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凡夫不知的“道”

凡夫不知的“道”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人称之“三纲”。为达“三纲”,当需“格物之致,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即“八目”。“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与“亲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是内圣外王、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亦即“道”。两千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国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道”的追求阶梯上。南怀瑾曾说,此“道”即儒家思想的代号,尽管对于“道”的境界各人看法不同,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主宰的中心。

年龄日长,书读了不少,东方的,西方的,数不胜数。回头一看,最经得起岁月磨砺的经典,还是中国先人的古老智慧。只有它们,才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有时想,要是孩提时代就熟读四书五经,或许人生,会少走不少弯路。今日重提,是想温故而知新,亦同时影响每日苦背诗句、正上学的小朋友们,让他们从小就为圣贤先祖富有的思想骄傲自豪。

中国儒家鼻祖孔夫子,门下弟子三千,圣人七十二位。最为广泛流传的曾子宏篇《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中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世人称之“三纲”。为达“三纲”,当需“格物之致,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即“八目”。“三纲八目”,既是《大学》的精华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明明德”…是“三纲八目”…的基石。人一出生,上天即赋予灵明的德性。但随日月,德行或被欲望所蔽,渐失去灵明,乃至泯灭天性。为寻本性之真,必须一再修为反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发扬内圣。修己完成,还应将其布散群体,使个人之善泽惠及天下万民,让众人体悟大道,共浴教化,是为“亲民”,外王,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则是“明明德”与“亲民”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是内圣外王、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亦即“道”。

两千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国读书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道”的追求阶梯上。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南怀瑾曾说,此“道”即儒家思想的代号,尽管对于“道”的境界各人看法不同,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主宰的中心。

或许,可将它理解为道之新“五行”,道、德、法、术与势。道乃天道,大自然规律;德,人性,良心;法,政策战略;术,指做法及具体执行;势,又即法,大局之审核,配合之大环境。现代社会,不管你意识是否明确,积极抑或消极,道、德、法、术、势,总或隐或显地影响你的思想。左看右看,人生旅途也不过是在这五环之中,或近或远地展开。

道,日用而不知。凡夫有道,道又在哪里?就在这里,就在你心,可是你就是不知道!

载《明报》2011年3月11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