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另一种思索

对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另一种思索

时间:2022-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沧浪之水》是近几年中国文坛长篇小说创作中少有的佳作之一。中国知识分子脚下的路在何方?作为知识分子的池大为利用告密、出卖朋友而得到上级赏识并最终登上其权力的顶峰,真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风光。池大为的道路该不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仿效的对象?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认定有三个标准:一是社会的良心,二是有正义感和挑战精神,三才是知识层次构建的高度。看来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还是不能轻易被世俗社会所接纳的。

《沧浪之水》是近几年中国文坛长篇小说创作中少有的佳作之一。在市场经济尚未完全确立公平之下,在权钱交易和物欲横流激荡的当今社会,能坚守文学这块圣地已实属不易,谁还用心去观察社会?可是青年作家阎真做到了,而且做得十分不错。他的《沧浪之水》以行如流水般的文笔娓娓而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几乎接近现实的故事。小说塑造了一位青年知识分子——医药学研究生池大为宦海沉浮的一段人生经历,尤其把知识分子准备入仕以及入仕后的矛盾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知识分子走的一条传统道路,然而它却在社会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知识分子从来没有这样困惑过、迷惘过,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新鲜与惊奇,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抑郁与苦闷。

敢问路在何方?中国知识分子脚下的路在何方?阎真在这个故事中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小说中的主人公走的是一条由消极应世再到积极入仕的坎坷之途,然而这条路上充满了阴暗险恶、勾心斗角。作为知识分子的池大为利用告密、出卖朋友而得到上级赏识并最终登上其权力的顶峰,真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风光。池大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最终衣锦还乡,荣归故里,可他还是发出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感慨。这一清一浊,仿佛人生的两种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清浊之间徘徊的知识分子,该怎样选择自己的道路?池大为的道路该不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仿效的对象?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绝不能轻易、简单的一概而论。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认定有三个标准:一是社会的良心,二是有正义感和挑战精神,三才是知识层次构建的高度。如果用这三个标准来衡量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我想,除了陈寅恪、顾准、张中晓等寥寥数人外,恐怕没有几人能担当起“知识分子”这个简单而又神圣的称号。因此,我们必须依据国情,降低标准,在自我批判的同时重新定位自我。池大为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自我批判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二元冲突。在冲突之中,感性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私德”与“公德”、世俗性与崇高性等矛盾也纷至沓来。

社会的巨变,心灵的震荡,使得知识分子传统观念也逐步被打破,恪守的人文精神出现了危机,甚至被淡化、减弱。于是,人性便突显其重要地位,关注自我、重视生活成为时代的一大亮点。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回归自然,回归人性,无疑使人的自我意识有所提高,文化领域内的人的意识形态作用有所减弱。池大为正是不满足于自我现状才处心积虑、积极入仕的。

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追求荣誉、追求金钱、追求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它是不为错的,包括知识分子在内对它的追求也不为错。为什么知识分子追求这些东西就被认为是道德的沦丧呢?这很不公平。最近还有一种流行说法:“中国文人是最卑鄙下流的。”此言令人匪夷所思,难道世上除了文人外就没有卑鄙者?看来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还是不能轻易被世俗社会所接纳的。不易接纳不等于与这个世俗社会失去了联系,况且中国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就说的是这种联系吗?因此,在池大为的仕途上,总伴随着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强烈冲突,这也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官僚阶级,他是一位有一定良知的新型知识分子代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唱来唱去当然还是自己的那首歌。谁到了那个份上都会得到一份相应的利益,这就是游戏规则。”在时代潮流的影响下,知识分子原有的崇高感渐趋丧失,世俗精神逐渐取代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崩溃的瞬间,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冲突可想而知。这才有了小说中池大为保持崇高、丧失崇高、跌入世俗的人生突变与转折,读后给人一种含泪的微笑。小说中也说:“反抗世俗就是反抗潮流,反抗历史的合理趋势。”顺历史者昌,逆历史者亡,谁敢抗拒历史就等于找死。池大为没有做到,我们恐怕也很难做到。

池大为走了一条有悖于人文精神,但却十分现实的道路。他是社会转型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难以用好坏对错简单判断的复杂人物。说他的道德感丧失了,好像又完全没有,从他的平民意识、底层体验、锐意改革又可窥见出其另外本色。这样一位集崇高感与道德感于一身的知识分子能在官场的搏击中立于不败之地真令吾辈们惭愧。这是能力,这是艺术,这更需要勇气。祝勇在《荣誉光环下的阴影》一文中写道:“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事实是,荣誉同样对知识分子进行着改造。这种改造一般是在极其隐蔽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更容易被知识分子心甘情愿地接受,道理很简单——与排斥和钳制比起来,荣誉当然更符合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愿望,也更能体现他们的尊严。”池大为实现了父亲一生都没有能够实现的夙愿,衣锦还乡的他在拜祭父亲时又显现了一个具有传统思想知识分子的隐性心理。风起时,他该以怎样的心情面对父亲的亡灵呢?

小说中还贯穿了池大为与许小曼、屈文琴、董柳、孟晓敏4个女人的爱恋情结,增进了文章的可读性与现实性。“现实没有诗意的空间,只有真实到残忍的存在。”物质上的匮乏与职位上的卑微,使得池大为不得不设法钻营、谋求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上的提高。因此,我们不能简单评说池大为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感丧失。应该这样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人文精神与道德感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且应当得到进一步的扩展。这样也就避免了把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简单地对立起来。池大为是无辜的,他在官场待久了,潜意识就会在身上显现出一种文化、一种规则,而且这种规则似乎是个人所无法打破的。

其实,池大为和众多的知识分子不是被自己打败了,而是被体制打败了。在这种体制下,知识分子无法逃避不变节的可能性,包括池大为、许小曼、胡一兵、刘跃进等这么一批曾经义薄云天的热血儿郎、民族精英都未能幸免。幻想破灭了,改革失败了,唯一可聊以自慰的也许就是知识分子应该恪守的那份良知。

体制不能动摇,只有恪守良知。因此,作者也是很无奈的。中国知识分子脚下的路究竟在何方?小说由恪守人文精神与否的心灵挣扎上升到知识分子良知与这种体制的尖锐矛盾,以及无法逃避这种现实后的精神苦闷。这也许就是笔者的真实用意所在。

其实小说中塑造了两个很好的典型,如下:

晏之鹤——恪守知识分子良知,结果一辈子事业无成。

池大为——摈弃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积极入仕,结果事业有成。

孰对孰错?在这里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他们两人只是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在人文精神多元化的今天,这就是摆在知识分子面前等待选择的两条道路。

学者孟繁华说:“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历来就是一个矛盾的群体,在传统文化被不断重构、整合的今天,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仍然是一个问题。我们不是池大为,但池大为的心路历程和行为方式有极大的典型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我看只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