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人生活的今昔

工人生活的今昔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矾矿工人的生活非常痛苦,随时都受着失业、饥饿、死亡的威胁。现在一提起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情况,工人们就会回忆起过去自己所演过的四幕悲剧。工人林叔鹏,家里原有十八个人,因遭到失业,没法养活一家人,卖了妻子和三个孩子,两个兄弟被迫去当兵。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摆脱了人间地狱的生活,走向幸福的天堂。工人家属胡花和罗凤花妯娌俩,就是手牵手跳下钟潭而断送了年轻的生命的。

四幕悲剧

新中国成立前,矾矿工人的生活非常痛苦,随时都受着失业、饥饿、死亡的威胁。现在一提起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情况,工人们就会回忆起过去自己所演过的四幕悲剧。过去的日子不是生活,简直是在演戏。那四幕悲剧的名称就是“大补缸”“陈子龙打败兵”“南天门走雪”和“八幅金裙拆散”[1]

过去矾窑常常停产倒闭,矿工开采出来的矿石没有人要,开矿的技术没有地方使用。为了寻找生活出路,矿工们只得挑着锤、钻等打石工具,四处替人端石磨、打墓石,过着流浪的生活。这一剧,工人们就呼它“大补缸”。

矾山是一个工矿区,在旧社会既没有渔盐之利又不是务农的好处所,所以每当矾势衰落,工人失业时,大批工人就没有办法在矾山生活下去,只得成群结队到外地替人挑担子。有时挑不到担子,只得挨饿,背着扁担,唉声叹气地走回家,跟“陈子龙打败兵”一模一样。

有劳力的人到外地去干些苦力,勉强度过苦难的岁月;年老力衰或者生病的工人,他们的遭遇就更加悽惨。抗日战争时期,工人叶高族生了重病不会做工,资本家怕他死在厂里雇人掩埋要多费钱,便拿了两元钞票打发他回去。两元钞票对一个生重病的人有什么用呢?叶高族横了心,嘴里咬着两元钞票,上吊死了。不走叶高族这条绝路的人,便背着布袋破席出外讨饭,常常因饥寒交迫在雪花瓢零的路上死去,悲伤的情节并不亚于“南天门走雪”!

工人们用“八幅金裙拆散”这幕悲剧比喻过去卖妻鬻子、家破人亡的惨痛情景。

老矿工张笃贞,1941年失业,卖掉老婆,他的四岁女孩也跟着去;但买主不喜欢女孩子,又把她退了回来。张养不活她,只好狠了狠心,把亲生的女儿扔到桥下摔死。

工人林叔鹏,家里原有十八个人,因遭到失业,没法养活一家人,卖了妻子和三个孩子,两个兄弟被迫去当兵。有一年,家里贫病交加,在五天内死去三人;三弟当兵脱逃同来,看到家里如此凄凉的情景,加以反动政府的追捕,也被迫跳潭自杀。十八口的大家庭最后只剩下六个人。

工人石贵凤,一家六口,受生活所迫,妻子改嫁,一个孩子卖给人家,两个孩子去投靠亲戚,一个女孩被摔到大潭里,自己在万般穷困的情况下死去。

类似这样悲惨的情况过去触目皆是,工人们回想起往事,往往痛哭流涕。

地狱变天堂

新中国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间地狱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就谈林叔鹏吧,现在他家里从六个人增到十六个,新盖了四间漂亮的房屋。家里有五个人当矿工,每月全家的工资收入就有二百七十余元,生活过得挺如意。

共产党使无数工人的家庭破镜重园。石贵凤虽然死去,他的三个儿子回来了,都愉快地走上劳动岗位,结了婚,生了儿女,盖了四间宽敞的住房,三兄弟还去迎回了久别的母亲欢乐团聚在一起。

西坑村(现在是矾山镇第八居民区)过去有一百三十六户居民,除了少数几户是地主、资本家外,其余都是工人。过去矾势最环的年头里,卖老婆的、卖儿女的、饿死的共有一百三十六人。小小的村子被愁云惨雾笼罩着,不是这家因母亲改嫁儿子牵衣大哭,就是那家因死去亲人全家号啕。新中国成立后,在原有一百三十六户中就增添了二百二十八人,新建房屋三十间,整个村子到处呈现着繁荣、欢乐的景象。

