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笔为犁的耕耘与收获

以笔为犁的耕耘与收获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到鲍永杰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龙须树》,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红兜肚》,还有散文集《心灵底片》,深切地感受到故乡这一块土地虽然贫瘠,蕴含的丰富精神财富,却需要慢慢发掘。两部小说,尚未来得及细读,不敢妄加评说,倒是散文集《心灵底片》,那些饱含着土色土香的精短小文,引起了更多共鸣。“以笔为犁,这是一个享受耕耘的过程,又是一个收获快乐的过程。”

读到鲍永杰反映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龙须树》,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红兜肚》,还有散文集《心灵底片》,深切地感受到故乡这一块土地虽然贫瘠,蕴含的丰富精神财富,却需要慢慢发掘。这位高中时的理科老同学,近些年,把自己比作以笔为犁的农民,竟然有三部作品拿出来,把工作生活中积累下来的财富,一一亮出来,与读者分享。他的心灵动态、思维变化、情感体验……都化作滴滴温润的汗珠,浸透了每一个文字。两部小说,尚未来得及细读,不敢妄加评说,倒是散文集《心灵底片》,那些饱含着土色土香的精短小文,引起了更多共鸣。“以笔为犁,这是一个享受耕耘的过程,又是一个收获快乐的过程。”作者直白地表达心声,也代言了更多写作者的共同心愿。

鲍永杰的散文抒写乡土乡情,对故乡大地上的春夏秋冬、风云变幻,父老邻人,秦腔花儿,一律当作眼前的风景,与脚下的路同行共赏。平时感觉作者并不是一个很细腻的人,却写出这么多温婉的文字,委实在想,二者是否相称,一转念更多的还是敬重。敬重他这些年能在文学这块庄稼地里,独自默默地耕耘,种出了具有个性风味的特产。两部小说,一部散文集,看不见的时候,以为大家一同在虚空里浮游,看见了,才发现他自比农民,种自己的豆,点自己的瓜,收获的季节,他拿出来的是与众不同的产品。这些文字,或许是作者聊以自慰的精神寄托,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写作者。他兴趣广泛,往来于城乡之际,关心亲情友情。行走于山水之间,关注仁者乐山,智者悦水。借阅读沟通历史与现实,从预旺古楼、下马关古城,到延安宝塔山,斯诺、毛泽东、韩练成,历史遗迹和历史伟人,都成为作品里厚重的文化支撑。一部看似轻浅的散文,因为这些时空里永恒的存在,反而显得更沉了。

在故乡的土地上,尽管大家都熟悉,但没有人能重复另外一个人的思维,他的足迹,他的情感……他把这份独特奉献给世界,他走进了世间最美的风景,然后,停下来的时候,用文字叙述,与更多人分享,这是读《心灵底片》最多的感触。

作为父亲,是他写作之外扮演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迟到的成人礼》语重心长地给儿子讲孝道、谈独立、说感恩,作为一个成年人的父亲,有时候,这是个担负责任的话题,作者坦诚地和读者交流,每个父亲教子情结都在这里获得了同样的感动。

《心灵底片》像一面清澈的镜子,照见了作者写作的初衷,透过这面镜子,让读者清楚地认识故乡的风土人情、风云雨雪。作为一个乡土代言人,为那些欲说还休的往事,一一从尘土里浮现出来,那是很有意思的自得境界。正如作者所说,在这个“耕耘”的过程中,深深地感知了生活的积淀会还原灵魂的本质,与文字坦诚的对话才能释放全部的真情。作者的真情,不仅在小说曲折的情节里,更融于散文朴素的字字句句里。

这一番真情,都是亲身经历的事,再经过回味和滤净,把浮光掠影变得清晰、明朗,将那些片面的感受,汇成完整的印象。读完《心灵底片》,想起吴伯箫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感觉这段话,不仅合于作者,同样适用于读者。《心灵底片》里那些插图,也另有一种趣味,都是些真实的情景,想必作者对这些“泛黄的记忆”有着深厚的感情,也看得见作者摄影方面的才能。这位外在很“憨实”的老同学,怎么也看不出来,内在世界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才气。一个像农民一样朴实的写作者,他的视野里,有对1986年来同心支教的北京老师的感激和怀念,有对1936年斯诺来到预旺古楼的历史感喟,无论是历时还是共时,在故乡这块同一蓝天下,熟悉的风物人情,让读者更细致地感悟了:黄土旱塬,这一特殊地域,给予这块土地上人们更多的,是滋润心田的灵性。无论何时,没有人会因此而感到旱塬生活比别处会逊色,自然的赐予,在空有和虚实之间,凭那些石碾子碾过的痕迹,那些石磨磨过的印迹,都在文字里扎下了根,随四季的增色与褪色而繁衍生长。

作为一个写作者,言说故乡这一方天地,你说或者不说,你的菩提树自然地生长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