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样的困境,蒋介石有惊无险,山本五十六却毙命密林

同样的困境,蒋介石有惊无险,山本五十六却毙命密林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之,则将遭到日军的进攻。已经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的蒋介石,闻讯坐卧不安。第一次为国际事务奔波的蒋介石,深知此行对于各方面的重要。蒋介石的话对印度朝野是极有分量的。离开印度,蒋介石与宋美龄又飞往缅甸腊戍前线,在那里,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远征军已经在杜聿明将军的率领下与侵缅日军展开战斗。看到得到美械装备的中国远征军,蒋介石顿时精神倍增。

美国政府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的决定,是长沙大捷后第22天宣布的。

这个决定宣布的当天,罗斯福致电蒋介石,罗斯福在电报上热情洋溢地说:

中国军队对于残忍侵略者的抵抗,唤起了美国人民和一切其他爱好自由的人民最崇高的赞扬。中国武装与非武装人民在将近5年里实行坚决的抵抗,以反对在装备上远为优越的敌人,他们面对巨大的差异所表现出来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其他联合国家的战斗人员与人民全都受到激励……”

深谙政治的蒋介石读了全文,心里当然清楚,远在天边的美国如此慷慨援助,主要原因当然在于已经进行了4年多的中日战争,证明了中国人特别能战斗。而中国战场的抵抗和胜利,对于拖住日军,缓解西、南太平洋美军的压力,完成“先欧后亚”的同盟国军事计划,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政治从来与利益分不开。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今天的朋友、敌人,明日再颠倒过来,都是为着这个利益。

许多年后,当他的盟友美国终于抛弃了偏安孤岛的蒋记中华民国,而与夺取了他的江山的宿敌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热烈拥抱时,他更确信了这样一条政治外交原则。

但现在,蒋介石面对从长沙第三次会战获胜,听到来自世界各国的赞誉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在心中空前膨张,冥冥之中从少年时就在心中呼唤的那一轮朝阳似乎不可确定难以把握地遥遥而至了。

这是一个民族独立强大的梦想。

这是一个跻身于世界列强的狂想。

这个梦想,这个狂想,在他从孙中山手中接过权力,就一直在心中萦绕着。

眼前,这丝光亮渐渐显现出来了,尽管微弱,风雨飘摇,但他决心抓住这丝光亮。

1942年2月9日,已经就任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突然偕夫人飞抵印度访问。

胸怀中国,放眼世界的蒋介石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了,他要在国际事务中显示力量,他希冀着自己的一个崭新形象。

蒋介石突然访问印度,立即引起日本人的猜测和不安。

南京,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

畑俊六大将满腹狐疑,心里反复嘀咕着:“蒋介石此时访问印度,目的何在?”

他在红木地板上不断踱着步,仍百思不得其解,便让参谋长连夜找汪精卫。

汪精卫也摸不着头脑。他想了很久,也猜不透那位昔日同僚的用意,只好敷衍道:“蒋介石此行的目的十分明显,其一,是对印度民众表示友好;其二,可能是就从英、美获得借款之事进行磋商。但这只是我的猜测,我对重庆方面的情报一无所知。”

终于有了个说法,参谋长回去交了差。畑俊六认为事情绝非汪精卫所说的那么简单,他觉得在国内处于战争阶段,国家元首亲自出马,必有重大目的。

“是不是为了实地看看印度有无实力参加同盟国的协同作战?”

想了一夜,这种猜测又布满畑俊六的脑际,但他很快又怀疑自己。

他请纳粹德国派驻南京汪伪政府的史塔玛大使共进午餐,借以共同分析和讨论蒋介石印度之行的真正目的。

聪明的日耳曼人似乎早有判断,史塔玛滔滔不绝地说:“据我看,蒋介石的印度之行,与本次世界大战总的战略格局有关。德国自伊朗东进,日本自缅甸西进,携手压迫印度,这是希特勒元首的理想和战略。因此,蒋介石访问印度,其目的在于形成重庆、缅甸、印度的联合屏障。”

史塔玛说完,自得地看着畑俊六。畑俊六大将这才恍然大悟:“蒋介石是要促成印度参加盟军行列而排除日本的泛亚细亚同盟!换言之,就是要在亚洲组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军事大同盟,来对付日本和德国!”

