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言的教诲

无言的教诲

时间:2022-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次核稿,当几个为什么解开后,都好像编辑老师给我进行了一次无言的指导和交流。乍看似无不妥,可“去学校”三个字就属多余,上学肯定是去学校了,再交代一次,累自己也累别人。看着,看着连自己都脱口喊起来:“捡要紧的说!”我从一名现场抢修工到专职企业文化宣传人员,每篇稿子里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期望,不仅使我慢慢学会了如何“捡要紧的说”,更懂得了一个基层通讯员的责任。

刚开始新闻写作那会儿,每发一篇稿子总是喜滋滋地拿着报纸看个没完,很长时间陷入一种自我陶醉之中,并没怎么注意别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翻阅过去的稿件时,有一段被去掉的文字引起我的注意,记得当时写这段时还挺得意的,为何被编辑老师去掉了呢?找出发表稿与原稿反复核对,忽有所悟,去掉的部分尽管精彩,可放在当时那篇稿子里就把主题冲淡了,好比香油掺茅台,糟蹋了两样好东西。从此,每有稿子发表,我特别注意编辑老师去掉了哪些,修改了哪些?还别说,这种有点逆向思维的做法,在我后来的写作中受益匪浅。每次核稿,当几个为什么解开后,都好像编辑老师给我进行了一次无言的指导和交流。

不久前,写了一篇服务方面的人物稿,由于采访顺利,写作时以一个工作细节开头,两个有机连接的故事一气呵成,正考虑收尾,因工作原因暂且停了手。可再坐下来,顺了一遍稿子,准备将构思好的结尾加上时,却忽然感觉,这不是已经写完了吗?可结尾毕竟已想好了,又不甘心,几经踌躇还是硬着头皮加上了。稿子发出去,心中仍有些犯嘀咕,到底合不合适呢?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果然,结尾部分被编辑老师拿掉了。此时,再拿出原稿与报纸对照,眼前不禁一亮,其实结尾部分在内容中已经体现,只不过换了种说法而已,实属多余。

写作中,我有不少语句方面的毛病和不易察觉的重复,也都是从编辑老师的修改中得以纠正的。如:“孩子去学校上学了。”乍看似无不妥,可“去学校”三个字就属多余,上学肯定是去学校了,再交代一次,累自己也累别人。有时候,文章没有发表也不要紧,可以与发表的同类稿件核对,同样大有益处。几年前,我曾写过一位兼顾工作、家庭的同事。此稿没被录用。前两天无意中翻了出来,注意到这样几句话“她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起床后先给孩子做饭,做完饭再叫起孩子吃饭,孩子吃完饭又要送孩子去上学……”看着,看着连自己都脱口喊起来:“捡要紧的说!”

几年过去了,如今当看到自己的“豆腐块”在《山东电力报》一篇篇出现时,想起在核稿中,从编辑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诲和指导,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从一名现场抢修工到专职企业文化宣传人员,每篇稿子里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心血和期望,不仅使我慢慢学会了如何“捡要紧的说”,更懂得了一个基层通讯员的责任。今天,将此心得写出,与同行们同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