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位学问家的魅力

一位学问家的魅力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4年9月27日那晚11点多刷微信时,得知了作家张贤亮去世的消息。张贤亮先生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即便住在同城(银川),即便是有过一面之缘,于我,按说他最多也只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公众人物”。一本是《张贤亮中短篇小说集》,封皮内记载是1997年购于宁大金秋图书节;还有数年前,我从银川海宝小区等旧书摊淘到过他在宁大进行文学讲座的讲义内部资料和他的一本散文集。近期,十一长假,我又重读他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

2014年9月27日那晚11点多刷微信时,得知了作家张贤亮去世的消息。这使我想起了与先生有过的一面之缘……

那是2005年秋,也是缘于工作,《小龙人报》“名人面对面”栏目组织本报小记者去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采访张贤亮先生,我作为带队记者,见过先生一面。

算来,先生那时候已是古稀之年,只见他面容清癯,文化人的气质很浓,身上带着被阅历和岁月淘洗后的风轻云淡,悠闲轻松,可以说有一种从容潇洒的仪态风度。按先生话说,他“一生没幼稚过也没老过”,的确,那次活动中,他言谈充满主人的好客与热情,很有活力,让人忽略他的年龄。记得他把小记者邀请进了一个教室大小的厅里,他坐在一张木桌前面兴致盎然地面对几十号小记者的提问,一问一答,显得很正式的样子,一点儿没有因为是小孩子而敷衍。具体讲了什么记不大清了,但至今却能回想起他爷爷一般和蔼亲切的口吻。可以想象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和十多岁孩子的谈话要跨越几个代沟,但很多次他都这样讲,“我和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倏然拉近和小记者的距离,我在内心想,也许这就是“大家”的风范了。

其间,他还给小记者们每人准备了一袋雪饼、面包等小零食,也算一种特备的礼物,可见其细心周到。

张贤亮先生是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即便住在同城(银川),即便是有过一面之缘,于我,按说他最多也只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公众人物”。待我仔细揣摩对先生的这份悼念之情,却感觉,作为他的读者,对其作品阅读的深刻感动甚或震撼更是一种悼念的深层缘起。

先生去世第二天,我在屋里的几个书架前反复搜寻找齐了他的书置于床前。一本是《张贤亮中短篇小说集》,封皮内记载是1997年购于宁大金秋图书节;还有数年前,我从银川海宝小区等旧书摊淘到过他在宁大进行文学讲座的讲义内部资料和他的一本散文集。近期,十一长假,我又重读他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读他的作品,总能被他大雅大俗所碰撞出的一种独特、睿智的叙述所感染,文字极强的“代入感”让我和他仿佛一起活过在他的年代、他的经历和他的人生中,是那么苦难真实却又是那么富有人性的美丽和优雅,是那么磨炼沉重却又是那么超脱空灵,是那么痛苦沧桑却又是那么风趣旷达……这种阅读体验的确很独特。

我还记得几年前在读他的散文《心安即福地》中,读到当年他在兰州火车站当乞丐、“劳改”,用麻袋扛着一大堆破铜烂铁从南梁农场步行去换回一口口铝锅等种种窘迫的人生境遇,竟随文字和先生一道泪洒襟怀。

书中的内容随时间会在记忆中淡去,但先生文字书写人生留下的真实与感动却不会褪色

(原载于《小龙人学习报》2014年11月八年级花季雨季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