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改变自我

写作改变自我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衣郎是典型的青海男子汉形象。其实,宁夏和青海相隔不远,蔚蓝的青海湖和浑浊的黄河水,化育的诗情画意是不同的。看到衣郎的诗集《蓝调的刀锋》,更深刻地理解了两省人文地理的差异。衣郎从一个学化学专业的学生,成长为青海当地的著名诗人,他的质变是发生在暗夜里。在黄河岸边,遥望青海湖面荡漾的湖蓝色波纹,理解了诗歌的温和与犀利。

衣郎是典型的青海男子汉形象。2012年中国文联第六届文艺评论高研班在银川举办,衣郎携着青海草原牧民的广阔情怀,和由此而生的诗意,来到西北边塞,见识了域外风情。其实,宁夏和青海相隔不远,蔚蓝的青海湖和浑浊的黄河水,化育的诗情画意是不同的。看到衣郎的诗集《蓝调的刀锋》,更深刻地理解了两省人文地理的差异。

衣郎看起来是豪爽外向的性格,而诗集中读到他喜欢在黑夜里自言自语——不知他的诗是否在纯粹的底色上显现出别的色彩,至少蔚蓝的湖色是看得到的最多颜色。当衣郎从故乡吉家湾带着土族特有的民族天赋走向外面的世界,进入广西民族大学学了化学专业。凭借仅有的一点化学知识,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燃烧时,会闪烁淡蓝色的火焰。衣郎从一个学化学专业的学生,成长为青海当地的著名诗人,他的质变是发生在暗夜里。那些喷涌而出的诗情,成全了他的蔚蓝色愿景。另一个能够明了的原因是,他喜欢蓝调音乐,基于这两点,可以推断出他属于冷色系诗人。

蓝与黑两种颜色铺陈了他诗意的底色,但在诗集里却呈现出更丰富的色彩。他的诗歌始终有一个伴音,那就是低沉的蓝调,若有若无,萦回在字里行间。第一辑“背景的低音”,以夜为主色调的诗名有九首。《黑夜幻象或真实的过往》:“一连串的风/列队进入城市空间/带起月光的碎梦/脚步匆匆……我竖起衣领又放下/把手塞进裤兜又抽出……”诗人在夜晚的形象和心态呼之欲出。《雪夜回故乡》:“半路上车和半路下车的衣郎像个过客/坐在窗边/或许大地的后退以带来一个人/对于速度和快感的认同……雪夜里/一个人到底是不是自己?”在追忆和描述生活的具象时,他的疑虑与火车的速度平行。《第七个夜晚》:“有一种精神存活在/白天与黑夜的缝隙。”诗人在夜幕降临后,承接了这些诗意,款款叙述。《月夜》《守夜人》《看飞蛾扑火》《夜晚来临的轨迹》《冬日夜晚的六个片断》《梦中的对话》,都共同突出了一个主题——黑夜,是他身心矛盾得以统一的归宿,调和自我,安置灵魂的精神家园。他选择融入夜色的静谧,对抗白昼世界里的喧哗和躁动,充分领略了诗歌抚慰心灵的善巧。

第二辑“词语的突围”,看得出诗人心境的变化。把自己摆在阳光下,从早晨开始观察动物:鱼、蚂蚁、鸟群;观察风景:树、秋天、苹果、车站广场、墓碑;动态的物象和波澜起伏的心绪,使诗人无法游离于生活的大海之外。尽管他喜欢潜伏在暗夜里,隐秘地借诗歌归位心灵家园,但,生活本身的多姿多彩感染了他。诗人天生具备了敏感的接收器,他也不例外。在青海这样广阔的天地中,他可以是含有硬度的罡风,可以是浓重深厚的黑夜,但,他不断燃烧的心灵之火,却质变一切粗粝为细腻绵密的心绪,与青海湖蔚蓝色湖面闪烁的波光,互映成同一相。不得不信,西域风情的本源是有根在那里的。

第三辑“时间的页码”终于勇敢地亮出了,在磨炼中趋于成熟的底牌——《向黑夜告别》:“我来不及挥手/就兀自燃烧……我站在街角/发现了美和忧伤……其实/我想说的/是夜晚的离开/而不是我的告别/就像灵魂在天亮之后散开/而我在天黑以后/将它重新找了回来”。

诗人借黑夜隐藏自我深处的矛盾,也正是黑夜的静谧调和了他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诗歌引导他追问,澄清了他的迷惑,给了他安置心灵的平和港湾——“给诗留出一个空位子/诗还是那首诗/你却不是你”。一个诗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滤净浮尘却未曾褪去本色。第四辑“刀锋的边缘”,再一次重新审视自我。《对夜晚的一次回答》:“有过期待/更多的是轮回里激起的波纹……其实/我们都无法走出内心的困境/漏洞百出的世俗生活/我们把面孔摆得像批发的廉价商品/在成长的印记里/我们过多地修剪了枝丫/而后又在无数个不知名的夜里/流下悔恨的泪水//当我们闲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会感到某种惧意 张望 怅然”。这首诗唤醒了无数与理想天涯相隔而失落的心之絮语,叙述里充满了努力之后的疲惫和残存的希望,那些把生活和生命同时推向悬崖的词条,终究在诗人的念念不忘中,迎来了必然的回响。

在黄河岸边,遥望青海湖面荡漾的湖蓝色波纹,理解了诗歌的温和与犀利。衣郎在后记中自述,他在夜晚面对“背光”的这一部分,创作诗歌,像是在纠正目光的散漫和心灵空间的暗点,印证了福柯说的一句话: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

毫无疑问,衣郎达到了这一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