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有感

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有感

时间:2022-0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此故,同行朋友送我一本刘雅茹的《真名士自风流: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我自是非常喜欢,置于案头,工作之余,常常手不释卷,每次读之,皆折服于风流名士谢安的为人、为官之道。后世历史学家评论整个东晋最安定的两个时期,其一是王导执政的时候,另一个就是谢安执政的这段时期。当胜利的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在政治上,谢、桓两家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做人为官当如谢安——读刘雅茹《真名士自风流: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有感

◎叶 军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唐朝刘禹锡一首脍炙人口的怀古诗《乌衣巷》。东晋时的乌衣巷地处建康南门朱雀桥附近,为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遥想当年乌衣巷堂一派繁华鼎盛、车水马龙,现如今夕阳渐渐、倦鸟归巢……品味这首诗,再细细研读这首诗,既有对历史时空轮转和人生命运的感慨,更多的是对王、谢平常为官、低调为人的敬仰和钦佩。

陈郡谢氏一支人才辈出,深得中国历代文化人的推崇,而谢安是其中的佼佼者。谢安,字安石,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后迁居会稽(今绍兴上虞),这样算下来,我这个上虞后辈也算有幸与谢安是同乡。由于此故,同行朋友送我一本刘雅茹的《真名士自风流:乱世第一名相谢安》,我自是非常喜欢,置于案头,工作之余,常常手不释卷,每次读之,皆折服于风流名士谢安的为人、为官之道。

纵观谢安的一生,4岁就出了名,被当时的大名士桓彝(桓温的父亲)誉为“风神秀彻”,在他年轻的时候以清谈知名,第一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20多岁开始跑到会稽郡山阴县东山隐居,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芝兰玉树”(谢家优秀子弟)的重任。直到46岁时,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谢安毅然“东山再起”,从权臣桓温手下的小官做起,苦熬数十年,终于完成了一代“风流名士”向“风流宰相”的转变。

无疑,谢安的为官生涯是非常成功的。后世历史学家评论整个东晋最安定的两个时期,其一是王导执政的时候,另一个就是谢安执政的这段时期。谢安执政的这段时期令后世文人和史官着实费了诸多笔墨,也留下了强大的想象力和影响力。但是从时间上算,从刘雅茹的观点来看,谢安执政应该只有从公元376到383年这短短七年,概括其治国纲领,为十六个字:“镇以和靖,御以长算。不存小察,宏以大纲。”对外,不卑不亢,沉得住气,强大自己,长远打算;对内,与民生息,和谐发展,把握大局,宽松细节。在执政期间,谢安实行的“清静宽简”之政,非常契合当时南北朝的时局,尤其对于刚稳定下来且国力仍十分虚弱的东晋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公元376年,谢安执政伊始,就以其强大的政治魄力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开始这台国家机器的战略转型——改革税制。谢安实行的“口税法”,将以前的“度田收租”纳税,改成按口纳税,并规定王公以下一视同仁,有户口须全部纳税,另外免除了服兵役劳役人员税负。“口税法”的实行不可避免地剥夺了当时权臣士族的一些特权,但在谢安的坚定推动下,一直都实施得很顺利,没有引起社会波动,并通过开源节流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口税法”为后世封建王朝改革集团所借鉴和推崇,但是自此以后,再也没有一位改革家有能力像谢安这样把一件全国性的改革大事办得如此轻松写意,又如此不着痕迹。与此同时,谢安着手改革吏治,注意选拔贤才,协调各家力量,改革门阀弊端,东晋朝廷呈现政治清明局面,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变好,成为东晋最好的小康时期。

在国家安定时,谢安是一个出色的执政者和管理者;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时,谢安则是一个沉稳镇静、判断出色的核心领袖。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提雄兵百万南下,军情危急,东晋王朝随时面临亡国之险,当时建康朝廷一片恐慌。作为执政者,谢安一方面保持一如既往的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另一方面殚精竭虑,游说各方,动员全国军民做了充分全面的战争准备,并派遣谢石、谢玄等人率兵八万前去抵御。谢玄心中忐忑,临行前向谢安询问对策,他只回答了一句“我已经安排好了”,便绝口不谈军事,气定神闲地拉着臣属照样下棋,弹琴,饮酒,作诗。正是他的这种镇定自若才使得前方将士的心安定下来,也使全国上下的人心安定下来,存亡危机面前,人不慌、国不乱,军民上下众志成城、严阵以待。当胜利的捷报传来时,谢安正在与客人下围棋。看完捷报,他轻轻把信件放在一边,继续下棋。直到棋局终了,客人实在憋不住问他,他才慢条斯理地说:“没甚么,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客人走后,谢安高兴得手舞足蹈,转身过门时,一脚踢在门槛上,把木屐的齿都碰断了!在这场关乎东晋命运的战争中,居辅弼之重的谢安独立支撑危局,才赢得了这场艰难的战役。中国历朝历代只有明朝拱卫北京的于谦能与之并肩。