畑俊六总司令官立即向大本营统帅部电报了这种判断,同时提出对策:

“……倾全力向缅甸进攻,以切断印、中之间的联系。同时,在攻取缅甸时,必须向中、印两国中的一方或两方扩大战果,即尽量将日军占领的中间地带扩大。否则,中、印的联合,不但打破德、日的亚洲计划,还将使日本在亚洲的既得军事成果也陷入两面夹击的困难境地。”

由通晓中国国情的日耳曼人和东洋人共同作出的蒋介石印度之行的目的判断,是大致准确的。

蒋介石此番确实是胸怀世界性的战略目的。

东条英机首相的大东亚构想,是1月21日在议会发表施政演说时提出的,当时,日军的南进正节节取胜,势头锐不可挡。

接着,这位身着将军戎装的首相又以不可一世的骄横向太平洋沿岸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国家发出恫吓:

“缅甸、印度、荷属东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如果自愿参加日本的大东亚建设,谋取独立,日本将予以协助……”

东条声明所表达的意思已非常清楚:上述各国,如果起来反抗统治他们的西方宗主国,日本会大力协助,帮助他们赶走殖民者,使他们获得“自由与独立”。反之,则将遭到日军的进攻。

日本政府的恫吓声明首先在印度得到反应。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民族矛盾此时已经日益尖锐,民族主义者和各政治党派分为两大阵营:以甘地为代表的阵营要求印度独立自治,这一阵营反对英国的统治,但同时也强烈反对日本的侵略行径;以拉斯·毕哈利·鲍斯为首的一方,则明确表示企盼依靠日本的武力,赶走英国人,从而实现民族的“独立”。

拉斯·毕哈利·鲍斯担任了在日本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成立的印度独立联盟会会长后,被推为印度国民大东亚代表。为迎接日本的大东亚建设构想,鲍斯于1942年1月发表声明:依靠日、印合作向印度的民族独立前进。

东条首相立即宣布了日本援助印度独立的方针。

日军大本营制定并得到天皇批准的对印工作,是以反英宣传,争取印度民心,使印度成为倒向日本一边的国家。

人口、土地仅次于中国的印度,此时处于复杂的矛盾漩涡之中,再向前一步,就将成为一个反英和日的国家。

这是同盟国所不愿看到的。

已经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统帅的蒋介石,闻讯坐卧不安。他负责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战事,他自然掂得出印度在战争格局中的分量。

1942年1月,蒋介石托罗斯福总统向英国丘吉尔首相转达了他的两点意见:一是鉴于目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英国应当明智地主动允许印度独立自治,以缓和英、印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二是如果英国政府同意此意见,中国元首将亲往印度,调解英、印矛盾,劝说印度各党派参加反侵略阵线,共同对付日本军阀的侵略扩张。

罗斯福当然知道蒋介石托他转达的用意,事关重大,他与蒋介石对印度问题的意见不谋而合,所以他立即向丘吉尔说明了中国最高统帅的意见。

老牌的帝国主义英国,此时正陷于德军的进攻之中,面对尖锐的印、英矛盾,丘吉尔也深恐印度发生民族战争,使他目前捉襟见肘、自顾不暇的局面再火上浇油,万般无奈之中,卓越的政治家丘吉尔对蒋介石的印度之行表示欢迎,并希望蒋介石在离开印度时发表一个劝告印度人民与同盟国全面合作的宣言

一向怀有种族偏见的丘吉尔,由此对瘦削的中国统帅的洞见明察怀了敬意。

穿越茫茫群山,经云贵高原和缅甸,蒋介石与宋美龄于次日午间到达加尔各答。

第一次为国际事务奔波的蒋介石,深知此行对于各方面的重要。他是一个植根于亚洲贫瘠土地上的元首,对于与中国一样地大物博却贫穷落后的印度,他是怀了极度的自信心,他相信不会虚于此行,但因关系重大,也不敢稍有疏忽。

在与印度各党派领袖的会晤中,蒋介石使出全身解数,在夫人的配合下,向印度民族领袖们反复申明:

“倭寇之所谓东亚新秩序,只是一种掩护侵略的手段。倭寇之目的,完全在奴役各民族以自饱自肥,印度人民不要受其欺骗。……”

蒋介石的话对印度朝野是极有分量的。与中国相邻的印度,当时与中国一样。印度人自然会由中国人的命运看到自己的命运。而眼前的这位中国统帅、中国元首,他的祖国已经饱受了日寇的践踏,半壁河山尽失,但他没有屈服,他犹如一面旗帜,在组织、领导着抵抗。

印度人从刚刚取得的长沙第三次会战的成功,看到了抵抗胜利的前景。

这使蒋介石的话更增分量。

所以,当蒋介石最后转达了英国丘吉尔政府关于允许印度自治的许诺后,印度人民的“圣雄”甘地当即表示:

“我们不与英国人合作,是有限度的不合作,主要原因在于英国统治者不给我们平等自由的地位。现在英国人既然同意给印度以自由平等地位,那么,英、印团结一致,共同抵抗侵略,是绝无问题的。”

“圣雄”的表态,使蒋介石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他尽力把仇恨之火引去焚烧日本侵略者的目的已经达到。

10天后,蒋介石偕夫人离开印度,圆满结束访问。

起程前,他在机场发表了《告印度人民书》,希望中、印两个大国同为人类自由努力,对于英国致诚挚之期待,深信必能从速赋予印度以政治上之实权。

蒋介石在《告印度人民书》中说:

“余夫妇此次访印,留驻半月,得与印度军政当局,以及一般友好,开诚商讨吾人之反侵略计划,与彼此共同奋斗目的,幸获一致之同情与全力赞助,殊觉愉快……”

这时是1942年2月21日。

离开印度,蒋介石与宋美龄又飞往缅甸腊戍前线,在那里,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远征军已经在杜聿明将军的率领下与侵缅日军展开战斗。

看到得到美械装备的中国远征军,蒋介石顿时精神倍增。他预感到他的装备落后的军队将会大大提高战斗力,这样一支武装力量的作用也将愈见显著。

蒋介石是怀着欣慰的心情登机回国的。

此行一切顺利,实现了出访前的一切计划,但他所没有料到的是,当他的座机升上云端不久,一群抹着血红太阳标记的日机就围了上来,18架敌机呼啸而至,蒋介石从舷窗里看到了黑压压的一大群飞机。

机舱内顿时异常紧张,空气凝滞。

不曾想在兴高采烈的出访行程的最后,竟是末日的降临。

宋美龄片刻的慌乱,被升天的默默祈祷所代替。

直到她祈祷完毕,看到神色镇定的丈夫时,情绪才归于平静。

军人出身的蒋介石正襟危坐。经历过出生入死,他早已明白了贪生可能不生,不怕死反而不死的规律,况且,此刻身旁都是自己的部下,自己身为一国元首,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惊慌失措,于事无补,失去了威严,反留给后世以笑柄。

生死早已命中注定,怕死是死,不怕死也是死,何不听其自然,死也死他个壮怀激烈,英名永世。作为嫁给蒋介石的条件之一,是蒋介石在成为宋美龄的丈夫的同时,成为基督徒。基督的信徒蒋介石想到了这一层,慌乱、恐惧尽都消失。

护驾的机群与日机激战正酣;蒋介石反而拿出书来,自顾专心默读,仿佛置身事外,对眼前的厄运全然不知,全然不睬。

机上所有随员不禁肃然起敬。

蒋介石未竟之事还很多,他命不该绝,尽管日军机群猛烈攻击,但蒋介石的座机却奇迹般地安全着陆于昆明机场。

一年之后,当日本联合舰队总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将的座机遭到美军机群包围的时候,这位曾经成功地指挥了珍珠港偷袭,给美军以重创的日本名将,虽然也表现出了中国统帅蒋介石那样的临危不惧,但他却没有逃过厄运。

山本五十六于1943年4月18日连同他的座机被美军飞机击落,毙命于前往布干德尔岛途中的布因北方密林之中。

他的参谋长宇恒缠中将乘坐另一架飞机,被击落在海上,却负伤未死。

一切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