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书法作品水到绝处是风景

书法作品水到绝处是风景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9月10日,银川晚报美术星空栏目,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聚焦西部全国画院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选,展出了宁夏本土著名书法家郑歌平先生的书法作品“雨过看松色,风来随水源”,对联现藏于嘉庆轩画廊。宁夏著名书法家吴善璋先生,作为行家为他的书法作了短评。王羲之行书中每一个字都堪称自足圆满之象,唯有“衣”字灵动至今,其裙裾飞扬,若唐装仕女彩袖凌风,飘飘欲仙。

2008年9月10日,银川晚报美术星空栏目,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聚焦西部全国画院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选,展出了宁夏本土著名书法家郑歌平先生的书法作品“雨过看松色,风来随水源”,对联现藏于嘉庆轩画廊。

这副对联原出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两句诗的选择展示了一位书法家的艺术趣味:钟情山水,师法自然。雨过青松苍翠欲滴,风来水面绘波成纹,画的意境,诗的意境皆蕴其中。传统美学融书法、绘画、诗歌于一体,作者经过多年的心性磨砺,风雨过后,仍然从容不迫,气定神闲的状态,一幅作品足以表白。

追溯作者学书渊源。从中学时代在银川二中上学,受教于本土知名书法家胡介文先生,当时即写得一手规整的柳体。上世纪70年代,社会动荡,校风学风也颇受影响,但他依然能够伏案临摹,静心学书。书法历练心性,在他的中学时代已经体现出来。作为唯一的中学生参加书法展览,书法功底得到了当时几位知名书法家的认可。走出校园,生活发生了变化,下乡插队,在农场中学任教,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这一段履历,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有些大致相同的体验。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书法爱好始终不渝。宁夏著名书法家吴善璋先生,作为行家为他的书法作了短评。提到他大学期间,利用假期奔赴北京、济南、青岛、银川各地,遍访名师启功、蒋维崧、朱复戡、陈左黄等诸位前辈先贤,也曾向张立朝、朱学达两位先生请教楷书,他知行合一的学书过程,向同行们展示了其执着于兴趣爱好、永不言弃的行者背影。书法内在的精神底蕴,与他人格的内在求索合二为一,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更让读者看到了一位书法家成长过程中的品性和毅力。“雨过看松色,风来随水源”一副诗联也更能体现一位书法家的笃定与淡泊。

“字如其人”“诗言心声”,这些品评,用于欣赏书法作品也合乎格调。从柳体入门,临摹颜体,深得“颜筋柳骨”之奥妙。工整的楷书,看出作者在书法艺术趣味中讲求规矩,追求古人书法真谛,以本为本,研习体悟,付诸笔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书法作品,传递着来自作者的一份淡泊意趣,神形具备,而心有灵犀。想起《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谢;去留无意,随天外云卷云舒”与“雨过看松色,风来随水源”二者意境相通。书法是一门修炼心性的艺术,从作者身上可以得到一些印证。

欣赏诗书画,很喜欢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阑风静觳纹平”的诗句,深夜每读此,联想到书法家写字,一页白纸上墨迹涌动,静中孕动,动中含静,实在是很奇妙的瞬间。诗、书、画密不可分,一分开都成了孤家寡人,合起来就意趣横生。书法配画,画中题诗,古人创造这笔财富的时候,将字本身蕴含的生命起源因子暗置其中,后人学书体悟着智慧来自生命源泉的神圣。作者临摹柳公权与颜真卿两位楷书大家,进而转向喜欢王羲之王献之两位行书大家,转向是发展与创造的契机。王羲之行书中每一个字都堪称自足圆满之象,唯有“衣”字灵动至今,其裙裾飞扬,若唐装仕女彩袖凌风,飘飘欲仙。受两位行书大家的影响,作者因循规矩,而后打破规矩,进而趋于求方求圆,这是技法上的改变,也是心灵思想感情的改观。以楷书筑基,以行书修路,以草书搭桥,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超越,提高艺术追求境界,这是艺术家一生需要修炼的功夫。从“雨过看松色,风来随水源”到“居身不使白玉玷,立志宜与青云齐”,欣赏者总能感受到其中耐人寻味的蕴藉——平和圆润,张弛有度。

其实作者并不是一位闲云野鹤式的艺术家,而是一位身处公众环境,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执着于自己精神自足的人。在某些公众场合,身着一件黑衬衫,独特的风度气质,极像一幅水墨山水,读者欣赏作品,观众欣赏人物,获得了同样的视觉效果:黑白分明,淡泊从容。

书法起笔于一而收笔同样归于一,作者成名成家的过程,伴随着生活轨迹的起伏,却始终沿着艺术美的方向,知行合一,孜孜以求。“雨过看松色,风来随水源”,源自唐朝诗人刘长卿的这副对联,从书法角度可以雕琢出书法家许多的人生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