新建车间一百一十五户工人,新中国成立前饿死的五人,冻死的两人,被迫自杀的五人,无家可归的三十一人,卖光家产的三十二人,卖妻鬻子的二十一人,吃野草和菜叶度日的五十九人,被迫坐牢的二十六人,被迫当兵的三十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摆脱了人间地狱的生活,走向幸福的天堂。有四十五位工人当选或提拔为工会、车间、工场的干部;有五十六位工人结了婚;新建了三十七间崭新的住房;添置了呢料、卡其衣裤二百六十五件,毛绒衫二百一十九件。此外,还购置了许多家具、用具。

据1957年4月份的调查统计,矾山镇新建民房有了六百多间,新婚工人有二百六十对。

民国三十三,

三头并做两头担,

中午难等太阳正,

黄昏难等日落山。

这首歌谣反映了过去工人每天只能吃两餐饭的痛苦生活。现在可不同啦!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人的生活大大改善,购买力也迅速提高。1953年矾山市场的营业额是七十七万余元;1954年是一百零三万余元;1955年是一百五十二万余元;1956年是二百四十七万余元。拿1956年跟1953年比就提高了两倍多。新中国成立前更无法和它相比了。新中国成立前,因物价飞涨,币值暴跌,有一个工人做了三个月的苦工,结果只买了二十个豆腐包呢!

神奇的浮钟

从新中国成立前后工人生活的巨大变化中,老年工人又会想起“神奇的浮钟”来。

矾山在高山环抱之中,有一条溪水,从东北向西南流去。溪流将出矾山境地,两岸山岩壁立,高岩底下有个深潭,这就是“钟潭”。

钟潭有过这样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溪旁山上建立一座寺院以后,“矾势”就兴旺起来。有一天。山洪爆发,寺院里有口钟被洪水带到潭底,于是好几座矾窑就倒闭了。以后碰到大雷雨,钟不时会慢慢地浮上来,如果发出嗡嗡的响声,那么这年头“矾势”就会一度好转。后来,有一个和尚在潭边念念有词,沉在潭底的钟忽然浮了上来,钟缘碰到岩石,发出嗡嗡的响声,一会儿又沉了下去。从此,浮钟不再浮上来,“矾势”也就日益衰落下去。

“钟浮起来了,响起来了,矾山的‘矾老势’好转了,我们不再熬苦了!”无数工人等待着这个愿望的实现。可是,一年、两年、三年……不知多少年悄悄地过去了,沉在潭底的钟一直没有浮上来。

推翻了清朝皇帝的时候,有人听见钟浮上来响了一声,可是“矾势”并没有好转,工人们的生活仍旧很苦。

赶跑了日本鬼子的时候,有人听见钟浮上来响了三声,工人们指望这回该会出头啦。可是这以后的“矾势”更加恶化:窑厂倒翻,工人失业,又遇饥荒,被迫走投无路,不少人投入钟潭自杀。工人家属胡花和罗凤花妯娌俩,就是手牵手跳下钟潭而断送了年轻的生命的。

解放以后,没听见人说钟浮上来过,可是,矾山的“矾势”却日益好起来:崭新的厂房和住房建筑起来了;工人成为矾矿宝藏的主人,不少工人的胸前挂上劳动模范的光荣奖章。早晨,矾厂烟囱冒出的烟遮住了阳光;晚上,矾山的全景像满布星星的云海。从广播喇叭里发出来的音乐声,突破了钟潭沉寂的空气;牛乳般的矾渣水随着溪流填满了钟潭;矾灵公路上穿梭的汽车在钟潭一旁的山坡上驶过。

现在,人们只知道公路近旁的高岩底有个钟潭的遗迹,至于钟潭底下的“浮钟”,早被人们遗忘了。

【注释】

[1]以上四幕悲剧的名字,都是在平阳一带流行的旧戏曲中群众较熟悉的戏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