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小村看江北

一个小村看江北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都说江北是宁波最具潜力的一块热土,其实何止是将来时,现在时也早已把人惊得一愣一愣的了。且不说江北城区日新月异的巨变,连一向被称为“乡下头”的庄桥、洪塘都几乎让人不敢相认了。说是大路,两个挑担人迎头相遇时也只能一个走一个停下来,或两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拨正担子错身相过。

都说江北是宁波最具潜力的一块热土,其实何止是将来时,现在时也早已把人惊得一愣一愣的了。且不说江北城区日新月异的巨变,连一向被称为“乡下头”的庄桥、洪塘都几乎让人不敢相认了。

我的老家在庄桥钓家桥。按理说那里的交通自古不算闭塞,往东南二里有李碶渡,转湾头,是通海曙区的北郊路;往西南三里许,有青林渡可通西门外。早在清末民初,村头路弯寺庙旁就已设有石柱天灯,有行善者为入夜后夜行人燃灯照明。

那么,乡下路是些什么样的路呢?石板路。由一米左右宽的青石板、红石板铺在稍宽的土路上,即被称作“大路”。别的那些仅可容脚的田间小土埂,又叫作“田塍”,那是用来分割地块的,便于田头作业。行路人走的自然是石板大路。说是大路,两个挑担人迎头相遇时也只能一个走一个停下来,或两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拨正担子错身相过。要运更多的东西,靠木船装载从水路走。车,从前宁波乡下哪里会有车?别说汽车,连独轮车也没见过。车要与路相配套的,谁有介大本事能在田塍上开车玩杂技跳芭蕾呢?!

要说正儿八经可通车的路,上世纪70年代广大农村劳动群众逐步改变用人力或畜力耕种的方式,开始出现机械耕作,于是有了机耕路。像手扶拖拉机,平时耕耙田地,闲置的时候运粮食装化肥。于是曲曲弯弯的石板路终于被划直加宽,铺上碎石黄沙平整成机耕路了。“文革”结束,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行车一下子多了起来,接着黄鱼车、摩托车也上了路,钓家桥村像其他江北农村一样,一天比一天更加热闹、更有奔头。

进入90年代后更不得了了,在庄桥、洪塘,还有慈城,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数不胜数的工厂、企业,连小小钓家桥都住进了许许多多外来务工人员。厂多房子多,人多车子多,接着必然是桥多路也多。路桥不单数量变多,还必须宽阔宽畅才行。于是青林渡铁路桥一条变成了两条,公路桥更像变魔术似的剧增,先有了接通环城西路的江北大桥,接着便是通育才路的华辰大桥,最近又建起了贯穿湾头直通大闸路的城庄大桥(后来被命名为“湾头大桥”)。有道是“后来者居上”,那城庄大桥巍峨气派,远观简直像仰天射日的钢铁巨弓。

无独有偶,早在新世纪之初,双向八车道、宽五六十米、林荫夹道的北外环路就从钓家桥村边横过,我的那些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朋友早已享受到切实可靠的农保了。最近又传来一个好消息:穿越城庄大桥连接北外环线的城庄大道,将覆盖整个钓家桥村,全村房屋必须于2008年底前拆迁完毕。土地赔偿金相当可观,每平方米近7000元,要钱给钱,要房给房,早签约早拆迁者另加奖金,还给予相应的安家费和过渡费。于是我的那些农民朋友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行动积极,动作麻利,入冬前村民就搬走一大半。

听到消息,我虽然不免有点惆怅,因为钓家桥毕竟曾是我童年的乐园,但我还是真心地为我那些朋友们高兴。几年后他们就可喜迁姚江边现代化设施齐全的新居,并获得数目可观的经济补偿。改革开放,尤其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让宁波市郊的农民率先步入小康,进而迈向富裕。他们务工的务工,当专业户的当专业户,做生意的做生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钓家桥村是这样,别的村庄也差不多,共同奔向富裕之路。

(本文写于2008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