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参无为而治

曹参无为而治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参行伍出身,初为沛狱吏,刘邦在沛县起事后,跟随刘邦南北转战。曹参做了相国之后,一切均按照萧何制定的成法行事。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仅仅是一套观念,在战国的末年和西汉的初年它变成了一套政治实践,赋予了其实际的意义。

●故事背景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七月,相国萧何病故。曹参接任相国职位。

曹参行伍出身,初为沛狱吏,刘邦在沛县起事后,跟随刘邦南北转战。曹参率军屡打胜仗,并因取得秦朝战将李由的首级而被封为建成君。魏王豹造反,曹参与韩信并肩作战,生擒魏王豹。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因曹参战功卓著,封他为平阳侯,食邑逾万户,陈豨叛乱,曹参以齐相国的身份率军参战,立有战功。黥布造反,曹参率军与刘邦会合,大获全胜。在连年不断的转战中,曹参不仅亲眼目睹了天下黎民百姓遭受的战争之苦,而且深深感悟到了天下苍生对世事太平的渴望,感悟到了各级官吏、政府不再扰民的重要。

当初曹参任齐相时,知道盖公精通黄老之术,即厚礼相请,盖公以黄老学说传授其治国之道:至关重要的是清静无为,不生事端,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不存异心。曹参十分赞赏,腾出正房让盖公高卧,并将黄老思想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应用于治理齐地,遵循与民生息的治国之策,任齐相九载,辅佐齐王刘肥,齐国平安无事,被称为贤相。

这九年的成功,为他晋升汉朝相国并实施“无为而治”的基本治国之策,奠定了基础。

●故事梗概

曹参做了相国之后,一切均按照萧何制定的成法行事。各级部门官吏各司其职,自己从不干预,很多时间在家应酬饮酒,宴请卿大夫及往来宾客,不理政事。对那些规劝他的人,即以美酒招待,直至饮醉不能规劝为止。

惠帝责怪他荒废政事,又不好当面指责。便让其子询问其父为何不问政事,每日饮酒作乐。曹参见儿子责问他,大怒,狠狠打了儿子一顿,并说:快点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管的。

第二天,汉惠帝就去拜访他,说国家这么大,你相国不管事,我皇帝怎么办?曹参问惠帝:你看我跟萧相国(萧何)比怎么样?惠帝说好像不如萧相国。那么陛下您和先帝比呢?惠帝赶紧说,我怎么能和先帝比呢。曹参笑着说,既然我们不如他们,而先帝和萧相国制定下来的政策制度都已经很完备、管用了,我们为何不遵照执行呢。现在陛下垂拱无为,我任宰相恭谨守职,遵循成法而不出偏差,这样不是很好吗?

惠帝听后,十分赞赏,释去了疑惑。

曹参接替萧何的相国职位后,最重要的是做了一件调整官吏的大事,就是在选派郡县和各封国官吏时,选派了一批各郡国不善言辞、忠厚老实、品行端正的人,而对那些言行不一、为人苛刻、专图虚名、善于钻营投机的官吏,则大刀阔斧地予以革职、斥退,废而不用。曹参任宰相三年,成绩显著。

汉初能够这样,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连年征战,人心思安,社会发展,人心思稳。

●智慧之窗

这个故事里,曹参采用的是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的办法。先设个圈套承认自己的“不作为”,至于我为什么“不作为”,理由是不可辩驳的两个答案,那就是先帝和宰相政策完美无缺,我们不如他们,安定稳定才是根本。使得惠帝只有信服了。

在司马迁笔下,泱泱大汉朝的相国曹参,表面是个酒徒、醉鬼,但却深受百姓爱戴,有一首歌谣说:“萧何制定法令,严明齐全;曹参接任,谨慎遵循;无为而治,庶民安宁”。

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而治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正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作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历史链接

无为而治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意为自己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使“无为而治”系统化而成为理论的是《老子》。他们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仅仅是一套观念,在战国的末年和西汉的初年它变成了一套政治实践,赋予了其实际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