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耶稣与现代基督教

历史耶稣与现代基督教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耶稣从未试图阐明晚期犹太教有关弥赛亚及天国的教条。在此过程中,他很快就会意识到历史事件有助于开阔眼界,同时第一次参透耶稣想要指明的一切。任何人,只要他胆敢直面历史性的耶稣并聆听其教化性的动人言论,很快就会清楚这个看似奇怪的耶稣对自己究竟还有何意义。任何一种基督教之虔敬行为,也只有当它意味着让我们的意识完全屈从于耶稣的意识,才能体现出价值。

随着我那两本有关耶稣生平的著作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某个问题也开始被广泛提起:既然耶稣怀有末世论思想,一生都在企盼世界末日和超自然的天国,那么他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写作调研的过程中,我本人也一直在反复琢磨。尽管因成功解决了有关耶稣生平的诸多历史谜团,让我情不自禁产生一种满足感,可是痛苦也马上接踵而至。我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历史领域内的新成果恐怕会给基督信仰带来动荡和困难。不过,我又以从小熟知的圣保罗名句作自我安慰:“我们无法对抗真理,而只能维护真理。”(《哥林多后书》13:8)

鉴于真理乃是精神性事物之主要属性,每发现一条新的真理都代表着一次收获。任何情况之下,真理都要比非真理更具价值,在历史领域如此,在其他领域亦是如此。尽管有些时候它表面显得很怪异,甚至引发种种难题,但最后的结果必定毫无坏处。真理只会意味着更深的虔信。因此,宗教完全无惧于历史真相的考验。

假若基督教真理能在各方面与历史真相保持一致,现今它在世界上的地位该是多么强硬啊!每当历史真相令人尴尬时,它不仅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而且其呈现形式总会被有意无意地扭曲、篡改,甚至否定。眼下,基督教已陷入难以自由探索真相的困境,只因在此之前史实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忽视。

譬如,由于早期基督徒在出版使徒著作时未能辨别其真伪,我们研究起来往往倍感棘手。数百年来,这一问题已引发了许多敏感的争论。有些人认为,鉴于材料的数量众多,我们无法排除这样一种可能性:尽管《新约全书》中的内容极具价值,且令我们爱不释手,它的真实性依然值得推敲。另一方面,也有人为了维护早期基督教的声誉,极力强调这种认为文献作假的假设缺乏有效证据。然而,这些争论的始作俑者却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他们仅仅遵照古人的一般传统,便将表述名人观点的他人作品草率地归于名人手笔。在研究早期基督教史的过程中,我经常会留意到史实方面存在的缺憾,因此立志要捍卫当今的基督教真理。

较为理想的状况是,耶稣在宣讲宗教真理时能穿越时空,并以后世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表达。然而,他实际上却并没有这么做,且其中肯定有某种原因。

于是,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即耶稣之爱的宗教乃是作为企盼世界末日来临这一思想体系的一部分而出现的。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耶稣形象,而应该将其转置于现代世界观之中。截至目前,该项工作几乎都在暗地里进行。

过去,无论经文内容如何,我们还能基于自己的世界观对耶稣教义作出阐释。可如今,这些教义显然完全无法适应现代理念:我们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找出恰当的阐释方法。由此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宗教真理也一样可以历经各种不同的时期。

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就其主要的神圣性和伦理性本质而言,基督教中的宗教真理几百年来都保持着原样,只是表面上因人们不同的世界观而发生过些许改变。因此,尽管耶稣之爱的宗教最早出现于晚期犹太教之末世论期盼的体系中,却先后被古希腊、中世纪和现代世界观所借鉴和吸收。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它依然屹立不倒。至于它是否依照一种或另一种思想体系被阐释,这都已不太重要。唯一的关键是:该宗教从一开始就以其神圣的、伦理的真理感化着广大人类,且影响深远。

与当年亲耳聆听耶稣讲道的众信徒不同,现今之人并没有憧憬着天国可通过超自然的事件来实现。我们坚信,要想迎来这一天,只能依靠耶稣的精神力量作用于我们内心及这个世界。重要的是,正如耶稣要求他的追随者那样,我们也应该绝对信仰天国理念。

在登山宝训之八福词83中,耶稣曾有言:借由爱认识上帝、皈依上帝。后来他又将这一动人的思想引入晚期犹太教之弥赛亚期盼。尽管耶稣始终无意于圣化天国及至福之现实观念,可脱俗作为爱的宗教之根本,却能像烈焰一样净化所有触及的思想。在不断圣化他者的过程中寻求发展,此乃基督教之天命。

耶稣从未试图阐明晚期犹太教有关弥赛亚及天国的教条。他所注重的并非信徒们如何看待事物,而是切实让他们为真爱所触动。少了这一点,谁也不可能皈依上帝并最终到达天国。因此,有关弥赛亚的教条一直没有被摆在显眼的位置。若非耶稣偶尔不经意地提起,我们几乎完全忘记它作为先决条件的存在了。这就不难理解,为何长久以来人们会忽略耶稣之爱的宗教取决于他所处时代这样一个事实。晚期犹太教的世界观——以弥赛亚之期盼为核心,也正是永恒的爱的宗教之烈焰喷发而出的火山口。

