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危机管理的智慧

危机管理的智慧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危机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范畴,由于银行自身固有的脆弱性,潜在危机始终与银行发展如影相随。危机管理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一项必修的能力。传统观念通常将危机管理理解为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应对处置。实际上,这仅仅是危机管理的一个环节。科学意义上的危机管理,是对危机状态的过程管理。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关于危机事前防范的睿智哲言。危机管理的价值在于危机来临之前的行动。

危机管理的智慧

◎朱旭东

危机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范畴,由于银行自身固有的脆弱性,潜在危机始终与银行发展如影相随。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金融自由化的大潮将银行推向了充满更大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各种矛盾的交织和耦合使得危机的烈度和频度都大大提高。研读《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市场、对冲基金以及金融创新的危险性》后,对于如何建立常态化的危机管理机制、从被动地应对危机转变为主动地管理危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危机来自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

从远古社会以来,人类就时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企业也是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与危机不断抗争的历史。危机的来源不外乎“天灾”和“人祸”。在现代社会初期,天灾仍是最主要的危机来源,例如地震、海啸、洪水、干旱、瘟疫等等。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类对于天灾的规律认识和应对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而与此同时,由于社会运行结构的日趋精细复杂,由非自然因素引发的危机日益频繁,渐渐成为危机的主要来源。往往是局部、微小甚至非常偶然的事件,在精细复杂的社会运行结构中经过演化并波及其他领域,造成破坏力巨大的危机,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的概念,最初并没有得到太多反响,但是随着时间的转移,“风险社会”的论述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突发危机,这些危机在诱因、本质、表现形式、影响范围等方面,已经与过去有了很大不同,其滋生、爆发和扩散过程是典型的非线性复杂演化的过程,因此更难预测、更难管控和规避。

按照英国吉登斯等一些知名学者的观点,现代社会的风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风险”,即来自外部的、自然固有的因素带来的风险,另一类风险则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即由于人们不断掌握和运用各种技能和工具对这个世界进行治理而产生的风险。由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到目前为止还远远没有达到对自然风险的认知水平,更谈不上精确地分析、预测和管控,由此也造成危机形态越来越复杂,突发性和传染性越来越强,对危机的管理越来越困难。

而对于现代金融而言,上述特点表现尤为明显。在金融自由化和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虚拟经济从过去依附于实体经济,逐渐成长为相对独立的自我循环经济体。在利益驱动下,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进行非理性扩张,导致泡沫化增大和整个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加,危机则由一个不起眼的局部引发并迅速传染蔓延。危机管理是企业保持基业长青的一项必修的能力。在《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市场、对冲基金以及金融创新的危险性》中就认为金融危机的原因在于对创新失去有效的管控,危机来自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实际上这也是从某个角度勾画出了现代“风险社会”的金融危机的特点,提示银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对危机的认识比危机处理更重要

在“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由于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危机形态的多变性,每次个案危机处理的经验很难简单复制到新的危机应对中,因此,认识和把握现代“风险社会”危机发展演化的内在规律是关键。

危机是一个从渐变、量变最后形成质变的过程。危机虽然表现为一种剧变或突如其来的事件,但是其形成过程通常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外因和内因多种矛盾因素不断发展变化的产物。所谓“风起于青蘋之末”,优秀的管理者要善于见微知著。矛盾累积和风险演化过程中,通常有一个潜伏期,会出现一些危机的征兆,而银行风险管理就是要善于捕捉这些信息和异动,跟踪和把握风险的发展变化,避免潜在危机的发生。

最大的危机在于对危机认识不足。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充分表明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在面对市场时的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使得微软长期以来一直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潮头。雷曼兄弟在长达158年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危机并化险为夷,特别是在“9·11”恐怖袭击中的表现,但是过去处置危机的丰富经验并没有使雷曼兄弟在金融危机中摆脱破产的旋涡,究其原因,一个致命原因就是对危机的认识不足,对严峻形势估计不充分,对自身的实力和驾驭市场波动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次贷风险已开始显露出来的情况下,雷曼兄弟不仅没有刹车,还继续扩张业务,收购地产投资信托公司,在危机处置过程中,由于他们过度自信也错失了很多止损和获得救助的机会,其中的教训非常深刻。

今天的对策解决不了昨天的问题

传统观念通常将危机管理理解为是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应对处置。实际上,这仅仅是危机管理的一个环节。科学意义上的危机管理,是对危机状态的过程管理。也就是说,就是要将管理领域和控制措施向前延伸,覆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在事前对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进行主动的识别、分析并制订预案,在危机发生时启动应急机制,以迅速有效的方法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危机平息后进行总结和改进,从危机中发现新的发展机遇等等。

从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避免危机是上策,应对危机是中策,承受危机是下策。对危机的事前防范和规避,往往是危机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实际上却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危机发生前的主动管理要比发生后的应对处置更有戏、成本更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很多关于危机事前防范的睿智哲言。例如《周易·既济》中有言:“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荀子·大略》中有言:“豫则祸不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危机管理的价值在于危机来临之前的行动。今天的措施已经解决不了昨天的问题,而只能承受,因为昨天的事情是不可改变的。银行应树立理性、稳健和审慎的危机管理理念,通过“强身健体”和积极预防,保证不犯错误或者少犯错,守住底线,在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就算受到危机的波及,只要能够比别人晚一步倒下,就能赢得更多的生存机会。

把握危机“化危为机”

危机并不都是坏事。“祸兮,福之所倚”,中国古代哲学也是将每一个事件甚至不好的事情都视为一种机会或可能。某种程度来讲,危机也意味着新的机遇和新的起点。

危机带来市场的新格局和新机会。通常每次危机都是对旧格局的一次冲击或解构。原有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原因在危机中得到暴露,旧的运行机制和格局被改变乃至破坏,之后,必然催生出新的格局,带来新的、更有活力的增长点,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良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危机并不都是坏事,在后危机时代只要善于抓住新的机会、把握新的增长点,那么危机对于银行或者企业来说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是改变市场格局、超越同业的一个新的契机。

(作者系镇海农村商业银行行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