谢安深谙为官智慧之道,对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而言,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不惧怕高门氏族和权臣势力,但也不冲动蛮干,其执政理念思路清晰、清醒、理智。就这样,谢安在“风流”中成功挫败桓温篡位阴谋,在“风流”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自己的声望达到了顶点,在“风流”中主持了近十年大局,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在“风流”中功成名遂之际,急流勇退,把功名权位弃之若履。

谢安的为官是成功的,他的为人更是值得后人敬佩。谢安一生都是一个追求真性情的人,一生光明磊落、宽怀大度,从不心怀芥蒂,他也十分欣赏这种有真性情的人,这也正是历来的文化人这么推崇他的真正原因。谢安在官场周旋了二十六年,处境一直都比较困难。可以说,他是熬了二十六年,但他却始终没有干过一件违心之事。谢安善于教育子弟,往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其中以谢道韫、谢玄姐弟最为出色,也最受谢安喜爱。在为人处事上,谢安能够将“情义”和“理智”十分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在卑劣阴险的官场之中,鱼游其间,却不玷污自己的品质,在东晋这个“清谈”政治中,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到了谢安这里,他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这一点。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晋时,门阀之争相当厉害。桓温曾费尽心思打击谢家势力,多次想把阻碍他夺权的谢安除掉,甚至借故将谢安之弟谢万废为庶人。在政治上,谢、桓两家是水火不容的敌对关系,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按理说谢安应该恨透了桓温,但是,谢安这个人确实是一位“高人”,他虽名士,却不放纵,虽然他可以利用家族和声望与之对抗,但是谢安作为一个下属,他深刻明白“将相和”的道理,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名誉和尊严无关紧要,他始终对桓温恭敬有礼,多次主动上门缓和关系,在工作上和个人交往上,两人没有任何私怨,同僚还是同僚,是朋友还是朋友,保持了一辈子的友情。桓温也亲自过府拜访谢安,甚至在谢安梳头、更衣的私人时间直接闯进来,说明了他们的亲密关系,在封建社会,这种不掺杂势力关系的友情是极其难得的,在这里,充分显示了一代风流名相的非凡胸襟和气度。

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在用人问题上,谢安思路十分清晰,他的用人理念是万事不论、人品先行,不管你的亲戚是谁,不管你的出身是什么,用人原则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本”。他提拔官员的时候,先看人品,再看才能。对于“德才兼备”的人才,那就坚定不移地用之。对于人品不错,能力不突出的人,谢安不会任用,但却与之成为朋友。对于品质不好的人,就算有天大的才能,对不起,谢安也不会用你,更不会同你交往。淝水大战前,谢安就是毫不动摇地推举了谢石(谢安之弟)、谢玄(谢安之侄)等,虽说“举贤不避亲”,但大家总不免私下议论,但是一向与谢家为敌的郗超(桓温之心腹),居然跑出来为谢安说话。事实证明谢安的用人眼光非常独到,谢石、谢玄都是优秀军事将领,一生戎马,转战江淮,守卫京师,几乎没有打过一次败仗。在用人上,谢安对个人品质非常重视。王珣是王导丞相的嫡孙,可以说是琅玡王氏里最尊贵的子弟,当时绝对的名门望族、青年才俊、书法大家,他娶了谢万的女儿为妻,但谢安就坚决反对,因为他认为王珣的个人品质不够过硬,后来竟跟王家离婚了。王国宝是谢安的女婿,谢安把小女儿嫁给了他,但他认为王国宝偏离正途,个人“品质”同样不过关,为此,谢安一直没有因为他是自己的女婿而任用他做重要的职位,后来,这个事情还给谢安制造了许多麻烦。应该说,当时东晋朝廷文武用命、政治清明的政治环境,跟谢安“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的用人之道是有很大关系的。

观其一生,谢安不求名、不图利,也不想名垂青史,他这一辈子追求的是心灵的自由和理想的满足,追求真情,追求性情,意气飞扬又从容洒脱,不管在什么样的困境下,他从不抱怨、指责。在谢安的心里,他看到的总是国家和百姓的大局,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局中的一枚棋子,包括他自己也是一枚棋子。

尘事纷纷,诱惑甚多,如何平衡利益、化解矛盾,或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向古人好好学习!过去如此,当今如此,国家如此,一个企业同样也应如此,所以说,做人为官当如谢安!

(作者系镇海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