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家长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家长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这些素质的“硬度”将成为家庭教育水平和可能达到境界的起点。家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自我教育,才能保持自身素质的“硬度”和“强度”,在教育孩子时你才能够“理直气壮”。

改变孩子,先要改变家长——一次家长会的发言

邓瑞玲

在平时和家长们的交流过程中,有些家长总是说:“老师,孩子大了,一点都不听话,我管不了啦,你们帮我管一管。”也有些家长说:“老师,我天天都跟他说要认真学习,不要玩,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你们说我该怎么办?”凡此种种的话语,只要和家长接触总能听到。从我们老师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学生确实难教,任性、自私、放纵、不讲诚信、懒惰、没有责任感、怕吃苦等等。不可否认,教育好学生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以适应发展的学生实际,才能更好地教育好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不辜负家长们的重托。但说句心里话,教育不是单靠学校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且,其中家庭教育的好坏与孩子的成长更是息息相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活向学校所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老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结果。”多年的班主任生涯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悟出了怎样做到真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

一、关爱要适度,否则适得起反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和成才期望也在急剧上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为广大家长的迫切愿望。不少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孩子是“小皇帝”“小公主”,百般伺候。在这种过分的保护,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中只有自我,不会想到别人,必然缺乏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将来难以适应他所生存的社会。孩子缺乏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一切源于父母之爱太过。本来,孩子是需要爱的,教育也应根植于爱,我们应该让孩子充分享受爱的阳光雨露,幸福愉快地成长。然而,如今不少父母给子女的爱过多、过滥,名曰爱之,实为害之。这样,就不能不损害孩子的独立性,使家庭和社会饱尝娇宠溺爱的苦果。

曾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户人家有个独生女,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娇宠,不肯让她吃一点苦。女儿快高中毕业了,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父母啥都愿意干。晚饭后女儿碗一放就进书房,当妈的8点钟送去削好的苹果,9点钟送进剥好的热鸡蛋,10点钟又送上一杯热牛奶。久而久之,女儿觉得这是母亲的义务,一切都理所应当的。在女儿被录取后将赴大学报道那天清晨,母亲有生以来第一次吩咐女儿把床前的尿盆倒掉。女儿先是惊讶,后又犹豫,最后总算把尿盆端进厕所,但只倒掉一半,回头指着尿盆对妈妈说:“这一半是你尿的!”

这故事乍一听有点像笑话,但哪一个做父母的能笑出来呢?孩子只倒一半尿固然不对,但这能完全怪孩子吗?做父母的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平日里对孩子是百依百顺,溺爱有余,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责任感吗?要知道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日益发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如此这般怎么能站稳脚跟?当父母的,既要看到孩子的现在,更要看到孩子的将来,这样才真正称得上是为孩子的前途和未来着想。

二、既要言传更要身教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常常是对孩子说,要这样不要那样等等,但却忽视,对自己要求,要教育好孩子,光用言语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自己首先应以身作则,这是对每一位家长最基本的要求。可有的家长却不是这样,他们往往忽视了以身作则,给孩子起了不好的示范作用。因为孩子对口头上的教育理解较浅,还没有把道理转为实际行动的能力,因而他们需要模仿,学着大人去做。大人重在身教,处处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言行一致的榜样,那么孩子也按照父母的严格要求去做。反之,将成为“卫生口罩,嘴上一套”而已。

然而,我们有很多父母不是这样,他们希望、要求、想到孩子要怎么做、怎么办,而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讲得通俗一点,就是“对孩子马列主义,对自己自由主义”。试想想:如果你们自己下班回来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又怎么要求孩子在校认真学习、回家好好复习功课呢?如果你们经常慢待长辈,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孝敬长辈、尊敬老师呢?如果你们在家里从不劳动,五体不勤,又怎么能要求你的孩子有着好的劳动习惯呢?所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不光要考虑怎样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地去做、去实现。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我们的孩子也才有可能从父母身上找到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要求孩子“天天向上”,家长自己就得“好好学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小时候,父母的话是真理,父母的行为是榜样。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社会接触面的不断拓展,父母的话不再是真理,这时候家长就感觉到孩子不乖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自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家长的原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家长注意长期学习,形成了良好的素质,这样教育子女的水平也就高了,自然使孩子易于接受家长的教育,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这些素质的“硬度”将成为家庭教育水平和可能达到境界的起点。家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自我教育,才能保持自身素质的“硬度”和“强度”,在教育孩子时你才能够“理直气壮”。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迷上了一个明星,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她的妈妈告诫她这样痴迷,会耽误学习的,但孩子就是听不进,依然我行我素。妈妈用尽了一切方法,但是收效甚微。最后,孩子连话都不和妈妈说。后来,妈妈左思右想,也开始“追星”,开始了解有关这位“星”的一切,特别是其成为“星”的历史。接下来,妈妈主动的和孩子聊起这位“星”,孩子一听,妈妈也喜欢自己这位“星”,兴趣就来了,也愿意和妈妈讲话了,和妈妈一起聊了起来。妈妈逐渐把话题引到成长的历史上来,说:“别人之所以有今天,和他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你喜欢他并没有错,但更应该学习别人勤奋的精神”。渐渐的,孩子有着质的变化,成为妈妈的好女儿,学校的好学生。

四、要持之以恒去教育

看完了上面三点以后,也许有些家长产生了一些冲动,打算行动起来,开展一些具体地行动,但我顾虑的是能坚持几天?而我们的孩子最欠缺的就是这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他们不是听不懂道理,不是不理解,你今天讲了,他们也能管个一时半会儿,但仅仅是三分钟的热血,过了一会儿便原形毕露。所以,我们要想我们的孩子更优秀。更有出息,必须从“恒”字抓起。而要孩子要有恒心,首先我们家长做事要有恒心,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现在,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忽冷忽热的现象。家长想起来了,就对孩子严加要求,不许这,不许那。想不起来,就放任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形成有人看着就学,不看着就不学的坏毛病。

总之,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要想教育好孩子,家长就要打持久战的准备:一是要对于孩子的教育制定一整套严密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每天都不能松懈,在慢慢的润物无声的教育中,孩子定会茁壮成长。二是要对自己的要求也要做到持之以恒,切不可一日曝十日寒,因为我们前面讲到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常说:老师的职业是在做功德,是光辉的事业。父母其实也是老师,只不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