族留下了鼎鼎自豪和无尽荣光。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物质和精神,都给我们这些后辈留下了不可估量的宝贵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