关于弥赛亚之世界末日观念的某些文段,讲道者无需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阐释。在向当世男男女女传达耶稣启示时,只要让他们明白耶稣本人也一直怀有世界末日及天国之企盼就足够了。可是,无论给他们宣讲耶稣福音的是何身份,都得亲自对耶稣言论的本义作出解释,并以探索历史真相的方式使之永垂不朽。在此过程中,他很快就会意识到历史事件有助于开阔眼界,同时第一次参透耶稣想要指明的一切。

许多神学家对我的切身体会深表赞同:凭借史料为人们所熟知的耶稣,尽管他从一个截然不同的思想世界与我们隔空对话,非但没有使讲道活动变得更困难,相反还更容易了。不过,有一点至关重要:任何时候只要听到耶稣的言论,我们都得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否则,以我等自身对世界及人生的积极态度,恐怕会陷基督教于客观化之境地。

耶稣福音教导我们要企盼世界末日,也让众人避免了为天国祷告的草率行为。它还驱策我们脱离这个本着天国精神的尘世,以寻求真正的力量。其实,基督教的本质就在于对世界全盘否定过后的一种肯定。正是在这个否定世界、企盼末日来临的思想体系之内,耶稣成功创立了永恒的伦理规范——主动付出真爱!

假如说历史性的耶稣还包含有奇特之处,那么其真实性格对我们的感化力量甚至远远超过了教条式的耶稣或批判的学风。毕竟,教条文本中的耶稣性格已不再生动;而学者们也因将他太过于现代化,终使其形象大打折扣。

任何人,只要他胆敢直面历史性的耶稣并聆听其教化性的动人言论,很快就会清楚这个看似奇怪的耶稣对自己究竟还有何意义。他还会了解到,耶稣正是那个理应享有无上权威之人。

弄懂耶稣,实质上就是要弄懂一种意识如何作用于另一种意识。真正跟耶稣建立关联的途径是全心全意皈依于他。任何一种基督教之虔敬行为,也只有当它意味着让我们的意识完全屈从于耶稣的意识,才能体现出价值。

如今,耶稣并未要求人们通过其言论或思想来了解自己。对于那些实际上曾聆听过他讲道的信徒,他也并不觉得有必要让他们深入了解自己性格之奥秘,或是告知他便是大卫的后裔、终有一日会以弥赛亚身份示人的实情。不过,耶稣依然对众信徒提出了一点要求:无论是思想上或行为上,他们都得证明自己在他的教导下已由尘世升入他境,继而跟他一同共享安乐。

随着对耶稣的研究和思索逐渐走向深入,所有这些问题在我大脑中都变得确信无疑。因此,在拙著《历史耶稣之探索》的结语部分,我如是写道:“正如他曾朝着湖边的众人走去,而对方却不明其身份,如今他又来到我们身旁,依然无人认识且不知姓名。他说的还是那句原话:‘请随我来!’同时,他把自己必须完成的使命转交给了我们。他向我们发布指令。至于那些服从者,无论天资聪慧或愚钝,他都将现身并陪伴着度过平静与活跃、挣扎与磨难,直至他们悟出‘他是谁’这样一个不可言传的秘密……”

得知因历史性耶稣所宣称的超自然天国并未如期降临,他只好被认定为“也可能会出错”,许多人不禁大为震惊。那么,针对福音书中确凿无误的文字记载,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假若我们试图作出大胆冒险且颇具欺骗性的解释,以实现耶稣言论与无论何时何地都绝不会犯错的教条式学说相一致,此举当真符合耶稣精神吗?更何况,他本人也从未自诩为全知全能。当有年轻人尊称他为“仁慈的主”(《马可福音》10:17ff)时,耶稣马上予以指正:唯有上帝才是仁慈的。同样,对于那些将他视为超凡入圣、永无过失者的信徒,他也明确表示出反对。有关属灵真理的知识,终究无法靠探究尘世历史事件和日常生活琐事来进行论证。毕竟,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又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毫无疑问,耶稣将自己的教义跟晚期犹太教之弥赛亚教条融为了一体。可是,他的思维并不曾受到这些教条的束缚,而且他也从未形成任何类似的信条。他甚至从未要求信徒们为了信仰而放弃思想活动。恰恰相反,他时常嘱咐众信徒要对宗教进行反思。当众信徒心怀弥赛亚期冀时,他又为他们点燃一把伦理信仰之火。“伦理乃宗教之本质”,该真理非常牢固地建立在耶稣的权威之上。

不仅如此,随着晚期犹太教对世界末日已近的企盼不再,耶稣所宣传之真爱的宗教也成功摆脱了一切教条主义的依附。既然使思想成型的模具已被损坏,我们如今大可应耶稣宗教之纯粹精神及伦理本质的要求,随心所欲地将它吸取为自己思想中的一股鲜活力量。鉴于基督教乃是源自早期希腊教义,之后又因虔信而代代相传,其深层价值不可否认。我们对教会的热爱、敬畏和感激之情也是至死不渝的。不过,我们皈依教会皆因使徒保罗所言:“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17)而且我们认为,尽心尽力地崇拜耶稣之真爱的宗教要比死板地恪守一切信条能更好地效力于基督教。教会如能切实谨遵耶稣精神,它当可容纳任何形式的基督信仰,甚至连宣扬无限自由的思想也不例外。

我发现,若想以训诫的方式使基督信徒真心实意地屈从于历史真相,这一使命并不容易完成。可是,我仍然潜心地投身其中,且乐此不疲,因为我始终坚信:万物之真相皆与耶稣精神息息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