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隐私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隐私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介、银行、保险、商场等机构,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已不再是秘密。我们的信息何时才能真正地成为隐私?

◎本报记者 刘仕妹 陈 锐

启航外语添加您为飞信好友,同意请回复……”,近日,我校学生普遍收到这条飞信。但让同学们感到困惑的是,大家并未在启航外语做过任何的注册。这就反映了一个现象,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泄露、人人“裸奔”的社会环境。

“××移动用户您好,××保险公司免费送您一份保险”,“五一汽车展销,回复短信即可获得抽奖机会”,“您的账号获得××抽奖机会,请回复短信到×”,经济学院王同学称,这样的短信每天收到两三条很正常。很多同学都在被这样的短信和电话骚扰,那么,究竟是谁“动了”我们的个人信息呢?

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询问了中国移动客服2063话务员,她给我们提了个解决垃圾短信的方法:编辑“要举报的号码*不良信息内容”发送到1008699,可进行垃圾信息举报,杜绝下次再收到类似的信息。

主动泄露信息最原始的方式是“信息共享”。在中介、银行、保险、商场等机构,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已不再是秘密。趋利之下,“花钱”买信息也愈演愈烈。信息是一种符号,也是财产,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个人信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渐突出,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乘机牟利,不法商家进行信息交易。

个人信息正在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我们的隐私也逐渐成为兜售的商品,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条买卖利益形成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涉及太多的部门和机构,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之外,公民信息保护意识缺乏,相关法律不健全,行业监管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应当注意自行采取保密技术手段。淮水安澜网总监严瑞建议,手机和电脑安装安全的上网软件,定期进行木马扫描;不要向博客上传一些敏感的信息;不要使用手机上网定位功能;不要打开陌生人发来的软件和网址;注册账号时,一些不必要信息可以虚构;在室外使用Wi-Fi不要使用网银和账号;上网的时候不要使用保留账号密码的功能。

在我校校门口领取快递的同学很少介意自己的电话号码直接被快递公司暴露,而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直接把快递摆开,并且让同学们报出电话号码来领取包裹,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同学们领取,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文史学院的李媛媛同学称,如果有不法分子想获取我们的电话号码,只要到校门口的快递点就可以了。这样的工作“效率”是真的方便了同学们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利益,作为一个为公众服务的企业,保护我们的信息应该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从更深层次上讲,这已不是简单的买家与卖家的事,而是我们对维权意识的一个认识。

信息泄露事件让我们看到自己就像在透明的鱼缸中游动的鱼一样,赤裸裸地将自己暴露在外,周围全是窥视的眼睛,这种让人坐立不安的感觉何时才能消除?人人“裸奔”的现状何时才能改善?我们的信息何时才能真正地成为隐私?无力改变大环境,却又无法脱离社会生存,人人在自危中都变得越来越冷漠。其实最可怕的不是信息的泄露,而是人与人之间渐渐失去的互相信任,这才是最可怕、最无法挽回的。

【获奖理由】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世界巨大改变的同时,也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泄露、人人‘裸奔’的社会环境”。记者从频频接收到的垃圾短信里发现了信息泄露的问题,从小处着眼,扣准大主题来探究现象,分析原因,对信息监管的缺位提出质疑,对个人隐私保护所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提出担忧,论点有思考,论据够充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