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主意搞创作

改变主意搞创作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业前夕,他从中挑选了十七八篇,结成一个集子,名为《被遗忘的人们》,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世界语文学作品。叶君健走上创作道路不是偶然的。叶君健在回忆创作道路时说:“看到了一点舶来的物质文明后,很想学点当时我认为有用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打算以后作点‘科学救国’的工作。但新的情况使我改变了主意。”促使叶君健更加坚定走创作之路的是他的系主任方重教授。

徐正榜 余学煜 雷雯

叶君健回忆说:“在中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些短文章,在校刊或小报上发表。但真正写文学作品,在我说来,也就是写小说,那却是在武汉大学外文系二年级时开始的,也就是说在我19岁的时候。”

叶君健的“处女作”《岁暮》是用世界语写作的,此后一发不可收。到1936年毕业的时候,他已经写了相当数量的作品。毕业前夕,他从中挑选了十七八篇,结成一个集子,名为《被遗忘的人们》,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第一部世界语文学作品。

叶君健走上创作道路不是偶然的。叶君健在回忆创作道路时说:“看到了一点舶来的物质文明后,很想学点当时我认为有用的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和外语等,打算以后作点‘科学救国’的工作。但新的情况使我改变了主意。”“我有一种冲动,想把我心中的积郁的情绪写出来。”

促使叶君健改变主意的正是日本入侵中国!

促使叶君健更加坚定走创作之路的是他的系主任方重教授。1934年12月17日,方重教授应邀在“总理纪念周”上作了一次题为《文学的效用》的演讲。那天阴云密布,寒气袭人。瘦弱的方重教授用愤懑和调侃语调开始演说,特别强调:“在人类中,一个民族也应有代表那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学。试问现在中国民族有没有这样一种文学?没有这个文学,我们全民族的意志、心灵将从何寄托?没有民族文学,我们民族要生存的意义何在?”

(原载《武汉大学报》,2006年3月3日,原文题为《叶君健先生的武大岁月》,本书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